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5年04月01日訊】奢談家庭建設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這是習近平在二○一五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如果把這段話當作畫外音,配上幾億人春節期間在各種交通線路上擁擠著爭搶著回家的視頻,就是一出不用註解的諷刺劇。
有一句話習近平說對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從《論語》中的「父母在,不遠遊」;到《漢書》中的「安土重遷,黎民之性」;到明朝《鳴鳳記》的「落葉歸根,豐城劍回」,都說明中國人歷來重視家庭,以及與之相連的家族、鄉黨和故土;相反,超出這個範圍的事都交給皇上了,所以百姓鮮有國家的概念。是敗於日本的甲午戰爭激活了中國人的國家意識。此後,知識人不斷反省有家無國的弊端,外加日本的侵華戰爭,使中國人的家國觀念前所未有地強化,及至一九四九年中共建政,留洋海外的人興沖沖回家時,無不抱著報效祖國的赤誠之心。
鼓吹「親不親階級分」拆散家庭
然而,迎接這批熱血歸國者的是兜頭一瓢冷水。一九五一年,他們的腳跟還沒站穩,就和留在大陸歡呼「時間開始了」的知識人一起參加「資產階級知識份子思想改造」運動,每個人都要接受「排隊洗澡」,留洋的被迫承認是「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實施者」;「舊社會」過來的要「割掉資產階級的尾巴」、「脫胎換骨」。到五二年秋運動結束,百分之九十的高校教職員工和百分之八十的大學生被「思想洗澡」。這僅是開始,接下來運動一個接一個,尤其是「肅清胡風反革命集團」和「反右」,五十多萬知識份子被戴上反革命和右派份子帽子,成了無產階級的敵人。
毛共統治術的獨特之處,除了搞運動樹敵人,就是大肆鼓吹推行「親不親階級分」,以此瓦解敵人的家庭,製造恐怖氣氛。王若望被打成右派後,組織上讓他妻子李明和他離婚,李明不從被逼成精神病;著名評劇演員新鳳霞也被逼與右派丈夫吳祖光離婚,因堅貞不屈被折磨得半身癱瘓;民國藝苑宗師張伯駒被打成右派後,組織要挾他的子女和他劃清界限,兒子從此和他斷絕往來,女兒也不再回家;兩次被打成右派的顧准,妻子不堪承受壓力自殺,五個子女都和他斷絕關係,臨死都見不上孩子一面。
能怪他們的子女嗎?當時,從小學到大學入學時都要填一張表,上面有父母的單位、職業和成分欄目,地富反壞右資本家的子女一目瞭然;他們是班裡的二等「公民」,事事受歧視,基本上失去入團、當幹部、參軍的資格。人格遭到侮辱的子女,無力對抗不公平的現實社會,只能遷怒「犯罪」的家長。文革來臨後,不少黑五類子女為自保,主動帶領紅衛兵批鬥自己的父母。連中共巨頭劉少奇、賀龍、李井泉、薄一波等人被打成黑幫後,他們的子女劉濤、賀鵬飛、李黎風、薄熙來都大義滅親揭發批判自己的父親,薄熙來還踹斷薄一波三根肋骨。最絕的是,事後薄一波不愧為老共產黨員,忍辱負痛地「讚子」說:這小子六親不認、手毒心狠,是真正的共產黨,是未來接班人的好材料。薄一波一語道破了共產黨的家庭觀、親子觀。
即使是無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子女,在文革中也被迫遵循「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的準則,吃父親含辛茹苦掙來的飯食,穿母親一針一線縫出的衣服,卻首先要感謝黨和毛主席,父母的言行有違黨和毛的教導,也要站出來予以無情的批判。家庭主婦方忠謀在家裡說「毛澤東不該搞個人崇拜,我就是要為劉少奇翻案」,被紅衛兵兒子揭發遭逮捕槍決。如此大逆不道人倫顛倒的社會,哪裡培育得出正常的親情?
兒女移民海外老人空巢
文革結束國門洞開後,看破中共本相的人開始逃亡國外。先是寫《上海生與死》的鄭念、寫《一滴淚》的巫寧坤等人,當年滿懷建設「新中國」的激情歸國,如今懷著「你愛祖國,祖國愛你嗎」的悽愴「乘桴浮於海」。接著是一九四九年留在大陸的資本家等海外有親戚的紛紛投奔海外。然後是上海、北京等城市的大批年輕人以留學的名目出走美歐日等國,同時,溫州、福建等地的市民農民,通過各種途徑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偷渡越洋……,引發的出國潮由此掀起。
因為形同逃難,所以不分男女老幼,只要能成行就前仆後繼。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許多三、四十歲的婦女孤身去日本「留學」。她們不諳日本風俗,為博得憐憫,向日本婦女傾訴思念孩子之情,視相夫教子為本分的日本婦女聽了大驚失色:一個婦道人家竟然拋下丈夫和孩子出國留學?在和平安逸中生活的人哪能弄懂中國式的「留學夢」。
好在自由世界生路無限,經過十年八年打拼,多數留學生得以安居樂業,他們獲得綠卡或異國國籍後,妻子或丈夫及子女即可出國團聚,但受制於外國的移民制度,他們的父母一般難以前往,由此成為孤獨無依的「空巢老人」。八十年代迄今已有近千萬中國人定居海外,也就出現了上千萬個隔洋遙望的離散家庭。過去那些年,每每和海外的朋友聊天,提到不能照顧衰老的父母都於心有愧,感傷哀嘆。
如今,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產階級業已形成,富豪的數量也可比肩美歐,但以技術身份或投資方式移民逃離的人卻有增無減,出洋留學的年齡也愈來愈小,僅美國就有三萬多中國初高中生在學,獨守空巢的父母也隨之愈來愈多。
父母移居城市兒童留守
在城市的年輕人競相出國的同時,農村的青壯年蜂擁進城打工。他們有的拋下妻兒隻身進城;有的丟下老小夫婦同行。他們幹著城裡人不願幹的粗活髒活,拿著與之不相應的微薄工資,七、八個甚至十幾個人擠在一間陋室,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層。他們在城市干了十年八年,已是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在非人性的戶口制度下,卻永遠成不了城市的一員,不能全家一起移居城市。
網上流傳一篇熱門文章《一位博士生的春節返鄉筆記》,其中寫道:他初中的同學百分之九十九都進城打工了,二十多年來,他們與父母相聚的時間平均一年十來天,有的三年、五年沒回鄉了。「很多農村老人倒斃在田間地頭,病死在床上,兒女都不在身邊。沒有來得及為父母養老送終,成為許多人終身的悔恨。」有同學表示:「如果在老家能找個一千塊的工作,我這邊(城裡)什麼都不要,也願意回家。」
農民工們最痛的是,因沒有戶口孩子不能在城裡上學,造成五千多萬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在農村的)兒童」。他們多數跟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一年才能見上父母一面,人間悲劇莫此為甚!有一個打工者說:「我真希望鄧小平沒有搞改革開放,我也願意日子苦些,因為這樣我就可以每天跟父母和孩子在一起。」這句話道盡了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真相,讓吹捧經濟成果的冠冕大話無足輕重。城市的急速現代化,都是靠壓榨農民,用農民工的血汗堆積起來的。如果說毛時代用殘酷的政治運動瓦解了中國傳統家庭的倫理道德,那麼鄧時代用不人道的經濟「運動」釜底抽薪,摧毀了農村的家庭、家族和梓裡的根基。
《筆記》作者忿然責問,「如果一個人為了生存,連愛父母愛子女的機會都被剝奪了,你怎麼可能指望他去愛別人,愛社會,愛自然?」我的感同身受伴著不平和憂心,五千多萬得不到父母關愛的孩子長大後,會以怎樣獨特的行動「報答」我們這個罪孽的社會?所有參與製造他們今日苦難的人將承受他們怎樣的「回饋」?
有國無家,有家難回
猶太人在失去土地的二千多年中,尚可舉家在世界各地落腳生活;中國古代戰亂時,災民尚可老少一起從此地逃亡彼地,他們都雖無國卻仍有家。如今,號稱具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的堂堂大國,處五千年來從沒有過的「河清海晏歌舞昇平的盛世」,卻有近三億人有國無(完整的)家!他們名分上不是災民卻勝似災民!
(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