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02日,承載著月球車「玉兔」的中國登月探測器「嫦娥三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
【看中國2013年12月17日訊】中國成功登月,並傳回月球車「玉兔」與著陸器「嫦娥三號」的互拍照片,引發海外內關注。有評論認為,中國在發展航空技術的同時更應當注重民生,而中國的航空技術與民間技術相互脫離,前者的發展並不能促進後者的革新。
中國月球車「玉兔」週日凌晨四點三十五分離開著陸器「嫦娥三號」,駛上月面。當晚,「玉兔」「嫦娥」互拍照片傳回,五星紅旗首次登月。中國繼蘇聯與美國探測器37年前登月後,成為第三個成功將探測器在月面軟著陸的國家。
另據官方新華社週一的報導,嫦娥三號任務成功後,探月工程將轉入三期,即無人自動採樣返回,包括嫦娥五號、六號兩次任務。嫦娥五號預計2017年前後完成研製並擇機發射。
國新辦週一表示,嫦娥三號任務圓滿完成,中國航天領域實現七大創新,包括首次實現航天器在地外天體軟著陸和巡視勘查,對月面探測器的遙操作,研製大型深空站,在月面開展多形式的科學探測,探測器在極端溫度下的月面生存以及創新形成高水平特種試驗設施和試驗方法。
對此,不少民眾留言祝賀中國的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也對五星紅旗首次登月感到高興。但也有人持相反態度。
網民「逝去的諾言」表示:沒啥高興的,美蘇幾十年前就上去過了,中國就是不會創新,老是跟著美國佬後面跑,這樣想超越美國是不可能的。
網民「晨雨」認為: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登上月球的國家又能怎麼樣?還不是有人買不起房住井裡?還不是有人看不起病在家等死?還不是有人上不起學輟學在家,還不是有人養老無著落?
網民「畝產萬斤」則感嘆:寧可紅旗不上月,也要天藍水又清。
關注中國問題的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週一接受本臺採訪時表示,登月有必要,但更應當關注民生問題。
「一方面,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確應當登月,具有戰略意義,而且未來很有可能能夠開發月球上的資源,更主要的是一個軍事價值,也表明瞭中國人探索的精神。但是的確中國為此花了太多資金、資源。但是中國在民生方面的投入卻極少,主要指的是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投入佔財政支出的比重只有20%多一點,發達國家一般都在百分之五、六十以上。固然中國應當弄一些大型的工程,但民生恐怕也很重要,前蘇聯也能夠衛星上天,但是紅旗落地,中國應該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針對輿論有關花費巨資登月是否值得的爭論,中國青年網引述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於1970年回覆給讚比亞修女的一封信件表示,登月工程所需的高精度及高可靠性迫使科學家開發出新技術,而這些技術同樣可以用於地面上的工程項目,如更好的輪船飛機、通訊設施、醫療設備等。
不過,廣州暨南大學教授、國際戰略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吳非週一向記者表示,中國與美國的情況不同,就如同前蘇聯一樣,中國的航空、軍事技術與民間缺乏交融。
「中國國內有這樣的問題,就是軍事和民間交流程度是遠遠不足的。美國的航空技術和軍事技術和他的民間應用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但是在蘇聯,所有民間所進行的技術革新和軍方發展的登月以及航空技術是不溝通的,這個問題同樣存在於中國。航空畢竟要耗費很大的財力物力,而其對於現狀來講沒有任何的影響力。不論我們在講他的技術的應用等等,那都是10年或者20年以後的說法了。最簡單來講,中國在1949年以後所發展的航空技術,請問哪一項轉換成民間的技術了?很少,幾乎沒聽過。」
而嫦娥三號成功登月也引發海外媒體廣泛關注,英國《衛報》說,中國在太空項目中雖然在總體上仍然落後於美俄兩國,但其航天計畫已經在短時間內取得了巨大進展。這進一步推進中國成為東方最強大的太空國家的地位。
《金融時報》表示,中國在太空項目上的迅速發展帶來了民族自豪感,也標誌著該國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之一,但是從科學方面來說,其重要性卻沒有這麼大。
美國《華爾街日報》的報導則說,美國國防官員和分析人士對中國航天計畫的不透明性和該計畫可能會增強中國日益壯大的軍事力量表示擔憂,並引述美國國防情報局局長伯吉斯去年在美國參議院發表證詞時說,中國的航天計畫會支持中國不斷增強的否定或降低潛在敵人太空資產的能力,並提高中國的常規軍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