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地兵器的那些傳說(圖)

發表:2013-11-01 10:1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3年11月01日訊】十八般武藝,十八般兵器。正如為人直來直去,沒有心機的林沖使得是長槍;內心充滿尖刺,一觸即發的秦明使得是狼牙棒;具有智慧和禪心的魯智深使得是水磨禪杖。在一幅幅刀光劍影,血肉廝殺的驚心動魄的場面中,兵器不僅是克敵制勝的工具,也被使用者賦予了自身的力量與靈氣。

在歷史的長河中,吳地的兵器也沾染了吳地人民特有的氣質和味道,兵器的背後也有那麼一段傳說,那麼一段充滿神秘氣息的故事。

《吳越春秋閣》藏品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吳鉤作為傳說中的兵刃,從高古血色的神話中一路走來,自來都與俠客、酒、詩以及馳騁戰場的渴望相伴。並且已經凝結為一個永久的理想意象,在傳統中國式文人的心中代代相傳。「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多數人對吳鉤的最初認識都來自於李白的這首《俠客行》。

吳鉤本是春秋時期,吳地男兒的兵器。這種兵器早年僅見於文字記載。1975年從秦始皇兵馬俑坑出土了兩柄實物後,才瞭解了它的真面目。吳鉤是一種彎刀狀兵器,鉤的形制像彎刀,分身、柄兩部分。鉤身兩側都有刃,平頭無尖鋒,截面作棗核形,柄系實心的橢圓體。通長70多厘米,寬3厘米左右。這種刀刃呈孤線的兵器,是在江南蘇州特殊地理環境下的產物。

那時候的江南叫蠻夷,那時候的民風可不是酒釅金扇搖,小巷杏花春,而是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吳地男兒,依稀在那烽火連天的春秋亂世,出過闔閭夫差,帶著那如雪的吳鉤,敗楚滅越,獨霸東南。事已千年,吳鉤早已化作女子頭上的掛鉤,依舊潔白如雪,銀若畫布刀似筆,寥寥幾筆,鳥語花香意境全出,如同吳地的女子,溫婉纖細,修竹獨倚。

和千年前那鐵血呼嘯的吳鉤一比,吳鉤的俠義肝膽便轉換成江南女子的柔情。鐵馬吳鉤的時代,雖已作古,但那女子頭上婉轉吳鉤的時代,已打上了江南的印記。吳鉤,千百年來,即使是一種制敵的武器,也帶著吳地人民的文質彬彬。

逆理不順,魚藏劍也;水斷蛟龍,干將莫邪

一直以來,劍都是古兵器中的寵兒,無論是古體武俠還是近代玄幻,可以說只要有戰鬥的地方,就有劍的身影。被《史記》這樣重量級的古書記載過的魚藏劍無疑是名氣最大的劍之一了。魚腸劍,也稱魚藏劍,據傳是鑄劍大師歐冶子為越王所制,他使用了赤堇山之錫;若耶溪之銅,經雨灑雷擊,得天地精華,製成了五口劍,分別是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和巨闕。

魚腸劍此名來頭很花俏,一種說法是認為因為劍身上的花紋猶如魚腸,這種魚腸倒不是指生魚的內臟,而是要將一隻魚烤熟,剝去兩脅,然後再看魚腸,則有點像古劍身上的紋路,曲折婉轉,凹凸不平,因此而得名。據說清朝吳大皙藏有戰國魚腸劍的墨拓本,滿刃花紋畢露,就宛如魚腸一般。其實不光是魚腸,劍紋還可以像龜文、像高山、像流波如此等等。從描述來看,頗為像低溫成型的鑌鐵刀,也就是大馬士革刀。另一種說法則認為魚腸劍之得名,就是由於它小巧得能夠藏身於魚腹之中,可能是魚腸劍的劍身細長柔韌,能夠沿魚口插入,在魚的胃腸中曲折彎轉,而抽出時則恢復原形,鋼韌無比,熠熠生光;也可能是魚腸劍為諸多名劍中十分小巧的一枚,如短刃,如匕首。

據說魚腸劍做成的時候,善於相劍的薛燭被請來為它看相,薛燭的相劍本領猶如通靈一般,他感受到了魚腸劍中所蘊藏的信息,因此回答道:「魚腸劍逆理不順,不可服也,臣以殺君,子以殺父。」原來這把劍生來就是逆理悖序的,是用來弒君殺父的。後來越國進獻寶物給吳國,這柄劍因此由越而入吳,變成了吳地知名的兵器。

寶劍鋒從磨礪出,要知道一把好的兵器的出世,需要冶煉師傾注心血的打造,在《吳越春秋》中還講述了這麼一段冶煉寶劍的傳說:莫邪者,干將之妻也。干將作劍,採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陰陽同光,百神臨觀,天氣下降而金鐵之金不銷淪流……於是干將妻乃斷發剪爪,投於爐中,使童女童男三百鼓裝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

干將鑄劍傳說,經考之地下出土實物,可證明其並非子虛烏有。今天,蘇州城東的相門,古名「干將門」,是干將夫婦鑄劍之地,亦為匠門,後音訛為相門。附近「干將坊」,也是後人為紀念這兩位鑄劍名手而命名的。

區區木鎖,內藏乾坤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對於兵器也是,你能想像一把木頭做的鎖能夠重傷敵人,絲毫不差於十八般兵器嗎?木鎖,就是有這能耐。在省、市武術挖掘過程中,發現蘇州婁葑鄉板村人高泉根乃蘇州鄉間的著名拳師,鉤沉已久的「木鎖」兵器,重放光芒。木鎖,起始於洞庭,傳至蘇州,再傳住蘇州葑門外陸家沙,如今,木鎖在陸家沙瀕於失傳,唯有高泉根一人可使。

木鎖,顧名思義,是木質的,長度因人而異,形似古代銅鎖,外圍用鐵葉鑲色,兩梭用鐵鑲裹;甚為鋒利,故稱「稀有兵器」。木鎖的威力可不是憑空虛說,不信你看這則故事:五十年前,就在陸家沙,陸金榮的煉功坊內,一天,楓橋三聯營一教官去陸家沙,見坊內熱鬧非凡,走進去見威武架有各種兵器,見了木鎖之後,他對陸金榮說:「這東西稀奇古怪的,我看沒有什麼用處。」陸金榮便對這位教官說:「它既不列入十八般兵器之中,稱‘稀有兵器’,你不要看不起它,到有點小用處。」這位教官傲氣很重,在威武架上順手抽出把單刀,欲與陸試比高低,陸金榮不甘示弱的提鎖應戰。教官飛舞單刀騰空而起,正面劈面而來,陸金榮眼快手快身體一偏,對方劈刀落空,只用鎖角一挑,正擊中教官右手腕,那把單刀飛到老遠,這教官一個箭步扑向落刀處,準備拾起單刀再戰,陸金榮緊跟著也是一個箭步,不使對方有喘息的機會,用右腳踏住他的右手腕,雙手用鎖鎖住了教官的頸部,最後,教官滿臉通紅地離開了武坊。

吳地的兵器一向以鋒利著稱,張華有詩讚曰:「吳刀鳴手中,利劍嚴秋霜」。而造就這般鋒利的,卻是江南水鄉的吳地子民,在那些腥風血雨的日子裡,吳地兵器用它特有的細膩精巧,帶著鐵骨錚錚的豪情,渲染了一個又一個的傳說。



来源:新浪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