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4年06月18日訊】近期,住建部在一份新聞稿中說,中國住房供應總體不足的局面短期難以改變,部分城市房價上行壓力依然存在。高燒的房價稍一降溫,百城新住宅均價環比24個月來首度下行,一線城市房價剛一鬆動,「比誰都急」住建部坐不住了,挺身而出,釋放出所謂「總體供應不足」和「上漲壓力猶在」的信號,這個曖昧的信號令人匪夷所思。
城市化進程和剛性需求不減,如果「總體供應不足」,言下之意當然是「上漲壓力猶在」,住建部簡短精到的通稿中所體現的邏輯的自洽和圓融,超乎以往任何一次。中國式的產能過剩是個複雜的命題,從製造業到房地產業,無論是供給的過剩還是不足往往表現為結構性的、相對的。10億噸鋼產量,普通鋼過剩,特種鋼要進口。同樣,有錢人囤別墅,或出租、或養雞,或空關,那是一種過度投資或者說資產富裕型過剩。
最近,一個犯事官員就被曝出有27套房,人們對房叔早已見怪不怪。一度傳說北京有370多萬套空置房,最近傳得多的是深圳,也是一個未經核實的嚇人數字。從官員拋房的風聲看,這種類型的房子是開發過度了,不存在供應不足的問題。
對於低收入者而言,與其購買力相匹配的供應(主要是保障類住房)顯然不足。凱恩斯主義盛行的年代,泛市場化大行其道,歷史欠債,現在要補上,「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一些發達地區,棚戶區和城中村依然觸目驚心,改造任務艱鉅。
所以,經濟進入中速區間後,保障房建設和棚戶區改造成為「微刺激」的主戰場。結構性過剩和結構性供應不足並存,都是相對不同需求而言的。而這又與過度開發、供應過剩、觸目驚心的「鬼城」並行不悖,這是中國房地產多層次複雜供求關係的寫照,也是中國式房地產剪不斷理還亂的困境所在。
毋庸諱言,多年來,住建部是行業「娘家人」,充當了「娘舅」角色,鑒於其特殊的功能定位和市場影響力,近年來它在調控樓市上含糊不清的解釋、言不由衷的表態、南轅北轍的效果和引發的混亂屢遭詬病。
一段時間裏,住建部曾一再表態 「不打壓、不刺激」,「尊重市場規律對房地產市場的作用」,但透過這次曖昧的表態來看,它不僅難以做到政策層面的精準發力,關鍵時刻還是沒有靜氣和定力,「閑不住的手」躍欲試極易成為「咸豬手」,輕佻而隨性,談不上什麼尊重不尊重。
其實,人們對相關部門言不由衷早就習以為常。當年反危機應急措施出臺時,有人說這幾萬億一分錢都不會投進房地產,結果呢,大量資金堆積進入房地產業,房價飛天。
去年「兩會」期間,住建部領導說 「國五條」一定要嚴格執行,「房價今年一定會往下走」。結果呢,去年房價漲幅是最凶悍的一年。最不可思議的是,2012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求「擴大個人住房房產稅改革試點範圍」, 財政部、發改委也把這項工作作為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但住建部專家針鋒相對地說,房產稅作為一項長期的稅收政策,在調控中難以「立竿見影」。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一位專家甚至稱:大家對政策的執行和政策的目標理解不準確,中國從來沒有提出把房價調下去,一直是提房地產市場穩定、房價保持穩定增長,還有「增長」兩字呢!網路上大家吵成一片——原來是住建部在死扛高房價!
房價十年調控,越調越漲。某個部門的一項工作或者政策失誤走眼難免,但大部分工作和政策都失效,就太奇葩了。從住房信息系統幾年聯不上,到不能指望房產稅成為「立竿見影」降房價的利器,再到「從來沒有提出把房價調下去」……
住建部「通稿口徑」基本精神一脈相承,路數同出一轍,就是為房價只漲不跌背書擔保。作為房地產調控的具體執行部門,其一再「不自覺」地「增加透明度」,把底牌攤開。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利益集團總在與政策制訂者玩「膽小鬼遊戲」,並且總是它們贏。
過去十年間,以住建部名義出臺的調控政策車載斗量,最後總淪為「空調」。集運動員和裁判員為一身的利益固化的藩籬,使得住建部出臺的許多政策偏離靶心,王顧左右,心不在焉,頭痛醫腳。而政策上的機會主義又必然表現為實踐中的首鼠兩端。如從利益機制入手,很容易釐清那些、翻雲覆雨,反邏輯和反常識悖論背後深層利害關係。
任何一個市場,如果管理者有了太多的自身利益,政策制訂和執行效果就難免按下葫蘆浮起瓢,首鼠兩端、搖擺不定而錯失良機。房地產市場十年調控的諸多教訓在於,許多言之鑿鑿的條例、規章,只要觸及既得利益,就會有人上下其手,百般掣肘,摻沙子,千方百計地進行阻撓和對沖實際效果。
當利益相關者主導並影響公共政策制訂、甚至控制經濟資源的配置時,遊戲規則的底牌就袒露無疑、公眾利益必輸無疑。
住建部剛卸任的一位領導最新一次談話說了兩重意思,一是說沒想到住房信息聯網如此艱難。難在技術還是難在多方掣肘?他沒有細說,反正就是雙手一攤,難!但此項工作劃歸國土部後,國土部三下五除二就拿出了時間表。
這位領導表達的第二層意思是,「希望以後大家對我的評價是這人沒有白吃飯,還是為百姓做了點事。」反過來一想,基礎的住房信息系統聯網都久拖不決,就算部長沒有白吃飯,那下面肯定有人白吃飯沒幹活,在那裡磨洋工,不作為。那麼,有監督體制嗎?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