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個實例:
我之前的英語老師。一個澳洲的老爺子。和我聊起來的時候也說,他很不能理解為什麼中國人養個小孩會忙不過來。他說他的作息基本上早上麵包吐司加奶油色拉,高興麼煎個蛋煮個咖啡。衣服設定好在早飯的時候洗,吃完飯,幾個孩子和他分別收盤子,拖地,晒衣服。弄完了上午一家幾口人還能打個球什麼的。中午來個面,或者批薩配土豆泥,色拉或者湯(湯一般買個罐頭再往裡面扔點新鮮蔬菜。)吃完放水池,下午熟睡的午睡,做作業的做作業。看書的看書。晚上同樣,搞點吃得的然後把一天的碗扔到洗碗機一口氣洗完。衣服收好。夜裡聊聊天,看看書就睡了。他說完全不知道有什麼可以忙的。
和他聊下來以後我感覺,我們做飯前後花費的時間長。主要是做飯的方式往往依靠人力手工,他們白天的兩頓基本上是吃冷的。(這老爺子挺強調作息的。他說他不喜歡早午餐。說他自己是農民孩子出身的。從小早起慣的。也算一個異類。)往往用買現成的或者半成品。通過烤箱和微波爐。製作過程不需要全程在一邊翻炒監督。空出來的時間還能做更多其他的事情。然後把一天三次的碗一次用洗碗機洗掉。而不是吃一次洗一次。
讓孩子參與。就老爺子自己說。他記得他的幾個孩子6歲怎麼說都開始全程參與家務了。家裡絕對不是他孤軍奮戰。倒是他常常在一邊喝咖啡看書。孩子在家裡忙這個忙那個。(拿他的話來說。孩子那個時候笨手笨腳,活分配好了。每個人干自己的。先幹完就休息。)
不需存在感。這個是老爺子自己和我說的。他說中國女性在家裡做得很累,很多程度上她們喜歡把所有的事情都包攬下來,然後做得很仔細。仔細到老公沒辦法做到這個程度。以體現自己的重要性。他說他的學生有和他說她們每天都要擦灰,洗廚房台面,一遍遍的掃地拖地板,整理房間。他覺得有些事情幾天做一次就夠了。有特別小的孩子在玩的時候,那就讓出一塊地方讓他亂著好了。這種忙總感覺花了幾倍的精力和時間來達到那麼一點點的優越感。老頭說。這是他最最不能理解的地方。
作為一個全職奶爸,我以男性的角度來說說。我覺得媽媽最難逾越的一個問題就是放手教育。看著她還不會用筷子或者調羹的時候吃得桌子和身上都是。洗碗時候灑得到處都是。端盤子的時候打翻東西,打碎碗。我覺得這種事情絕大多數家長和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沒法接受的。說實話,我覺得很多爸爸都不一定做得到的。這樣說因為現在我女兒六歲。很多家務已經開始讓她開始承擔了,現在我是越來越不忙了。真的。
首先,孩子必須自己帶。我們家老婆出了月子我就辭職帶孩子了。養孩子有很多的細節。需要一點點的累計。我一直覺得養孩子是一門高技術的事情。從餵養,到兒童心理學。這裡需要瞭解的內容有很多。每個孩子都會有其個體的特性和氣質。作為父母是有責任去儘可能的瞭解孩子的行為模式和成長進度的。當你知道你的孩子會做什麼,做得好什麼,做不到什麼。很多時候你就不會覺得孩子鬧,不聽話,莫名其妙等等。更多的時候,家長覺得累是在和孩子的天性「較勁」。她要探索,要嘗試。就必定伴隨大量的失敗。你阻止這一切發生。她就始終過不了這關。或者各種發展不完全。那她成長到下一步的時候還是需要去面對這些問題。同樣會更多的破壞更大的混亂。於是,家長就覺得很累。孩子覺得很委屈很憤怒。於是,她情緒需要發泄。不再是學習,而是單純的發泄性的破壞,那家長還得兜著。我覺得絕大多數家長所謂的累的根源就是這個。
教育孩子絕對是一種高技術。就像數學。你用列舉法解題。小學低年級可以。再往高年級了呢?育兒也是。如果現在家長對於孩子的觀念還是她鬧了就哄一哄,塞個玩具不讓她哭。不聽話了就呵斥。我只能說這樣的家長別說及格。去幼兒園重新開始學會說話了再來讀大學吧。這麼說一點都不誇張。因為我自己就這樣重新訓練過自己。把自己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錄音錄下來。然後回放了再聽聽。就會發現,裡面那個人怎麼話那麼多,那麼愛指揮孩子?不斷這樣調整了一年多,我才學會安靜的觀察孩子。像諸如這樣的訓練還有許多。而且還伴隨著大量的閱讀和思考。很多時候,帶孩子看著不累是因為,背後的內容想明白了。各種場景都預備好了。在很多事情發生之前,就已經結束了。
例舉一下:
我和我女兒說好幾點活動結束。女兒不會拖,原因是,我在一開始就和女兒說。我們再玩十分鐘,然後拿手機倒計時。時間一到,手機響了,我們就走了。從第一次開始就這樣。就不會有哭鬧著不走的狀況。
孩子吃飯,我每天內心數好她吃過的東西,有時去到朋友家或者老人家零食吃多了。我很清楚她還有多少剩下的飯量。吃不下是必然的,那就不吃了。也就不會有逼著孩子吃飯,孩子不停哭鬧的問題。
買東西,出門前說好這次預算給她買什麼,我們大人要去買什麼。別的東西不買。看再久也不買。所以出門買東西她就直奔主題,我也直奔主題。然後兩個人找個地方等媽媽。現在女兒固定零用錢,但有些諸如糖類。我的觀點就是,錢是你的,但是這種規定一天不能超一個,生病等時候不可以吃的規則不可以違反。錢是一種力量,但小心使用,不要傷害到自己。
關於夫妻關係和家庭這個平臺
養孩子一定是夫妻兩個人的事情。一個人的心力有限。交替上陣也是很重要的。特別是頭兩年是會比較辛苦。這裡我也要說說爸爸的角色必須積極加入。也許爸爸一開始沒啥感覺。畢竟不是骨肉相連過的。但是作為父親的角色絕對不是蜻蜓點水的哄哄孩子就結束了。在我看來,有幾點:
一、夫妻首先要能夠正常有效溝通。
這個有問題。夫妻互相要是各種理解不能的話,您們還請回去把結婚時候的誓言好好的背背熟。想想這些個字放一塊是神馬意思。別把這點意思搞得沒意思。
育兒觀念求同存異。爸爸有爸爸的模式,媽媽有媽媽的模式這很正常。孩子也很會適應。我認為孩子只有在這兩混水裡面瞭解男人女人的處事方式的差別。這在大同基礎上有不同很正常。和媽媽在一起用媽媽的方法,和爸爸在一起用爸爸的辦法。孩子就會知道做事處事就不是單一線性的了。但夫妻之間不要為這種事情打得各種不可開交。這樣對孩子未來的婚姻觀就會做出不好的榜樣。你們如何行為,就是身體力行的教孩子如何和未來的另一半如何相處。夫妻之間的內耗,也是累的因素。
二、現在社會上很多時候是男方家長和女方家長在玩木偶戲。
夫妻兩個不斷的要去按照各自家長的要求來生活。我看各種小夫妻的各種不自由,都是按照家長意思要有個穩定的工作,要有房有車的去攻貸款。家長不要隨意進來指手畫腳,非把兩人搞到離婚了還來一句:我是為你好。中國家庭最可怕的就是夫妻雙方的個人思想和經濟的不獨立。不停的因為外因導致內耗。這也是一堆人搞得非常累的最大問題。在這一點上,我和妻子深有體會。
三、在前二者處理好的前提下,向更高階發展。
夫妻各自發展自我,作為老公不要守著自己固有角色,老婆也不要守著自己的固有角色。突破源自觀念、教育、文化、宗教等等各種思想上面的定勢,就會發現生存沒有那麼線性和唯一,而且不會像老一輩說的那樣可怕。突破了這些思想上的禁錮。也就不存在什麼不必要的壓力,養孩子也更自信和放鬆。我時不時的會被問到。你家孩子怎麼穿這麼少啊?你家孩子怎麼光腳啊?你家孩子怎麼玩泥巴搞這麼髒啊。時間久了,就漸漸變成了這小孩真抗凍,小區裡面都病了,這孩子還每天出來玩;你看人家妹妹這麼小就會玩這個;你看人家妹妹都不要爸爸抱;你看人家妹妹一喊就回家;你看人家妹妹坐在那邊多安靜;你看人家妹妹吃飯自己吃。還有:你看人家爸爸一個人帶孩子出來玩一點事情都沒有。
我想說的是,正是我從來不拿別人孩子來比對。所以我孩子不是這樣子的。當一個人活在不自由裡面是不會覺得自己不自由不舒服的,讓他從不自由裡面出來他倒會是各種不自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