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即成為帝王的順治帝福臨,順治吉服像軸。(圖片來源:history.bayvoice.net)
孤寡高領的皇帝,本該霸氣地傲視天下。但是,從順治帝福臨看待帝位、處理政務與後宮等諸多情況來看,多次展現出讓人措手不及的失常樣態,以及某些行事風格讓觀者瞠目結舌的他,不論是在時人或後人的眼中,他都應是一位評價不一、差異頗大的皇帝,也應該是一位在自問之際,亦讓大家都會想提問「為何落入帝王家」的皇帝吧!其實,順治的複雜性格與明爭暗鬥的險惡政局有關。
形塑性格的幼年
年幼的他,不須流血流汗地在外拚搏天下,就受到群臣磕頭朝拜,獲得帝位。看似享有尊榮,卻亦因為位置不同,相對的,每日的生活、遭受的對待與失去就不同。例如,順治得遵從數不清的繁文縟節,並天天進行晨昏參拜等繁瑣禮節。即使當時的順治是懞懂地解讀著自己的職位,但是在他逐漸長大的過程中,難以道訴他人知悉的極端壓抑與苦悶,一定加劇。這與形塑他的性格絕對有莫大關聯。
順治十七年,順治的乳母李氏病故後,順治於諭旨中言:「睿王攝政時,皇太后與朕分宮而居,每經累月方得一見。」在叔父多爾袞攝政期間,年幼的福臨得承受難見生母之苦,因而視竭盡心力保護他的乳母如親母。母子難相見已令幼童感受到難以形容得清楚的冷酷,在思路日漸明晰的少年階段,他更易產生無法舒心安適的感觸。少年順治喜愛騎馬射獵,多爾袞不忘派遣心腹鞏阿岱、錫翰等人跟隨,以便監視。當他們仗著多爾袞權傾一時,譏笑嘲諷這位少年天子時,令福臨在嘗到與生母分離之痛時,又感受到多爾袞擠壓他的無形勢力,不斷催喚出他的惶惶不安與恐懼。然而,順治不只是精神上面臨緊繃,還得面對多爾袞隨著他年紀的增長,隨之添加的實質打壓。例如,多爾袞在順治即位之初就阻擋了他的學習,不讓他習得知識,進而懂得理政。多爾袞企圖讓順治變得愚昧不明,避免他成為自己攢權奪帝的障礙。
深受多爾袞打造的環境所影響的性格
福臨自幼喪父又失去生母的教導。(圖片來源:luanlishi)
順治在盛京時,都察院承政滿達海等人就多次請來博學者對這位小皇帝講典論。入關後,大學士洪承疇(清朝首位漢人大學士)、馮銓等人聯名奏請,希望能擇得能臣來教授小皇帝學會漢字,通曉漢人文化。可惜,多爾袞皆不採納。
順治日後回憶時提及自己極為不幸:五歲失父,與母隔閡,到了十四歲,多爾袞逝世後,他才開始親政。不過翻閱諸臣奏章時,自己卻面臨茫然不解的窘困。可以想見,順治對多爾袞會有多惱怒。
正因為是多爾袞掌權時,才會出現的百般牽制、多爾袞黨羽刻意的嘻笑嘲弄,以及後續順治苦嘗到先前無人教導的後果,使得順治開始苦讀求知,亦在親政後奮力一擊,以示實權。當多爾袞於順治七年(1651年)病逝,順治在追尊他為皇帝,廟號「成宗」之後,就開始進行後續的清算:順治八年(1651),朝廷首次以「動搖國是,蠱惑人心」等罪名,重重地懲罰過去依附多爾袞的多位臣子。同年,多爾袞因「逆謀罪」,遭籍沒,又被追論多項罪狀,遭奪追封與撤廟享等懲罰,並被公告天下。隨後,順治還泄憤地挖掘其墳,斬斷其頭骨。多爾袞的親信陸續因為「輕藐帝王,擾亂國政」等罪,而接連遭到重懲。這是順治處理控制了他的過往與影響己身性格極大者的方式。掘墳一事,或許是他欲處理自己心中難以化解的抑鬱吧!可是自此往後他依舊不免突發情緒,看來,過往的黝暗陰鬱有時會拉著他陷落……
雖然順治理政漸趨成熟,但困頓的幼年造成他那令人捉摸不定的性格。他不時發生暫時性的情緒發泄,周遭人總得勞心勞力地安撫。倘若,順治大發雷霆地突下旨意,就令群臣傷透腦筋了:順治曾在聽聞鄭成功已率兵攻破二十多縣,直逼南京,而且眾多百姓見到明朝衣冠紛紛涕淚交織後,失去了鎮定,還忘卻了帝王身份,亟欲返回關外。但是,在聽到孝莊皇太后責罵他怯懦怕死,不似祖先般勇武地血戰時,順治又突然激昂且暴烈地宣告自己欲親征。眾臣與皇太后不斷地苦心阻勸仍無效,在多番周折之下,所幸最終由順治尊稱為「瑪法」(滿語的爺爺)的湯若望勸告奏效,順治打消了親征的念頭。
帝王接納漢臣直諫
另外說說,順治同時展現頓怒及和悅的一面的「接納勸諫」吧。
誠心聆聽臣子們的建議,這對高高在上的帝王來說,是難能可貴的。據說,關於順治納諫的故事還不少。順治親政初始,為排郁解悶而經常外出騎馬射獵。出自浙江海寧的漢官楊雍建則上書勸諫,惹得順治相當生氣,大發雷霆地要楊雍建認錯,否則就除去官職。在場諸臣已經嚇得面容失色,楊雍建依舊不改勸阻。楊雍建再度勸諫:「臣只知道得忠於皇上,我沒有罪過。」
順治叱嚷了一會兒,說道:「你想讓朕落得不聽建言之罪,自己博得敢言提諫之美名,這難道不是你的罪過嗎?」當楊雍建承認己過之後,順治這才顏面和緩,收回成命。日後,楊雍建的上奏,順治都會格外留意,且多接納及實行他的諫言。經過這次印象深刻的君臣對話的場面,漢臣們開始放心直諫。順治亦接納與執行多數良策,贏得好評。
悲鳴《萬古愁》,唱出順治與眾不同的調
順治喜愛漢族文化與禪宗佛法,還能夠大肚地接納漢臣勸諫,並以部分措施貼撫了漢人的心,他是適度協調滿漢關係的媒介。然而,他喜好明末文人歸莊的曲子《萬古愁》,卻令人疑惑稱奇。
「痛痛痛!痛的是十七載聖明天子橫屍在長安道……恨的是左班官平日裡受皇恩,沾封誥,烏紗罩首,金帶圍腰,今日裡向賊庭稽顙得早。」這是一首在民間傳唱即會遭到判死的詩文,文辭盡顯哀痛亡明與反清。在無端傳入清宮後,順治居然銘感肺腑。《萬古愁》被譜成曲,在順治進餐時彈唱聆聽。此乃古今稀罕事。
拋帝位修道參禪,引人關注
閱覽順治的軼事,可知他的性格多元複雜,且曾出現許多令旁人覺得奇怪難理的舉動。有的人喜歡多元文化繽紛的唐代,有的人喜歡受到義大利人馬可波羅關注的元朝……無論喜歡哪一個朝代的文化,無論喜歡哪一號人物,總有因由。不管是直覺也好,生命歷程有共鳴也好,冥冥之中總牽引人進一步地汲取相關訊息。順治帝的生平之所以吸引人,不僅僅在於他的雙肩扛負了國運重荷,享有起伏跌宕的生平與波動難平的情思心脈。更重要的是,他的性格參滲了堅決暴烈、似顛似狂、直拗難勸等怪誕成分,還能高居帝位卻又視之無物,在沉浸參禪時即渾然忘我,亦能抽離優渥的皇家生活而欲步入修道去執著的出家之途……
在經歷人生世態的種種變故,觀遍嘗遍數千萬種的難裁矛盾與情緒糾葛,理解人世間的苦樂悲喜、無常……這般擁有特殊軌道的人物,其生平事跡總是吸引人的,理應學習理解與感察他體悟後的深刻與萌發難能可貴的修道心。歷朝歷代的帝王縱然佇立高位,生平不一般,歷史事跡總透發普世價值的輪廓,讓人洞悉,從中獲得借鏡。
參考資料
張曉虎《痴道人:順治皇帝傳奇》(臺北:國際村,1995)。
宮寶利《順治事典》(臺北:遠流,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