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塔縱橫千年(圖)

發表:2013-11-17 19:4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3年11月17日訊】古塔,起源於古印度,原本是一種佛教建築,作為埋葬舍利、埋藏經卷之用的,旨在紀念死者。據佛經故事,釋迦牟尼涅之後,弟子阿難等人將他的遺骸火化,燒出了色澤晶瑩、擊之不碎的珠子??舍利。眾弟子在各地修建墳家,墳頂立一根尖剎,這種建築,焚語稱為SluPa,漢譯堵婆、浮屠、浮圖等。佛教徒們從舍利塔中得到啟示,並且還產生了釋迦以塔喻己的傳說,塔才被賦予特殊的意義。隨著佛教傳人,塔這種建築形式與中國的重樓建築結合起來,形成了具有民族風格的各種式樣的塔,成為一種獨特的建築藝術。

長沙古代建塔歷史久遠。據唐李邕《古麓山寺碑》記載:南朝劉宋元徽(473-476)年間湘洲刺史王僧虔重修麓山寺時曾「作為塔廟」。說明隨著佛教傳入長沙,建塔也隨之出現。在唐代長沙銅官窯遺址中出土一件背水壺上,描繪了一座塔的圖案,細緻準確,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物證資料;為瞭解長沙唐代塔建築特點,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長沙現存的古塔20多座、多為清代構筑、建築形式有樓閣式、經幢式、寶篋印經式3種,平面均為八角。從建築材料而言,主要是花崗石和磚石混合兩種。其作用有四:一是埋葬高僧靈骨的墓塔,如寧鄉溈山靈骨塔;二是鎮妖壓邪的風水塔,如寧鄉麻山雲霄塔;三是振興文風的文星塔,如望城東城文星塔,瀏陽龍伏的培文培;四是焚燒宇紙的惜字塔,如長沙石常惜字塔等。從塔的作用看,長沙的古塔與原來意義上的佛塔不同,注入了封建禮教思想、崇尚之風,有倡導教化的作用。

長沙古塔造型別具一格。長沙市區岳麓山中的舍利塔,據傳隋代所建,平面為方形,花崗石砌筑,高5米,基礎高大,有二層須彌座,四角做成蕉葉形插角,每葉浮雕一個金剛,塔剎為相輪五重,這種塔形為寶篋印經塔。為湖南唯一的一座。長沙開慧鄉的飄峰塔,建於1875年(清光緒元年),石質結構,九級六面,高25米,第二層浮雕人物故事,三層修塔碑記,四層正面鐫刻有「飄風塔」,五層刻「敬惜字紙」,六層門上橫額為「筆陣凌雲」,兩側德聯:「山河並秀,日月增輝」,七級以上的為實心,是長沙地區古塔中層數最多的一座。瀏陽龍伏鄉的培文塔,建於1869年(清同治八年),八面七級,磚石結構,通高26米,各層均設四拱門,轉角處設倚柱,內中空有石階登至七層,一層南向額刻正楷「培文塔」三這字。望城縣黑麋峰的皇塔,傳為明正德年武宗朱厚照賜建,經幢式,共4層,通高2米,平面六邊形,用7塊整石堆砌而成,下設須彌座,每邊浮雕卷時花紋飾,設有地室,造型渾厚,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築遺風。東城鎮文星塔,建於清代,六面五級,樓閣式內中空,花崗石砌筑,高20米,一層正面開一門,門額刻「文星塔」,二層以上均辟三門,各層塔檐外伸起翹,結構精巧,是清代塔中的精美之作。茶亭鎮的惜字塔,五級六面,以石塊壘砌而成,造型壯觀,相傳在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塔剎被雷電擊毀,爾後生長一株野胡椒樹,現高5米,宛如綠傘插於塔頂,枝葉繁茂,歷經風雨,繁盛不衰,蔚為壯觀,成為長沙境內一處奇觀。

古塔作為建築藝術,是人與大自然溶為一體的媒介。在碧水青山的景致中顯得玲瓏秀巧。綽約多姿的長沙古塔,將秀山麗水點綴得更加美麗嬌嬈。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