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4年10月16日訊】在訪問了德國和俄羅斯之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當地時間10月14日抵達義大利首都羅馬。他在與義大利總理倫齊會談後,雙方宣布簽訂大約16項商業協議,總值超過100億美元。
這似乎是「雪中送炭」。高達12.7%的失業率和史上最高的財政負擔,讓義大利人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今年上半年已有8000多家企業倒閉。在這樣的情況下,中意雙方加強合作,拯救陷入衰退的義大利。
為鼓勵中國投資義大利公司,義大利知名媒體集團創辦了一家名為「賣給中國人」的網站,專門針對中國投資者推出廣告。中國人現在控股大約200家義大利企業。截至目前,今年歐洲只有英國吸引的中國並購資金超過義大利。
這一現象被一些評論家稱為中國在歐洲實施新的「馬歇爾計畫」。中國現在的情形類似於二戰結束後的美國:擁有全球最多的外匯儲備,需要輸出產能,而彼時的美國擁有全球最多的黃金儲備,佔當時西方世界黃金儲備的48.5%,為法國、義大利、德國、英國和日本的4.5倍(也是二戰後世界最大的「債權國」)。而目前中國擁有全球最多高達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雷切爾•桑德森10月15日在該報發表的《新「馬歇爾計畫」?》文章中說,中國投資的歷史性轉變正在切斷戰後歐洲形成的某些關係。這種方法上的轉變一定程度上是必要之舉,但這也反映出歐洲對全球經濟實力平衡變化做出的回應。這種平衡隨著歐元區危機和美國資本逃離而發生了改變,它擾亂了歐洲各國政府和美國的歷史聯繫。
文章認為,中國公司過去僅僅有意收購在歐洲上市、擁有拉美或非洲等地資產的資源公司,但現在它們很有興趣收購那些位於歐洲的資產。歐洲經濟長期低迷,再加上中國公司持有大量資金,這意味著中國收購機遇比過去多得多。
據德意志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對歐盟的直接投資存量略高於61億歐元,落後於印度、冰島和奈及利亞。但到2013年年底,中國對歐投資存量已增長4倍,達到近270億歐元。市場人士表示,這股投資熱潮可以說標誌著中國對外投資模式的轉變,預計中國對外投資將在今後10年繼續增長。
其實,在金融危機爆發6年之後,關於新「馬歇爾計畫」的討論更多地聚焦在中國身上。除了國外熱議這一話題外,在國內學界、經濟界也同樣如此。包括有關專家提出中國版「馬歇爾計畫」的倡議。他們向政府高層建言,歐洲經濟的波動,對中國經濟衝擊強大,拯救歐洲已經不再是歐洲人自己的事情,中國救歐洲,也等於救自己。中國可以效仿美國的「馬歇爾計畫」,通過貸款,以資本輸出形態帶動商品、勞務、技術和標準深到入歐洲。這需要一個國家層面的整體規劃,也有必要成立一個「中國國際開發計畫署」。
當然,這些建言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歐洲作為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歐債危機爆發之後,中國對歐出口迅速下滑。中國在歐洲經濟危機關頭推出新「馬歇爾計畫」,不僅可調控國內物價、緩解貿易戰、優化組合外匯投資,還能加快中國產業的換代升級,分散國內經濟增長放緩的壓力。
不過,有一點值得澄清,在歐洲實施新的「馬歇爾計畫」中,中國在歐洲的大量投資,包括購買部分國家的國債,都存在較大的風險。況且,中國與當年的美國大不一樣,當時美國是當之無愧的全球經濟強國,特別是在亞洲、歐洲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中國現在仍然是發展中國家,國內「穩增長」也需要政府動用大量資金進行投入。
儘管歐洲人十分希望中國能伸出援手為他們解困,但是中國顯然沒有能力承擔「拯救歐洲」的重任。歐洲國家再困難,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例如2013年義大利的人均GDP為36267美元,中國為5414美元,是中國的6.7倍。他們的國民至今仍能夠享受高福利,日子比中國人過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