人民幣匯率事關中國經濟生死。(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01月15日訊】2016年新年伊始,中國政府對股市與匯市的管理引發了諸多批評。對於股市,中國證監會已經宣布停用「熔斷機制「;但對匯市的管控不僅沒有放鬆,反而逐步加強。究其原因,股市無非是影響外界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但人民幣匯率卻事關中國經濟生死(央行是否破產),因為那保的不是匯率,而是保外匯儲備3萬億的底線。
國際投資界難知中國匯市的痛腳
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數據人盡皆知:從2014年6月最高峰值3.99萬億美元減少至2015年12月的3.33萬億,2015年淨減少5000多億美元。
國際投資界對中國匯市的批評集中於兩點,第一,認為中國政府對人民幣匯率的管制違反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貨幣籃子(SDR)時的承諾,會讓IMF深感難堪。第二,認為政府對離岸市場干預過強,外管局近來密切審查一些幫助客戶利用在岸和離岸匯率差異套利的銀行,導致離岸市場與在岸市場的價差越來越大,在岸匯率在開年第一週為1美元兌6.59元人民幣;離岸匯率是1美元兌6.68元人民幣。
批評者是從自身利益來看待中國匯市,一個開放並允許貨幣匯率自由浮動並自由兌換的中國市場是個新的逐利之地。使用的理由似乎也沒錯。但是,從事實來看,IMF與中國政府都很清楚人民幣入籃時究竟承諾了什麼。
首先需要回放一下中國政府對IMF的「承諾」內容。2015年11月,在IMF修改標準批准人民幣加入SDR時,中國政府只承諾了將來會實行人民幣「清潔浮動」(clean floating),即政府不干預下的自由浮動。但這個「將來」在多久,中國政府並沒有具體說明。加上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入籃前夕於《人民日報》公開放話,說為了應付來自外部的「金融攻擊」,政府會對匯市保持干預,實行政府管理下的匯率浮動,這些公開表態,IMF駐京代表一清二楚。
如果人民幣貶值壓力不是太大,中國金融系統不存在巨額壞帳、債務過多等系統性風險,在北京看來,放開匯率也許風險不大。但從2015年6月以來,上述風險因素日益凸顯,在履行對IMF的承諾與保護中國的金融安全之間,中國政府當然視金融安全為第一。
接下來分析中國政府為何要干預匯市尤其是離岸匯率。原因之一是人民幣對內面臨極大的通脹壓力。2015年以前,人民幣一直處在對內貶值與對外升值雙重壓力夾擊之下。對內貶值的原因清晰,緣於中國從2009年開始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印鈔機,這麼多鈔票投放市場,必然帶來通脹壓力,人民幣貶值其實是其回歸真實價值的過程,只能慢慢到位。原因之二是中國面臨極大的資本外流壓力。2012年之後,中國政府反腐力度加大、國內政治風險增強,每倒下一位高官就連帶倒下幾位富商。不少富人紛紛攜資避居海外,導致外匯儲備驟減。
中國3萬億外匯儲備究竟還剩下多少?
從2015年8月開始,中國政府就不得不出售美國國債以兌付美元,12月份一個月內,中國以創記錄的速度消耗其美國國債,清算了約108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以努力去應付國內外匯市場的需要。這一點讓國際投資界看到:中國數萬億外匯儲備可能只是名義資產,早就被中國政府花往各處了。1月8日,彭博新聞社發布頭條新聞,「中國發現其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不再像以前一樣那麼強勁有力了」(China Finds $3Trillion Just Doesn't Pack the Punch It Used To)。
彭博新聞只要將主語改成「國際投資界」就行了,中國的外匯管理部門當然知道外匯儲備花往何處。中國政府的外匯儲備早就用於以下幾個用途:
一是美國國債。中國央行照看的數萬億美元早就投向了美國國債等安全且流動性高的證券。據美國財政部數據,美國測算的中國所持美國國債在2015年10月份約為1.25萬億美元。但美國財政部還附加說明,稱這個數據可能沒有真實體現第三國賬戶代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
二是海外投資。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雖然未正式公布,但路透社在2015年中期預估,認為將首次超過1萬億美元,這1萬億當中,大部分是政府投資與國企海外投資。比如,絲路基金是中央政府竭力推進的對外投資項目,由外儲對國開行、進出口行注資共達93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近6000億元。這些投資在投資項目評估時,已經算過「政治賬」和「經濟賬」,認為政策性利益與經濟利益往往是一對矛盾,在一帶一路的項目中,收穫的只是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就在所不計了。
三是對外援助。中國援助海外非常大方,經常在免除發展中國家到期債務的同時,又定宣布開展新的援助。這些錢當然也需要從外匯儲備當中支出。
外匯儲備是央行負債,資不抵債意味破產
最後,回到一個中國政府與國人經常犯的常識錯誤上來,這個錯誤是:外匯儲備是中國政府(或者中國人民)的財產。正確的答案是:外匯儲備確實是中國央行擁有的資產,但這資產每一分都對應著相應的債務。因為外匯儲備是這麼形成的:涉外企業通過對外貿易賺了美元匯回國內,按央行的外匯管理政策,必須通過銀行結匯,把美元交給央行,央行收到美元後付給企業等值的人民幣,留下美元。留下來的這部分美元(歐元或者日元)就形成了央行的外匯儲備。這個過程中,央行多了一項資產,即外匯儲備;同時,也增加了一項負債——新發行的人民幣。
簡短概括,中國的外匯儲備是中國央行利用外匯管理制度,從外貿出口企業結匯、在華外資機構、持有美元資產的個人手中「借」來的,其中每一分錢都對應著相應的債務。如今中國政府將這些外儲用於購買美國國債、海外投資、對外援助,等於將借來的錢當自己的錢先花了。賣美國國債支付國內匯市上需要的美元,說明央行手中美元現鈔不足;政府如果不出手對國內實行外匯限購,任由人們自由兌換,央行就可能破產。
中國政府輸不起的匯市之戰
儘管不少專家分析說,匯率下跌會帶來出口利好,但出口利好見效緩慢,而匯率下跌帶來的資本外逃壓力則迫在眉睫。對當局來說,3萬億美元預先花出去這一致命弱點(阿基琉斯之踵),無論如何不能圖窮匕首現。
目前,中國政府正在逐步收緊售匯政策,據1月8日路透社消息,中國國家外管局部分分局近日窗口指導轄內銀行,要求加強銀行代客售付匯業務監管,控制1月售匯總量,以加強企業和機構等螞蟻搬家式購匯管理。大量查處地下錢莊。並且在京滬深等地,規定提取2000美元以上者,必須提前三天預約。部分銀行甚至將提取額限定為超過1000美元即需要預約。1月14日外管局官員否定此說,稱外管局從未出臺過類似政策,「不排除個別銀行由於自身美元現鈔不足而進行一些管理」。這種澄清只讓人想到,在必要時,全國各地銀行都可以「自行其是」管理。
概言之,在國際投資界看來,中國外匯市場是個新的逐利之地,因此總在埋怨限制太多,要求達到IMF規定的開放標準;但在中國政府眼中,匯市卻事關金融安全。匯率貶值對中國的真正威脅是資本外流,這不僅影響中國股市、房市上資本品的價格,讓政府力挺股市房市的政策目標難以達成,還意味著實體經濟層面的巨大去槓桿壓力。
更有人預測,匯市將成為中國金融危機的觸發點,將導致政權崩盤。這種想法過於幼稚,中國政府比外部人更懂得自己的弱點所在,正在採用各種措施防範風險。因此,這一預測的前提建立在中央政權一夜之間失靈這一基礎上,如果相信北京政權一夜之間失靈,就可以相信這一預測。
卡夫卡寫了一本《中國長城建造時》,試圖解釋中國古代建造長城的目的和原因,但他始終不能真正理解中國人為什麼要建長城。對於中國人來說,長城的意義很簡單,禦敵,將一切危險的外來因素排斥於城牆之外。用長城意識來理解中國的匯市管理法則,就明白中國政府為何要控管匯市。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来源: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