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4年11月24日訊】很久沒關注橡膠需求,是因為這些年的行情都是貨幣和供應決定的,昨天做客嘉賓探討了一些問題,儘管大家都看空,但是對供需平衡有了些爭議,其實不是對需求,而是對供應是否會在明年出現回歸,從而導致平衡,大家議論了一下。
回來想了一下,我意識到供需平衡不能再只看供應了,要回過來再看一些需求,因為即使是以我個人的鏈式邏輯解釋來說,也到了一個節點,要看一下需求。
於是我去看需求。
重卡生產和消費在2010年達到頂峰,超過100萬臺,去年就只剩下74萬臺,而且是一個反彈小高峰,今年金九銀十就連續下挫,10月份下挫17個百分點。今年重卡能有70萬臺就不錯了。
對於我們做天然橡膠的人來說,全鋼胎才是重要的需求部分。
世界上的橡膠研究機構一直以一個年增長的模式來遞加世界輪胎需求,這是錯誤的。
不過這篇文章不是講橡膠和輪胎,我們就略過不談,而是在研究中泰橡膠關係的過程中,在看地緣政治和基礎建設投資輸出的問題。
有人批評中國學習美國馬歇爾計畫,認為後來歐洲崛起對美國的力量是一種削弱。這種見解在美國邊緣化的輿論中也有人提出過,但主流意見還是否定了這種狹隘的看法。因為國際貿易是互利互惠的,一個崛起的歐洲對美國帶來的好處遠大於競爭。
而美國馬歇爾計畫的意義在於輸出產能時輸出了美元,從而奠定了美元世界貨幣的基礎,並擊垮英鎊。同時,歐洲區域美元經濟還幫助西方擊垮了盧布經濟區域,摧毀了鐵幕世界,奠定了美國一級世界長達二十年的地位。
儘管我可能是最早提及中國輸出基礎建設的策略為「中國版」馬歇爾計畫,我當時認為應該支持政府的這個做法,這是有利的。這個可以參見年初我寫的文章和當時坊間輿論。
但是,今天我卻認為,目前我所見的大量炒作的做法,在戰略上並沒有特別大的贏面。
我認為,如果要完全拷貝美國馬歇爾計畫,就不應當只作為一個輸出過生產能的基礎建設項目,而是要輸出人民幣,建立一個人民幣國際化的系統。
如果中國只是依賴龐大的外匯儲備,以美元作為信貸工具,去支持東南亞、中亞各國做基礎建設,並以購買中國的過剩產能為條件。那樣耗費的只是我們二十年積累的美元貨幣,為美元壟斷全球貨幣體系繼續做貢獻,同時也只是暫時的維持我們的重工而已。
財政部要使用外匯儲備,由於這筆錢是背書人民幣的負債,必須通過人民幣置換來獲得美元,通過發行債券借貸人民幣或者其他財政收入來獲得央行資產負債表上的美元,後果就是銀行體系持有了大量債券,並以債券抵押給央行,繼續獲得人民幣流動性,以免中國出現貨幣緊縮。
這個過程你看得明白,這是逆向的換匯,導致人民幣債務大量上揚,美元被投資在海外,在未來的長時間段裡,要等海外國家有了一定收入後才能夠歸還本息。
當然,這只是一個會計報表的問題,因為借貸方又通過購買支出,付給了中國企業美元資本,回到國內。但是卻導致中國的人民幣負債上揚。以媒體所說估計未來10年這些地方有8萬億美金的基礎建設,高達50萬億人民幣,即使中國只投資了一半,我們的四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也將消耗在另一端,通過國內企業回來後,中國報表上多了25萬億債務,和四萬億美金不靠譜的債權。
如果都像委內瑞拉那樣,壞賬一半,中國也就完了,我們不得不自己消化十幾萬億的人民幣壞賬。
那麼這樣的一個殘缺的馬歇爾計畫,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除非是輸出過生產能時,通過人民幣融資給對方國家,以此掛鉤中國版馬歇爾計畫,才能夠形成雙重意義:輸出過剩產能,建立人民幣國際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