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抑鬱症。(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10月中旬,澳洲總理艾伯特從悉尼出發開始為時3日的自行車慈善騎行,意在幫助抑鬱症治療機構籌集資金。10月是新州精神健康月,旨在引起人們對精神衛生的重視,提高對於抑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的認識,並消除公眾偏見。
身處異國他鄉的悉尼華人,經歷著移民決定、環境突變、學業、職場、情感、家庭、疾病等各種人生際遇,處於中西文化衝突的夾縫中,生存發展不易,也容易引發種種精神危機,患上有被"藍色病毒"入侵之稱的抑鬱症。有的人自我排遣,有的求助親友,有的尋找信仰,但也有人一蹶不振。其實抑鬱症離每個人都不遙遠。
抑鬱症患者自述:
悉尼王女士:家庭矛盾導致極度失眠曾想自殺
今年8月的某一天,和往日似乎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對於兩個孩子的母親王女士來說,蟄伏的抑鬱情緒再次爆發。她的家婆喜歡深夜做家務,當天夜裡11點多還在拖地,這讓王女士覺得自己會睡不著,結果果然整夜失眠。那段時間,失眠帶來的焦慮和恐慌時時吞噬著她。
王女士告訴本報記者,當時她最嚴重時3天只能睡不到3個小時。越焦慮,越睡不著,越睡不著,就更焦慮,甚至一想到晚上要睡覺、一看到床就害怕,一整天都在恐慌和痛苦中度過,陷入了一個死循環。王女士自認天性樂觀,朋友也多,原來每天一沾床就睡,萬沒料到自己會得抑鬱症,幾十個小時不睡也不打呵欠。
談起誘因,王女士分析可能是自己和家婆在育兒觀念和生活習慣等方面衝突積累導致。家婆通常很晚還做家務,聲響讓她難以入眠。她也弄不清楚究竟是長期睡不好、心情煩悶導致抑鬱,還是抑鬱情緒導致了失眠。對於她來說,這和雞生蛋還是蛋生雞一樣,難以找到確切答案。失眠短短數天之內,王女士的體重掉了將近10斤,老覺得心慌。
有一天,王女士帶孩子出門,腦子忍不住浮現很多亂七八糟的想法,她闖了紅燈也沒有感覺,孩子哭了也不去哄,恍恍惚惚的,只覺得內心極度煎熬。這種狀態嚇壞了她的老公和家婆。老公原以為王女士的抑鬱是悶出來和閑出來的,還給她佈置任務,希望她忙於做事擺脫低落情緒。但當時王女士根本無法集中精力去做任何事情。
記者問王女士,發病最嚴重時會特別糾結什麼事情,還是大腦完全一片空白?王女士說,失眠非常嚴重時,每天就是想三個問題,我怎樣才能睡覺?我今後睡不著了怎麼辦?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康復之後會覺得原先糾結的問題不值一提,但是當時就是鑽在裡面出不來。 "沒有得過抑鬱症的人無法想像那種痛苦。"難過、無助和絕望的心理,還伴隨著生理的變化。王女士說:"不要以為抑鬱症就只是不開心,事實上身體也在垮掉,有時會出冷汗,頭疼欲裂。"
悲觀到極點時,王女士曾想過自殺,"如果不是因為兩個孩子,當時會毫不猶豫就選擇死。"後來王女士終於去看了家庭醫生,經診斷是急性中重度抑鬱症。後來,她開始吃抗抑鬱藥治療,還服用安定藥進行睡眠輔助。 家人也給予了她貼心的支持。
隨後王女士每天中午跑步一小時,還和悉尼的抑鬱病友群和國內的抑鬱病友群進行交流。 "群裡信息良莠不齊,必須要去蕪存菁,尋找對自己有幫助的信息。在群裡交流,我發現我並非孤單一人,每個人都有他的軟肋和傷心處。群裡有非常多的年輕人,他們在異國他鄉朋友少,交流少,很容易抑鬱。"經過兩個多月的積極治療,王女士目前恢復得不錯。
悉尼趙女士:產後抑鬱症嚴重內疚感
孕期一直開心的趙女士,在孩子出生後不久便開始經常以淚洗面。在醫院時,白天家人來探訪,同病房另一床的新生兒老哭,趙女士無法休息好。晚上家人回去,趙女士便感到無邊的孤獨和無助包圍著自己。她不敢睡覺,老害怕有人把寶寶抱走了或者掉包了;雖然明知自己的想法很無厘頭,但是她無法克制自己這樣的想法。
第二天晚上護士巡房看到趙女士的狀態很差,便提出把寶寶帶到育嬰室,讓她好好睡一覺。但是趙女士躺下不到5分鐘,又把孩子抱了回來,她還是擔心孩子被抱走。回到家後,趙女士不知如何才能把幼小的嬰兒養育成人,之後一個多月裡,趙女士經常哭泣,一哭就控制不了,虛弱不堪,而且出現幻聽,老聽到寶寶在哭,很緊張。但是真的看到寶寶在哭,她也不知如何去哄。後來趙女士不願出門,不願看到其他人。孩子差不多滿月時,親戚一家來慶祝,趙女士則一直躲在房裡。
孩子兩個月大時,趙女士帶孩子去社區幼兒健康中心(Early Childhood Health Centre)做檢查,幼兒護士給了一份關於抑鬱症自檢表給她。趙女士才瞭解自己得了產後抑鬱症,隨後開始看醫生進行治療。
「一開始覺得自己很沒用,不知怎麼應付母親的責任,而且內疚感重。我應該很開心才是,為什麼會那麼悲傷呢?覺得很對不起寶寶。後來和醫生聊天,這種內疚感慢慢減輕,也開始對勝任母親一職有了信心。」趙女士說。
澳洲每年成人抑鬱症患者:一百萬人
澳洲抑鬱症協會Beyond Blue介紹,抑鬱和焦慮是生活和工作中較常見的狀況。澳洲估計有45%的人在一生中會經歷心理健康問題。每年澳洲大概有100萬成年人患有抑鬱症以及超過200萬人有焦慮症。
抑鬱和焦慮雖是兩種不同精神狀況,但兩者在同一時間發作並不鮮見。據統計,超過半數人在遭遇抑鬱症的同時也存在焦慮症狀。某些情況下,兩者可互相誘發。 平均而言,每6人之中就有1人(每5名婦女就有1人或每8名男子就有1人)在一生中的某個階段經歷抑鬱症。抑鬱症有多種不同類型,範圍從輕微到非常嚴重不等。
此外,和華人趙女士一樣,女性患上產前產後抑鬱症的情況並不鮮見。澳洲的有關研究顯示,9%的婦女在懷孕期會經歷抑鬱症。產後抑鬱症的比例更高,將近16%的婦女在孩子出生後的1個月到1年之間遭遇抑鬱症,其中80%的女性是由於分娩後體內的激素水平變化或者是不堪重負且缺少恰當的支持所導致。
對於新移民來說,由西澳醫學研究會曾進行的研究顯示,移居來澳但無法保障工作與其學歷相當的技術移民,在工作3年後比其他人更易抑鬱。有關數據還顯示,在任一時間內,新州大約有170萬人有潛在的或確診的心理健康問題,佔州總人數的23%.焦慮症是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疾病,隨之便是抑鬱症。
華人社會工作者剖析抑鬱症四誘因
究竟是什麼原因引發抑鬱症?這種藍色病毒如何入侵靈魂?本報記者採訪了悉尼從事輔導及心理治療之精神健康社會工作者鄧潤璋(Christine Tang-Pearce)女士,她擁有超過20年的社會服務經驗,也有10多年的服務移民、社會工作者和精神健康服務的經驗。今年7月,為強化社區人士對抑鬱症的認識和瞭解,更生會南區辦事處舉辦了"如何面對抑鬱症"講座,邀請鄧潤璋女士講解。
鄧潤璋女士介紹引發抑鬱症的原因有多種,在她進行治療和輔導的案例中,引發抑鬱症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四方面。
一、性格方面的原因。
有的人比較內向、孤僻和敏感,不喜和外界交往,也不善於表達,會將壓力和負面情緒堆積在心理,長期如此容易陷入焦慮和憂慮之中。
二、身體方面的原因。
長期疾病、身體不適或者激素分泌異常都有可能導致抑鬱。比如有的人長年遭遇病痛容易抑鬱,有的產前產後以及更年期也有可能導致抑鬱。
三、除了精神壓力、身體疾病,環境的變化也可能導致抑鬱。
對於新老移民,來到異國他鄉,語言障礙、文化隔閡、生活和工作上不如意、被孤立、被排斥、找工不順、失業太久、難以升遷、無助失落絕望感等,都會影響一個人的身心健康發展,低落的情緒無法排解。
四、各種人際關係處理不當引起。
比如夫妻關係、婆媳關係、父子關係等家庭關係、同事朋友之間、和領導的關係等等。當這些關係處於緊張狀態而又無法妥善處理的時候也容易引發抑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