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視角】中國經濟絕境之組裝加工產業鏈(上)

——「2014中國實體經濟困局」系列之九

作者:王尚一 發表:2015-03-05 11:3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5年03月04日訊】(連載之九)

第三節  組裝加工產業鏈

中共體制實施改革開放後,採取與清朝類似的方式,對北方和內地進行政治控制,對東南沿海的部分地區進行經濟開放,形成北政南經的格局。掌控北方和內地,不會危及中共在北方的體系,有效地保護中共政權;東南沿海遠離北京,開放後給體制帶來巨額收入。所以中國血汗工廠模式主要反映為組裝加工工廠,集中在沿海地區,以珠三角、長三角和福建等地最為集中。

地理布局上,珠三角與港澳緊密相連,潮汕是僑鄉,福建與臺灣一衣帶水,形成當時的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四個經濟特區。其中葉家在廣東形成獨立王國,胡和習仲勛推動建立深圳特區,由於距香港最近發展最為迅猛。1989年後,西方的制裁令中共開始陷入生存危機,尤其1991年蘇聯解體後歐美與獨聯體的關係迅速升溫,中共體制高層陷入恐慌。為了維持體制的生存,鄧進行92南巡,親自強化南方的經濟開放,掀起下海熱潮,推動內地人才孔雀東南飛。隨後江朱延續鄧的思路,一方面加強中央集權,另一方面推動東南沿海地區的血汗工廠發展。

經濟模式上,血汗工廠是共產極權奴隸制和國際產業鏈底層相結合的產物。大規模血汗工廠的出現,只有在極權奴隸制條件下通過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規系統推動才可能實現。與之相對比,越南共產沒有達到極權奴隸制的程度,對於工人進行強有力的保護,雖然越南工人的工資低,但是考慮到各種非工資的工人權益因素,在越南的用工成本並不低。根據一篇臺灣的報導說,一名台商如此感嘆,臺灣工人若是看到越南工人受保護的情形,他們絕對會流眼淚,而中國大陸的一系列措施則完全是血腥極權奴隸制的現代版。

血汗工廠模式下,美資企業在中國的組裝加工廠遭到淘汰。1980年代,美國社會出於對中國的好感以及認為中國將有光明的前景,有一些美資企業開始進入中國建立組裝加工廠,將美國的產業鏈底層轉到中國。經過對中國人生活狀況的粗略調研,結合當時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美國企業制定了一個他們認為合理的中國工人工資標準,一個月1000元人民幣左右。工人每天按時上下班,加班支付加班費,加班時間長的能夠拿到2000多人民幣。在當時,美國人制定的工人工資標準超過國企普通工資的數倍,引發人們踴躍加入美資企業,包括很多中共幹部。直到1990年代初,北京依然有少數美資企業還能給工人這些待遇,20歲小女孩能賺這麼多錢讓周圍的人非常羨慕。中共為了防止「資本主義糖衣炮彈」對中國人的侵蝕,強令要求美資公司大幅降薪,但是美企降薪後依然給中國工人福利補償。

在這個階段,工人主動努力工作,美資加工企業也能夠賺到不菲的利潤,但是隨著血汗工廠模式的推廣,一大批血汗工廠出現,從成本上與這些美資工廠進行競爭,由於這些企業裡工人工資過高福利過好導致成本過高,很快就在競爭中失利銷聲匿跡。不少國企和美資的處境相同,大規模倒閉。

配合中共體制政策,最初在大陸發展血汗工廠的主要是港台企業,然後隨著港台企業的迅速大規模擴張,韓國人也進駐設廠,隨後大陸本地人也跟風建廠。從產業鏈的角度,即使歐美企業開始底層組裝加工的工廠,由於信仰和法律原因,認為在1990年代早期給工人1000多塊工資已經低到底限,無法再繼續降低人工成本;或者說,如果沒有港臺韓企業積極在大陸擴張,血汗模式吸引不了太多投資。

由於深港緊密相鄰,深圳東莞成為承接血汗工廠的主要集中地。最初香港和臺灣將大量低端生產加工廠向深圳、東莞等珠三角地區內遷,隨後吸引越來越多的產業鏈底層的組裝加工業務。

血汗工廠的初始發展期加工完全依賴於外在產業鏈。廣東與香港比鄰,香港人能非常方便地出入港深,所以把加工廠轉到深莞也完全不影響整個產業鏈的運轉。在1980-90年代,香港擁有設計研發、生產加工和銷售網路的整體產業鏈,成為世界時裝中心之一。後來香港的服裝加工廠轉移到東莞,等於從空間上對整個產業鏈進行延伸,從效率和利潤上更具優勢。首先,香港負責服裝設計研發以最快速度推出最流行的款式並且組織布料和配飾的供應;然後,廣東工廠拿到設計圖和原材料後迅速安排奴工夜以繼日工作快速低成本保質保量完成任務;最後,成衣運輸到港口裝船以香港的銷售渠道進行分銷。

在這個產業鏈運轉過程中,組裝加工廠只是按照產業鏈的分工做最簡單的組裝加工,為了能夠和整個產業鏈銜接,加工廠還需要實施生產組織和管理,按照產業鏈的要求完成加工任務。如果從孤立的角度,人們可能會認為這樣的低級組裝加工企業會很容易運作,實際上由於廣東的地方特點,即使這個低級工作的完成都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例如廣東工廠的相關設備主要通過香港採購,或者將香港的機器轉移到廣東,同時相關技師和管理人員主要從香港招聘,在加工廠作為管理者和技術指導,掌控整個加工廠的運營,指導廣東的工人進行生產,工廠只是進行具體的服裝生產操作的單元,聚焦於怎麼樣使用好機器設備和人員管理。

在此階段,中國的出口屬於血汗工廠模式的初始期。如果不是港臺廠商進行系統的工作,廣東很難建立起相應的工廠,更不可能成為國際服裝產業鏈的一部分,靠加工服裝賺錢。由於時裝設計和客戶主要由香港/臺灣人控制,廣東的工廠普遍具有生產聚集的特點。

在血汗工廠主導期,沿海地區工廠持續生產升級,隨著工廠越來越多生產日益擴大,僅僅主要環節的加工已經不能滿足需求,越來越多的生產環節搬到中國大陸,大陸的生產也逐漸升級,形成越來越完善的生產系統。

比如在服裝領域,港臺等商人在服裝加工廠賺錢後開始將輔料、麵料、配飾和標牌等環節從港臺等地搬到大陸。從生產的角度,當所有生產環節都搬到大陸後,大陸逐漸形成完整的生產鏈條。而且由於這些生產都處於相同的區域內,接到訂單後可以迅速開始生產,協力廠家經過磨合,協作速度越來越快。

生產升級的結果是,一方面生產成本大大降低,這裡指的不僅是人工成本降低,還有組織協調成本、物流成本、資金成本等方面的節約;另一個方面是市場反應速度大大加快獲得更高的售價,尤其是服裝、電子等產業的時間效應更為顯著。就如三星電子李健熙曾經提出賣魚理論,賣電子產品如賣魚,剛殺的魚高價,幾個小時以後半價,到了晚上幾乎白送。

1990年代,網際網路還沒有出現,信息傳遞非常慢的時候,香港已經實現極快的時裝開發速度。隨著珠三角的生產系統逐漸完整,一方面以整個生產系統支持香港的服裝產出,另一方面也掏空了香港的服裝生產基礎。很多香港技術人員在給大陸員工做完最後的培訓之後,自己接受遭解雇的命運。在服裝生產轉移到大陸後,香港的世界時裝中心的地位也基本覆滅。

另外,東莞的電腦零部件生產稍晚於服裝的發展,也形成相對完整的生產系統。東莞的電腦零部件生產,主要是臺灣人進行投資。目前東莞生產的電腦磁頭、掃瞄器、滑鼠、鍵盤等電腦配件佔全球產量的70%以上,而且95%以上的電腦整機、零配件都可以在東莞生產,也就是除了無法生產一些核心零件,東莞的電腦零部件生產已經系統化,成為世界電腦產業鏈條中重要的一環。所以IBM副總裁曾經說過一句話,如果東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車15分鐘,全世界的電腦價格都會因此產生波動。(待續)

(供稿單位:中國經濟文化研究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看中國首發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