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際網路巨頭,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看中國配圖)
【看中國2014年10月23日訊】2013年05月26日,筆者在《曾飛:笨馬雲和傻吳仁寶何以勝出?》一文中指出:「馬雲,阿里巴巴集團主要創始人,2012年11月,阿里巴巴在網上的交易額突破一萬億大關,馬雲當選2012中國經濟年度人物。1999年3月,馬雲和他的團隊以50萬元人民幣創業,開發阿里巴巴網站。他根據長期以來在網際網路商業服務領域的經驗和體會,明確提出網際網路產業界應重視和優先發展企業與企業間電子商務(B2B),他的觀點和阿里巴巴的發展模式很快引起國際網際網路界的關注,被稱為‘網際網路的第四模式’。截至2003年在B2B領域站穩腳跟的阿里巴巴通過免費服務方式迅速介入和第三方支付業務,斷掉了eBay的中國夢。阿里巴巴會聚了來自220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萬註冊商人會員,每天向全球各地企業及商家提供150多萬條商業供求信息,是全球國際貿易領域內最大、最活躍的網上市場和商人社區,成了全球B2B電子商務的著名品牌。」
而當下中國的振興必須也只能依靠創新。2012年06月24日筆者在《機不可失,中國企業務必強化創新自主發展》一文中就指出過:「自主發展經濟,不再依附發展,就必須有創新的支撐,否則就是一句空話。離開了創新的依附發展不可能振興中華,只能把中華引向半殖民地社會而任人宰割。」因而,應該說,馬雲生得逢時,本應深受本國當局和資本的支持。然而,事與願違,除了當選2012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的虛幻榮譽之外,恐怕找不出有本國的實質性的支持,特別是國有資本的支持。這與1988年求伯君開發出了WPS開創出中文字處理時代的突破性創新一個樣,處在中國無人支持的可怕境地。馬雲迫於不能重蹈求伯君被微軟湮滅的覆轍,不得不依靠雅虎、軟銀等外來資本的支持。然而馬雲深知箇中的危險,曾多次尋求擺脫外資控制之路,但他沒有援軍,深陷孤立。2006年07月22日《馬雲第二次創業 企業家不能被資本控制》披露:「對於我來講這十年以來任何失敗、成功團隊取得的這些經歷是我最大得財富,有的時候可能要失敗、有的時候不失敗。比方說雅虎的購併,我們前期沒有想過,但是並購的時候沒想到那麼大麻煩,我一個一個解決往前走這就是經歷,失敗了也是經歷。人一輩子不會因為你做過什麼而後悔、很多的時候因為你沒做過什麼而後悔。……」2013年3月17日21《馬雲的第三次創業:悄然布局三大帝國》披露:「阿里集團開始籌備整體上市,阿里集團成為大哥,扶持新的小弟妹,這兩個小弟妹分別是阿里金融、阿里智能物流。阿里巴巴第三次創業的目的是‘越超電商’,為其提供更廣闊的市場腹地。阿里金融提出了‘數據貸款’的概念,即通過小微企業在阿里各個平台上的活動,主要是交易記錄、誠信記錄等為其發放貸款,大大降低了金融風險。……。」然而本國依然沒有像樣的支持,本國的股市早就爛成了人所共知的大賭場,而不是一個聚集資本的有效場所。馬雲在內部拋棄外部引誘的困境中,要生存,他還有好的道路可選擇嗎?這就是在眾人臭罵馬雲的時候,筆者不是指責馬雲,而是責問中國的創新體制的根本原因。
中國的創新體制爛到何種地步呢?
一曰大量的科研創新經費被侵吞,到不了創新這手裡。新京報快訊報導說:中央紀委監察部官網發布中共科學技術部黨組關於巡視整改情況的通報,證實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寧已被依法批捕。科技部通報稱,2012年4月,審計署審計發現5所大學的7名教授存在弄虛作假套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金2500多萬元的問題,其中就有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寧的身影。
二曰創新人才不被重視,濫竽充數成為用人潛規則。日前,兩名中國學者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社論文章,指出近年來中國的研究經費持續以20%的比例增長,但由於研究經費分配中存在許多問題,減緩了中國創新的步伐。在第12屆中國科協年會上,眾多院士專家針對科研中的種種「潛規則」,呼喚給科研工作和技術創新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劉院士的苦惱,也與《科學》雜誌上兩名中國學者撰寫的社論中所指出的中國科技界的「潛規則」十分相近:「每個人都很清楚:與個別官員和少數強勢科學家搞好關係才最重要,因為他們主宰了經費申請指南制定的全過程。」身為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長的李曉方說:「在我國科學技術領域存在比較多的學術評價,如項目評審、成果評審、各種各樣的技術項目鑑定會和項目、課題驗收會等。令人遺憾的是,越來越多的評價會,伴隨著越來越多假教授、假院士、假成果和多種學術腐敗的頻頻曝光。」由此真正的科技人才只能讓位於科技流氓。
三曰政策性抑制自主創新。譬如「拿來主義」抑制了自主創新。記者問:這兩年,廣東一直在強調轉型升級,走自主創新之路。工業設計在其中有何作用?趙健答:很多廣東企業在生產中一遇到設計問題,就伸手向外面拿,不願採用國內自主設計,連一個紐扣都覺得國外的好。外貿一直成為廣東製造業的主力,企業熱衷於仿製和引進國外工業設計的成果,這不僅壓抑了廣東本土工業設計力量的發展,也直接阻礙了廣東製造業競爭力的提升。」——其背後就是崇洋媚外,敢當附庸的基本政策。
四曰創新得不到本國資本的支持。譬如復方蒿甲醚是第一個由中國發現的全新化學結構的藥品,也是目前在國際上獲得廣泛認可的中國原創藥品。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的專家們將蒿甲醚與化學藥品本芴醇組方,研製出新藥復方蒿甲醚。但是自己生的兒子卻要外國人來養。2004年,諾華為復方蒿甲醚付出的間接成本至少在1000萬美元。合作項目中,中方為什麼只提供原料,而不生產製劑呢?劉天偉說,事實是,中方目前還沒有一個企業的製劑生產水平達到國際製劑生產規範的要求。劉天偉則將國際合作形象地比作「中國人的兒子外國人養。諸如此類的尷尬屢屢不斷。難道是中國太缺乏資金無力支持創新嗎?這人人明白,腐敗高官寧可拿巨額資金(買美債兩萬億美元,救「兩房」4500億美元……)去救美國也不願拿小額資金去扶持自己的創新,那樣會得罪主子的。如此就能理解為什麼除了不肯拿資金支持裘伯君開的WPS之外,在微軟用其他手段扼制中國WPS的時刻,國內某些高官還故意用不作為來支持微軟消滅我們自己的自主創新。
這樣的創新體制也就爛到了學者所指責的「逼良為娼」的地步。
而人家美國壟斷資本及其政治首領是怎樣看重馬雲創新所帶來的的機會,不失時機地去實現他們控制中國金融高地的戰略目標的呢?
2014年09月25日,中國企業家網,《馬雲克林頓一家相見歡,新首富盯緊全球權力通行證》:馬雲參加美國前總統克林頓主辦的慈善年會,接受克林頓女兒的採訪,與希拉里聊女性創業話題。而此前,他已經與克林頓本人有過數度交流。在阿里巴巴創記錄IPO的同時,馬雲馬不停蹄地結交名企大佬、億萬富豪、前總統等各路美國社會名流。當地時間9月23日,馬雲參加美國前總統克林頓主辦的「克林頓全球倡議」(Clinton Global Initiative,簡稱CGI)年會,這也是他此番在美的旋風式聯誼活動的最後一站。當天,美國總統歐巴馬和世界銀行行長金墉也計畫出席活動。「一個星期內就有三億人次在阿里巴巴上進行交易。」當地時間9月20日,克林頓在接受彭博新聞電話採訪時說,信息技術已經改變了人們對災難的反應,「馬雲現在有機會改變(慈善問題的)現狀。」「克林頓全球倡議」由比爾·克林頓於2005年創立,是獨立於克林頓基金會的非政府組織,旨在聚集全球各界領軍人物的智慧和資源,致力於推動人們探討世界性問題,應對一系列全球化挑戰,解決全球性的問題。據彭博新聞報導,此番馬雲受邀在其中一個活動上發表演講,同場的還有通用汽車CEO(首席執行官)博拉(Mary Barra)。忙碌的美國行:除了克林頓和博拉,馬雲此番美國行,還結交了諸多美國社會名流。彭博新聞披露,9月19日掛牌當天,阿里巴巴在紐約安排了一個私人午餐會,由彭博新聞創始人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主持,受邀出席者包括:通用電氣、摩根大通和美國在線CEO,花旗前掌門人威爾(Sandy Weill),以及私募股權巨頭貝萊德CEO、KKR創始人等20多名美國企業界風雲人物。知情人士告訴彭博新聞,摩根大通副董事長李(James Lee)和剛完成咽喉癌治療的摩根大通CEO戴蒙(Jamie Dimo n)今年3月份還邀請馬雲參加過一個CEO會議,巴菲特是這個會議的演講嘉賓。對於現年50歲的馬雲而言,一切可能才剛剛開始。現在,他最想要的,是為自己贏得一張雖非官發卻極有份量的全球權力通行證。
2013年03月07日時代週報《阿里構建虛擬金融帝國 馬雲要革銀行的命》披露:「今天阿里巴巴做的金融業務不是改革,而是一場革命,一場金融的革命。」在2月25日阿里金融的開年會議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馬雲如是說。……阿里的金融業務已經涵蓋支付、小貸、擔保以及保險業務,馬雲在完成電商平臺的建設後開始全面挺進金融領域。——這樣的創新掌握在中國自己的資本手中,可以造福社會;掌握在日美壟斷資本手中可以是逼中國俯首稱臣的利器。
美國壟斷資本和政客看上的自然不是馬雲的B2B,而是馬雲的金融帝國。那麼,美國壟斷資本控制馬雲金融帝國的企圖實現了沒有?基本實現了。
搜狐廣東省廣州市網友小檸檬「興高采烈」地說:阿里上市第一贏家:馬雲、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其實最大的亮點在於,通過上市,馬雲從資本市場之間獲得了250億美元,而同時其又並不像其他公司上市那樣,需稀釋手中的股權,失去對公司的控制。拿國外資金,輸入國內企業,可以搞優酷,高德,中信藥業,恆生電子,娛樂寶,恆大足球。發展國內企業! 最大亮點----合夥人制度,馬雲有話事權,架空大股東。
馬雲的智慧真的如此神乎其神了嗎?不幸的是,「馬雲有話事權,架空大股東」恐怕不是現實。真正有話語權和最後決定權的還是國外壟斷資本,馬雲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實現他們戰略目標的一個馬前卒。
2014年03月17日財經雜誌《阿里巴巴緣何赴美上市:從馬雲爭奪控制權說起》披露:為了防止控制權旁落,馬雲在內部發起了「Long March(長征)」計畫。從2010年2月起,多次向雅虎發起回購,均被拒絕。「雅巴」關係開始惡化。同年,美國雅虎和Ebay結成戰略合作夥伴(後者為阿里巴巴的競爭對手)。「阿里巴巴在那一年把靈魂抵押給魔鬼,但我們完成了上市,沒有把靈魂贖回來,很多的中國民營企業也是一樣。」衛哲說。……但這一切並未阻擋住雅虎收購協議的合理髮生,馬雲失去了控制權。……美國凱威萊德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朱文紅接受《財經》專訪時稱,上市之後,若遵循「同股同權」的原則,投票權應與其股權比例相當,僅持股7.43%的馬雲就可能失去對阿里巴巴的控制權。在謀求上市之際,馬雲仍將投資者看作「錢」的化身,他對一家內地媒體表示,「這世界上的錢有的是,我不相信找不到相信我們想法的錢。」但阿里這次解決的並不只是錢的問題,而是控制權。……在2007年阿里B2B業務上市時,淘寶曾被視為阿里巴巴最具潛力的資產,而如今,支付寶和阿里金融才可稱馬雲最具想像力的資產。「阿里上市之後,你可以想像,當年的B2B就是今日阿里上市公司,當年的阿里電商就是今日支付寶,當年所有事情都可能在今日重演。」一位阿里離職高層說。
2013年9月14日《馬雲的又一個殘酷選擇:香港還是美國上市》:馬雲持有阿里約7%的股份,即使算上整個管理團隊,一共也只持有約10.4%的股份。而日本軟銀和美國雅虎則分別持有阿里36.7%和24%的股份。香港股市不允許雙重股權結構,一旦馬雲選擇在香港上市,如何用7%的股權繼續保持對阿里的控制權,幾乎將成為馬雲的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美國上市,好處是馬雲可以發行雙重股權結構,繼續保持對公司的控制權;但壞處則是較不友好的市場估值,更加嚴格的市場監管以及更加繁瑣的信息披露。美國股市允許雙重股權結構,IPO企業可以發行不具有投票權的股票,以維持管理層對公司的控制,Google、Facebook等高科技企業均採用了這張股權結構。選擇在美國上市,馬雲用7%的股權,繼續保持對公司的控制權。
2014年10月01日《阿里巴巴IPO上市之後馬雲在忙什麼》:阿里巴巴與華爾街博弈的馬拉松才剛剛開始。而就在馬雲繼續勾畫阿里的企業藍圖,計畫邁向下一個商業成就或是個人夢想之際,從上市之日開始,阿里與美股市場的博弈也悄然展開。
2014年03月18日21世紀經濟報《阿里赴美上市之惑:合夥人制度或與市場存分歧》:歸根結底,阿里「特立獨行」的合夥人制度,以及馬雲在公司上市之後仍試圖確保當前管理層控制權的願望,與香港或美國證券市場所推崇和奉行的現代公司治理結構之間存在著某種衝突,這是不以馬雲個人意志也不以上市地點為轉移的關鍵癥結。這個關鍵癥結不解開,圍繞阿里上市的困惑就將長期存在。
2014年5月7日華東在線《阿里巴巴上市日本軟銀集團成最大股東 馬雲重掌控制權》:馬雲於北京時間早上向美國證監會提交了首次公開募股(IPO)申請文件,自此阿里巴巴赴美上市之事幾乎塵埃落定,阿里巴巴透露,日本軟銀現在是公司最大的股東,持有34.4%的股份。它有權提名一位董事會成員,但未經馬雲和蔡崇信的同意,它將無權開除任何一名由公司提名的董事。——至少日本軟銀現在是公司最大的股東,其背後還有美國更加龐大的資本,它們長期無法控制公司?能相信嗎?一旦美日資本逐步實現實質性控制,後果將如何?
2014年9月26日,經濟學者蔡定創在《網際網路是經濟的神經 阿里美國上市違法》一文中指出:當中國人還在糾結於所謂的「市場化」時,中國最大規模的市場企業卻都成為外資壟斷企業。當中國2009年至2012年4年間證券市場發行高達2.7萬億融資,4年發行圈錢超過前18年總和,由於證監會的所謂「市場化」發行本質是以發行謀利,結果股市跌跌不休,造成股市信心與證監會信譽全無之時,製造著國內空前的產能過剩之時,中國的網際網路壟斷性企業一家家都控制在外資之手。中國股市由事實證明的功能是,垃圾留給中國,未來都去了美國。……據《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規定,單個境外金融機構向中資金融機構投資入股比例不得超過20%。多個境外金融機構對非上市中資金融機構投資入股比例合計達到或超過25%的,對該非上市金融機構按照外資金融機構實施監督管理;對上市中資金融機構投資入股比例合計達到或超過25%的,對該上市金融機構仍按照中資金融機構實施監督管理。從上面的規定可以看出,阿里集團原來是已經違犯「單個境外金融機構向中資金融機構投資入股比例不得超過20%」的規定的。對於到境外上市,雖然證監會的規定並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即使據此,也只是指城市商業銀行這樣局部的地區性的銀行在境外上市放行,而像阿里集團這樣全國性的,而且將在某一專業領域中絕對的、獨家的壟斷,遠比四大國有銀行更具壟斷性的金融機構,能否放行境外上市,根據中國原有的政策,戰略性的產業,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企業,從來就不允許到境外上市。不僅是中國,其他任何發達國家,在清醒的管理者面前,這也必然是絕對禁止的。
阿里集團的境外上市採用了VIE模式(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可變利益實體)。相關的解釋表明,VIE模式在國內被稱為「協議控制」,是指境外註冊的上市實體與境內的業務運營實體相分離,境外的上市實體通過協議的方式控制境內的業務實體,業務實體就是上市實體的VIEs(可變利益實體)。協議控制區別於股權控制,為規避行業特殊限制VIE結構的實質是通過一系列複雜的合同安排來實現對企業的控制,目的是為了規避中國的外資准入限制及關聯並購的相關規定。《民法通則》第58條第7款規定,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民事行為無效;《合同法》第52條第3款規定: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合同無效。如嚴格適用《民法通則》和《合同法》的規定,VIE結構可能會被認定為無效。而境外的上市實體卻不歸中國法律管轄,它們卻能夠依據國外的法律而引用協議來控制中國國內的公司。
由此,在中國缺陷重重的創新體制之下,馬雲面臨著國內得不到應有的支持,國外充滿被美日壟斷資本控制而成為美國控制中國金融戰略的馬前卒嚴重危險的兩難境地。自己的國家不能讓馬雲和他的創新團隊獨自去面對這種風險。這種風險不僅僅是個人的風險,而是整個國家的風險,中國實在不能長期無所作為。譬如改善中國股市的機制,使之適合融資而不是投機炒作;全民資本集團設立創新扶持投資機制;全民資本集團與創新者合作而讓創新者主持公司運行的「協議控制」制度等。中國自己不全力扶持創新,則寶貴的創新將被國際壟斷資本利用。這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當下的政府願意負起自己的歷史責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