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發現宇宙星系放射神秘粒子,認為可能是暗物質存在的粒子證據。(NASA)
近日,天文學家發現宇宙星系放射神秘粒子,認為可能是暗物質存在的粒子證據。隨著對更多星系的深入探索,發現宇宙的奧秘無可限量。
據科學新聞網站Sci-News.com12月12日報導,歐洲科學家發現,仙女座星系(Andromeda galaxy),天龍座矮星系(Draco dwarf galaxy)和其它銀河系、銀河星團等星系,發射的X射線譜中有神秘的光量子蹤影。這些可能是首次證實暗物質的微觀粒子。
參與研究的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的阿列克謝•伯亞斯基(Alexey Boyarsky)博士說:「我們採集歐洲空間局(ESA)的XMM牛頓空間望遠鏡的探測信號,在排除所有已知微觀粒子和原子的原因後,注意到這些不尋常的信息。」
另一位科學家、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歐萊格•魯查伊斯基(Oleg Ruchayskiy)博士說:「發現信號和我們預測暗物質如果存在的情況完全吻合:星系中央的信號強度大而密集;而邊緣的信號弱且稀疏。」
魯查伊斯基博士說:「如果證實發現是正確的,將為粒子物理開創一個新領域。而且,天文學的發展會進入一個新時代。」
伯亞斯基博士也認為,這個發現如果證實正確,那麼就能知道宇宙的暗物質組成,因而重新認識宇宙的結構。
至今未發現暗物質粒子
另據《探索》雜誌12月12日報導,暗物質的由來是因為它既不吸收也不輻射光線,因此不能直接觀察。科學家通過觀察普通的非暗物質的重力表現,而間接證實暗物質的存在。宇宙中80%是暗物質。
而且,科學家推測暗物質可能生成一些粒子,比如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軸子、惰性中微子等等,但是至今沒有發現這些推測的粒子。
而據天文信息網站space.com的12月12日報導,科學家用比以前靈敏度高十倍的儀器探測上述粒子,但仍無結果。參與探索的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科學家哈里•尼爾森(Harry Nelson)認為,探測暗物質就像發現中子那樣需要時間,明確中子的存在花了將近15年。
又據《物理評論快報》9月19日報導,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的研究小組的最新觀察結果得出:暗物質極可能存在。
研究者根據國際空間站的阿爾法磁譜儀的首批觀測數據,找到了可以證明暗物質存在的6個證據中的5個。而且,發現與暗物質有關的正電子的物理特性和理論預計的有很大差異。對此,丁肇中說:「這說明我們對宇宙空間知之甚少。」
浩瀚宇宙極似大腦奧妙無窮
目前為止,科學家觀測繪製了最大的宇宙結構。具有放射高能量的黑洞核心的類星體的轉動軸互相平行,相互之間的距離大的可怕,達到幾十億光年之遙。
據天文性雜誌11月19日報導,比利時列日大學科學家達門•胡森梅克(Damien Hutsemkers)說:「令我們奇怪的是,這些相距幾十億光年的類星體的運轉軸向竟然互相平行。」
科學家繪製了93個類星體的分布圖,發現宇宙中的這些高能量和大尺度的天文物體不是均勻在空間存在,而是像有巨大空洞的網一樣,類星體構成網絲,網孔幾乎沒有星系的空空如也。
而科學家在研究人腦的結構發現,宇宙星系分布和大腦細胞間的組成極其相似。據每日科學(sciencedaily.com)2010年11月的一篇「研究專題」報導,美國斯坦福神經學家採用最新成像技術,模擬人大腦中2000億個神經元的組織結構。大腦細胞之間的通聯結構看上去就是宇宙星系。
斯坦福神經學家斯蒂文•斯密斯(Stephen Smith)博士在一篇博客文章描述,成像技術清晰的觀察到,大腦神經細胞之間一種稱為「突觸」細胞間信息聯繫結構的數量大約125萬億個,是我們銀河系中星體數量的1500倍之多。
2006年8月,《紐約時報》刊登的2張照片,一張是宇宙星系圖,一張是老鼠的腦細胞染色照片,幾乎無法分辨兩張圖之間的不同。跟據天文數據繪製的宇宙中星系互連關係,和大腦神經元相互連接特徵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