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與龍的文化緣(圖)

作者:龐進 發表:2014-02-03 12:4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4年02月03日訊】 龍是中國古人對自然界中諸多動物和天象經過多元融合而想像出的一種神物,其實質是先民對自然力的神化和升華。如今,龍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廣義圖騰、精神象徵,海內外華人大都認同自己是人文意義上的「龍的傳人」。

在龍的諸多特徵中,便有馬的身影。

從形象上看,馬頭是龍頭的取材參照。甲骨文中的某些「龍」字,頭部窄長,很像馬頭。漢代王充《論衡•龍虛》篇:「世俗畫龍之像,馬首蛇尾」,並由此推斷,龍乃「馬、蛇之類」。宋代羅願《爾雅翼•釋龍》稱龍「頭似駝」——駝頭近似於馬頭。還有龍形似馬形的說法,如《太平廣記》卷四二五引《錄異記•王宗郎》:「有群龍出於水上,行入漢江,大者數丈,小者丈餘,如五方之色,有如牛馬驢羊之形。」

在古人心目中,馬是具有龍性的,這反映在一些古籍中。《周禮》:「馬八尺以上為龍。」《山海經•圖讚》:「馬實龍精,爰出水類。」《吳承恩詩文集•送我入門來》:「馬有三分龍性。」《全唐文•上龍馬奏》:「有馬生龍駒……身有鱗而不生毛。」柳宗元《龍馬圖讚》:「始吾聞明皇帝在位,靈昌郡得異馬於河西,其狀龍鱗、虺尾……帝西幸,馬至咸陽西入渭水,化為龍,泳去,不知所終。」

看來,形象上,馬把高揚的頭顱、飄逸的身姿貢獻給了龍;內涵上,馬把剛毅、堅強、友好、善良、奔放、灑脫等品質貢獻給了龍。

20世紀70年代,內蒙古赤峰出土了一件「寶物」,被確認為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作為中華文明起源和初步生成的見證物,這件玉龍的重要性非同小可。有專家根據玉龍「口閉吻長,鼻端前突,上翹起棱,端面截平,有並排鼻孔二」的造型,將其推斷為「馬龍」。但由於當地原始居民飼養馬是比較晚的事情,又鑒於赤峰地區史前文化遺吁發現了較多野豬和馬鹿,於是有學者認為「玉龍」的頭部主要取材於馬鹿。馬鹿是僅次於駝鹿的大型鹿類,因為體形似駿馬而得名。馬鹿不光體形接近於馬,還像馬一樣體格強健,性情機警,奔跑迅速。

馬與龍的文化緣,還突出地通過「龍馬精神」這一成語表現出來。一般詞典裡,都把「龍馬」解釋為「形狀像龍一樣的駿馬」,說「龍馬精神」,就是形容健旺非凡的精神,喻指人身體好、體質強、魂魄健,可見龍和馬的相通處——以強健的姿態奮發進取,從而造福眾生。



来源:新三才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