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圖片)
紹興香糕是清朝皇宮的八大貢品之一,早有「進京香糕」之美譽。紹興製作香糕始於清嘉慶初年,至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傳說這紹興香糕還與呂洞賓有關哪。
在杭州,人們一直都有過年登山的習慣,就是在每一年的大年初一去登山以討「步步登高」的吉利。
傳說在很久以前,在杭州西湖邊的城隍山下有一位賣鬆糕的年輕人,是一個姓孟的紹興人,由於人們總也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最後都叫他小紹興。小紹興每天半夜就要起床磨米粉、蒸鬆糕,天亮後再挑起糕擔沿街叫賣,以此來養活自己和瞎眼的母親。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城隍山上山下游人如織。不大一會兒功夫,小紹興的鬆糕便賣得僅剩下一小塊破了角的了,小紹興想起母親還未吃早飯,便留下了這塊破了角的糕準備帶回家去給母親吃。當他走到城隍廟時,只見一位衣衫襤褸、鬚髮皆白的老人,正頭枕在口對口地對在一起的兩隻破碗上伸手向人們乞討,便非常同情地摸出幾文銅錢遞給老人。誰知老人卻不要銅錢只要討塊鬆糕吃,小紹興便拿出留給母親的那塊鬆糕遞給了老人,老人不客氣地吃了下去。小紹興回到家裡以後把此事告訴了母親,母親對小紹興的行為十分讚許。這以後,每天走過廟門口時只要看見那老人,小紹興便會送給他一塊鬆糕。
一天,老人見小紹興愁眉不展地遞給他一塊糕時便問道:「遇到有什麼不如意的事了嗎?」小紹興答道:「因連日陰雨、生意清淡,我娘吃了賣剩下的鬆糕後得了病,現在茶飯不思。」老頭聽後,哈哈一笑說:「別著急,要吃的沒有,良藥我這可有。」說著,從懷裡掏出個葫蘆交給小紹興,並囑咐他做鬆糕時將葫蘆裡的藥放到鬆糕裡,這樣他娘的病就會好。
老人說完話就像一陣清風一樣不見了,小紹興方知遇到了神仙。想到老人每天躺在那口對口在一起的破碗時,猛然醒悟到這就是呂洞賓。
小紹興高高興興地回到家中,按照呂洞賓指點制鬆糕的方法,先把葫蘆裡的藥倒出一點兒放進糕粉裡製成糕胚,再放到旺火上蒸熟蒸透,等糕冷卻後再一塊一塊地排放在炭火上烘烤成金黃色。這樣烘烤出來的鬆糕會散發出一股奇香,三天三夜水米未進的老母親聞到這股異香,頓時覺得腹中飢餓想吃鬆糕,老母親吃下糕後第二天病就好了。
從此,小紹興就一直用這個辦法制糕。由於這種糕奇香扑鼻、食之松甜可口,大家都讚不絕口。於是改鬆糕的名為「香糕」,又因為香糕是小紹興做出來的,又被稱做「紹興香糕」。後來,人們才知道這香糕裡放進去的藥就是中藥裡的砂仁。因為砂仁性溫,能理氣寬胸、健脾和胃、增進食慾,適用於脾胃氣滯以及消化不良等症。這樣才使得香糕成為一種長盛不衰、備受人歡迎的傳統小吃。
責任編輯:秀祺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