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趙四小姐和張學良(網路圖片)
1990年,張學良就逐漸獲得人身自由;1995年離臺,僑居美國;2001年10月15日下午2時50分,在美國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勞比醫院病逝,享年101歲。從1990年獲得自由到2001年在美國逝世,張學良有10年的時間可以回大陸回東北看看,可他卻就是沒有回去,的確是讓人難以理解的。還有人曾忿忿地說道:「中共一直宣傳說張學良如何愛國,那就有一點,愛國為什麼不回國?」
愛國為什麼不回國呢?要知道,張學良也有過回去的打算,中共方面更是希望他能回去。1991年3月10日,張學良和夫人從臺北桃園機場踏上赴美探親之旅,張學良在臺北機場登機前對中外記者的談話中,曾公開表示有回祖國大陸探親的意向。鄧小平得知後,專門打電話給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和國家主席楊尚昆,說:「你們應該開個會,研究研究這個問題。」並對如何迎接張學良的歸來作了較為詳細的指示。
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有關部門馬上開始了緊張的準備工作,並作了四項重要安排:一是當年6月在北京為張學良舉辦91歲壽慶活動;二是紀念九·一八事變60週年;三是派人去瀋陽修葺大帥府和大帥陵,為張學良歸來後赴遼寧撫順安葬其父張作霖的遺骸作好了前期準備工作;四是派出一位中央副部級以上的黨內負責人,親自赴美國舊金山轉達中共中央對於張學良的歡迎之意,此人並具體負責對張學良歸來的一切事務性安排。最後經中央書記處多次討論,確定由呂正操赴美迎接張學良。
呂正操是張學良的故鄉海城人,東北軍的舊部袍澤;早年呂正操在東三省講武堂讀書時,張學良是他的老師;呂正操又是西安事變的直接參加者,他與張學良有著至深的私人感情。此前,鄧穎超根據中共中央和鄧小平的意見,已以私人的名義親筆為張學良寫了一封歡迎信。
5月29日,呂正操在紐約曼哈頓貝祖貽夫人的住所裡首次會見了老上司張學良。呂正操又向張學良轉達了鄧小平等中共領導人對他的問候以及歡迎他借赴美之便返回祖國大陸探親訪友的良好意願。張學良聽後說:「我這個人清清楚楚地很想回去,但現在時候不到,我一動就會牽動大陸、臺灣兩個方面。我不願意為我個人的事,弄得政治上很複雜。」
當時是1991年,那一年張學良認為回去的時候未到,那麼什麼時候就「時候」到了呢?難道十年時間裏就沒有一個到了的「時候」?
事實是,由於張學良在第一次訪美後並沒如願返回他畢生翹首的中國大陸,而事隔一年以後,他就離開臺灣去夏威夷做永久性定居,從此以後,張學良在晚年就再也沒有回到大陸。一時間,有關張學良晚年不回大陸的傳說和猜測,就有幾個不同版本在海內外的媒體上炒作。
一個版本是說張學良「因病」不能實現回大陸的夙願。實際上,人老了,誰能沒有些小病小痛呢,張學良又能有什麼大病呢?難道病得連大陸也不能回了嗎?1993年4月17日,東大學生張捷遷(時任東北大學旅美校友會會長)在臺灣替東北大學向張學良遞送「名譽校長」的聘函後飛回香港時,在機場附近的富豪大酒店接受了香港《明報月刊》總編輯潘耀明的專訪。張捷遷首先證實了張學良不能回大陸並非因為身體的原因。他說:「張的身體尚好,患骨刺病完完全全康復了。只有他的夫人身體不太好,患上了老年性缺鈣,營養不良,導致骨質疏鬆,部分骨頭有些裂縫。影響他們的生活和行動。」看來,是張夫人的身體不太好,而不是張學良病得連大陸也不能回了。
另一個版本是以李登輝為首的臺灣當侷限制張學良回大陸。2001年張學良在美國檀香山病逝後,張學良1991年首次訪美時曾有過三個月接觸的貝祖貽夫人蔣士雲女士,曾借臺灣《中國日報》一角,首次向海外公眾披露了張學良不能回大陸的內幕。該報稱:「貝夫人透露,少帥居停紐約時,北京派不少人來看他,中共當局已經準備妥一架專機,只要少帥願意返回大陸,專機即隨時飛至紐約搭載少帥。貝夫人當時曾力勸少帥回大陸看看,並說這是他的‘大好機會’,少帥本人亦很想回東北老家瞧瞧。然終未成行。做事一向果斷、爽快的少帥,為何舍棄良機,未回睽違40餘載的故國?少帥向貝夫人解釋說:李登輝只准許他到美國來,他不能藉此機會就跑去大陸。這樣做對李登輝不好交待。而他又是講義氣的人,不願為難李登輝。貝夫人對少帥說,不要管那麼多,就利用這個好時機回去走走。少帥一直猶豫不決。他對貝夫人說,他回到臺灣以後,將請示李登輝,批准他回大陸。貝夫人答道:‘你不用問他,問也白問。他一定不准。’少帥回去請示的結果,果如貝夫人所料,李勸張學良勿回大陸。貝夫人說,少帥上了李登輝的當。又說李是‘假聖人’。
關於李登輝的阻攔,張捷遷在1993年的那次專訪中也曾透露了一個鮮為人知的重要情況:臺灣當局曾經干涉張學良和夫人到香港來。張捷遷證實說:「張老先生於1990年秋天確曾打算來香港。那次是因為他有位朋友的兒子結婚,很想來參加,但受到某方面的限制,以致沒能成行。」潘耀明追問:「張先生來香港應該沒有問題,是否受到香港政府的限制?」張捷遷否認:「不是受香港政府的限制,而是當時有人告訴他不能來香港。」潘耀明又問:「是否受臺灣高層的限制?」張捷遷說:「這點,我不能說是什麼人,我亦不願意說出來。但他(指張學良)最近跟我說,那次他的確是很想來香港的。」
這樣看來,似乎臺灣當局的阻攔似乎就是張學良不能回大陸的原因了。張捷遷就申明說:「張老先生非常想念他的家鄉,願意在適當時候回去看看。但是,由於海峽兩岸的政治關係影響,現階段還不想回去。張老先生覺得,自己的年齡越來越大了,不想再捲入政治的漩渦之中,願意繼續等下去;待政治氣候晴朗下來,海峽兩岸談判有了完滿的結果及完善的協議後,在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下,才考慮回大陸。」
可是,以張學良九十多歲的高齡,活一天少一天,他能等來「政治氣候晴朗下來」回大陸的那一天嗎?那一天是何其遙遠的事啊!張學良是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的。如此說來,張學良就是藉著這點來做不想回大陸的託辭,這可以從張捷遷的話裡看出些許端倪:「三通越早解決,張老先生就能早點回家鄉看看。只是他不想在互相鬥爭的環境之下回去。若是在政治還沒明朗的時候回去,肯定有許多人問他對以往歷史的看法,他不好回答。這是他為什麼總是推辭回大陸的重要原因。」即便政治完全清朗了,對以往歷史的看法,張學良就能好回答了嗎?這恐怕是他始終不願回大陸的真正原因所在。
事實上,如果張學良真的歸心如箭,要回去一吻自己東北的黑土地,國民黨根本無法阻撓。張學良晚年沒有回大陸,自然有其難言之隱——這難言之隱若用當年天津辦教案的曾國藩的話來說就是「內疚神明,外慚清議」:區區萬把日軍如入無人之境一樣攻佔了東北軍在瀋陽的北大營,在以後的半年時間裏,張學良奉行的不抵抗主義,把整個東北三省拱手讓給了日本人。
須知,當時的關東軍只有10600人,而東北軍是 44.8萬,其中正規軍26.8萬,駐在平津一帶的精銳有11萬左右,駐在奉天的精銳有6萬左右,對關東軍佔絕對優勢。而且東北軍在武器火力上也遠遠超過了關東軍。只要看看九·一八事變中關東軍繳獲的戰利品就知道了:飛機60架,坦克25輛,還有大量的日軍根本沒有的捷克式衝鋒槍!就因為他張學良的不抵抗,淪陷區千千萬萬的國人成了亡國奴,千千萬萬的同胞橫屍山野,關裡關外一片悲哀的哭聲。
直到晚年,離開國民黨控制範圍旅居美國的張學良,回憶自己在1931年至 1935年間的作為時,有過相當的悔意。作為一個基督徒,他也曾引用過使徒保羅的話:「我是罪人中的罪魁。」
關於張學良不抵抗放棄東北,一直以來受中共教育的都是說,張學良執行的是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而這種說法事實上是靠不住的。因為,首先,傳說中的蔣介石不抵抗電文,至今未見,不能作為證據;其次,退一步來講,哪怕有這樣的電文,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則,張學良也完全可以對其置之不理,擔負其自己作為邊疆大吏守土抗敵的責任。最重要的是張學良本人對此問題的澄清。張學良在世時,日本廣播協會和美籍華裔學者唐德剛等,先後就此問題訪問過張學良。張學良的回答是(1)9 ·18事變時,我認為日本利用軍事行動向我們挑釁,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希望這件事情能和平解決。(2)是我自己不想擴大事件,採取了不抵抗的政策。(3)中央不負責任,我不能把9·18事變中不抵抗的責任推卸給中央政府。而當問到:張學良把蔣介石不抵抗的命令電文隨時放在身邊的說法。張學良回答說:瞎說,瞎說,根本沒有這種事。
如果我們設身處地地想想,就能理解張學良不回大陸的做法了。如果真的有人問起「9·18事變」,張學良將怎麼回答?如果問起西安事變,他又將怎麼回答啊?他用兵諫的方式結束了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抗日戰爭是贏得了「慘勝」,但隨之而來的是蔣介石也丟了大陸江山,對這一切他能說什麼呢?既然如此,張學良不回大陸就是明智的選擇了。
有人如此評價張學良晚年不回大陸不回東北,「但是這位少帥總算還沒有泯滅最後的良知:他知道他不能回東北,他還知道他無臉以對東北3700萬父老鄉親。要不然這位少帥除了創吉尼斯敗家子記錄以外,還可以創吉尼斯厚臉皮記錄了。」話雖然有點刻薄無情,卻也夠一語中的了。
責任編輯:潤珍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