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人才的全球視野

作者:埃瑪•博伊德 發表:2013-11-25 12:3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3年11月25日訊】過去一年,成千上萬名MBA學生奔赴海外,爭取在畢業時能成為全面發展的全球商務人才。

部分學生投入長達數月的課程,這些課程要求學生先學一門外語,接著再做一個深入的海外企業諮詢項目。其他人則被派往海外合作院校,度過幾週或幾個月。有些人將面臨海外諮詢項目的挑戰。不過,最壞的情況是所謂的「MBA觀光」,即學生們對某個發展中國家進行一週的訪問,其間除了透過空調大巴的車窗看那些生活在貧困中的人們之外,幾乎沒有時間做任何事。

每個商學院都堅稱自己的國際項目有巨大益處。然而,每個商學院提供的具體安排有巨大不同,對於其優勢也有很多辯論。

以拒絕常規MBA教育方式聞名的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達索特斯商學院(Desautels Faculty of Management)管理研究教授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在這個話題上有十分強烈的意見。

「讓缺乏經驗的人進入他們幾乎完全不能理解的環境,簡直是一種窺陰癖。這包括了那種特別常見的做法:讓某個名人對他們演講一番,這樣他們回家後就可以吹噓這一經歷。」

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斯特恩商學院(Stern)主管MBA項目的副院長托馬斯•普格爾(Thomas Pugel)不同意這種說法。該學院為學生提供各種國際體驗,其中包括被稱為「在……開展業務」(Doing Business in ...,簡稱DBI)的為期一到兩週的課程。這些課程集課堂授課、企業走訪、請名人演講和文化之旅(這聽起來有點像明茨伯格教授所描述的情況)於一身。

但普格爾教授堅稱DBI的經歷物有所值。「比起從遙遠的地方研究某個國家,在該國呆一到兩週要明顯好得多。」

他相信,好的海外項目與糟糕的海外項目之間的區別,不在於在其他國家度過多長時間,而是其中的學術份量,他表示,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對此非常看重。

很難找到一個學院對為期一週的國際旅行比哈佛商學院(HBS)更重視的了。2012年該校啟動了「領導力塑造實地浸入式體驗項目」(Field Immersion Experiences for Leadership Development),作為所有MBA學生的必修課。學生只需要在作為考察目標的新興市場國家度過一週時間。不過在這之前,他們需要花幾個月時間設計一種新產品或服務。他們需要在實習項目中驗證自己的方案,並向企業當地辦公室的高級管理層做一個正式演示。回來後,他們還需要花時間回顧自己在國外的經歷。與斯特恩商學院不同,實地體驗項目是HBS的必修課,是教學大綱的一部分。其時間跨度為一整年,由哈佛大學提供資金。

哈佛商學院商業管理學教授、中歐國際工商學院(Ceibs)前院長約翰•奎爾奇(John Quelch)為哈佛MBA學生在外國度過的時間之短進行了辯護。

「幾年前就有觀點認為,你需要在一種文化中生活六個月,才能對該文化有所理解。

「任何短於六個月的體驗,都無法賦予你跨越文化界限成功開展工作的能力。」

他說:「我確實贊同這一看法,但我還認為,實地體驗項目並沒有承諾要進行文化掃盲。瞭解自己不懂什麼,與精通某件事同樣重要。」

無論是像哈佛現在所做的那樣,將國際體驗作為必修課融入MBA課程,還是把這種體驗作為需要額外收費的附加項目,各商學院紛紛報告,學生們表現出強烈興趣。

巴布森商學院(Babson College)為MBA學生提供海外游已有15年歷史。該學院報告說,與2011-12學年相比,2012-13學年選擇海外選修課的研究生增長了15%。

該學院教務長、高級副校長丹尼斯•漢諾(Dennis Hanno)表示:「這個項目收費不菲,十分昂貴。我認為主要動力來自學生自己。我們似乎面臨無止境的需求。」

……

這種無止境的需求可能會令部分學生忽視一個問題:什麼樣的經歷才構成有價值的國際體驗?

漢諾對此有一些建議:要找那些投入大量時間聽取介紹和總結匯報,以及歷史悠久一些、更有可能與當地人接觸的項目。

作為例子,他提到2001年巴布森學院首次將學生派往迦納的經歷。他坦承:「那其實就是一次學術觀光。」他還能回想起,在首次旅程中學生們的互動主要在彼此間進行。然而,如今這一路線已經運營了10年以上,巴布森學院熟知該項目接觸的當地人。他表示,巴布森學院現在已能提供收穫大得多的體驗。

漢諾表示:「我會鼓勵各商學院找到如何帶來更大影響的辦法。」

奎爾奇警告說要小心「形式化」。他對那種擁有大批交換學校的學院持懷疑態度。他表示:「這是一種不需要想像力的做法。」他還補充說,這麼做還帶來了教學水平的問題。

卡內基梅隆大學泰珀商學院(Tepper School of Business at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院長羅伯特•戴蒙(Robert Dammon)也十分擔心教學水平的問題,並表示該校只與兩家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德國科布倫次奧托貝森管理研究院(WHU-Otto Beisheim School of Management)和香港中文大學(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選擇去這兩所學校的學生將在那裡停留五週。

他表示:「我們認為學術含量非常重要。」並補充說:「我看不出一週的經歷能讓人學到什麼……我寧可不讓他們辛苦跑這一趟,而是從海外請個老師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金融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