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9月24日訊】知識份子如何面對官員貪腐、環境污染、道德沉淪及言論自由被剝奪的處境?在科隆舉行的論壇上,來自中國與德國的作家、藝術家和博客作者進行了廣泛的交流。
流亡作家馬建一直堅持記憶式寫作
一場主題為「迷失的聲音:與中國的另類對話」的藝術節於9月20日至21日在科隆舉行。十多位來自中國與德國的詩人、小說家、藝術家和博客作者就文學藝術、現實政治及歷史記憶等話題進行了對話。
本次藝術節由世界藝術學院兩位成員--作家廖亦武和獨立中文筆會會長廖天琪會同科隆文學屋共同策劃。主辦者指出,近年來中國上升為世界經濟巨人,在政治上卻依然是一個侏儒。在中共控制了軍、警、法及新聞媒體,掌控了全國一切資源、土地和財富的情形下,他們希望藉助該藝術節的平臺探討知識份子如何面對官員貪腐、環境污染、道德沉淪及言論自由被剝奪的處境。
中國知名作家、博客作者李承鵬
歷史和現實的禁區
「2008年之前,我以為中國的災難都來自美國、德國等西方霸權,就像黨說的那樣」,博客作者、作家李承鵬告訴德國的聽眾。2008年四川地震改變了他,他在現場看到「豆腐渣工程」校舍倒塌後,被壓在瓦礫中孩子們伸著雙手求救而不得,他開始明白真正的災難來自身邊的貪腐官員。從此他成為一個勇敢而尖銳的時事批評者,並作為獨立候選人參加基層人大代表選舉。
與李承鵬對話的德國博客作者、政治學者安娜·羅特(Anne Roth),2007年因為朋友突然被指控涉嫌恐怖活動被捕而開始利用博客發聲,對政治、媒體及女權進行廣泛的批評。李承鵬說,羅特在德國因為個人災難而寫博客,他在中國則會因為寫博客而導致個人災難,他的努力遭到來自官方的打壓,新書宣傳受阻,微博時或被禁言。
在2011年「茉莉花革命」中第一次被拘捕的作家冉雲飛,與曾因「六四」坐牢、現旅居德國的作家周勍及德國作家來自前東德的作家卡特琳·施密特(Kathrin Schmidt)一起討論了現實政治與歷史記憶的關係。施密特認為儘管德國在反思歷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還遠遠不夠。冉雲飛則介紹說,「反右」、「六四」等歷史在中國仍然是禁區。他說,中國作為一個「獨立」的專制國家,比在前蘇聯羽翼之下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更加嚴酷和變形。周勍認為包括受害者在內的中國人普遍對歷史予以迴避,「大躍進」、「六四」等歷史災難導致的個人悲劇,很多都隨著當事人的沉默而湮沒。他認為,挖掘個案比宏觀描述更加重要。
民間修史,日拱一卒
流亡德國的作家廖亦武在討論會上說,中國已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垃圾場,他一直通過寫作來完成逃離垃圾場的願望。冉雲飛認為必須保持對苦難的敏銳,誠實地面對一切禁忌,並堅持「日拱一卒」式的寫作,最大限度地去除自我審查。他成功地動員了大量的「右派份子」撰寫回憶錄,留下了研究歷史的原始資料。
作家野夫以寫作家族歷史而廣為人知,這些寫作揭示了中共建政前後被捲入歷史風雲中的個人悲劇。他因「六四」後辭去警職、協助民運人士而被捕入獄。他認為中共刻意遮蔽歷史和掩埋歷史,記錄歷史是作家的責任。野夫一直在進行「民間修史」工程。他認為網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將過去被官方壟斷的歷史記錄擴展到民間和個體。他還對中共基層治理進行了田野調查和研究。
廖亦武現場演奏
作家馬建對野夫的觀點表示認同,他於1987年因為涉及西藏問題的小說《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蕩蕩》遭到中共打壓,隨後流亡海外至今,但一直堅持記憶式寫作。他在藝術節上朗讀了以「六四」為背景的小說《肉之土》片段。
行為藝術家李心沫和德國作家蘇珊娜·克林葛勒(Susanne Klingner)探討了女權運動在中國與德國的現狀。克林葛勒指出,德國婦女至今面臨生育與工作的兩難選擇。李心沫則介紹了中國廣泛存在的性別歧視,這種歧視隨著經濟發展還有所加強。她認為性別歧視和專制政權有同構性質,女權是人權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能夠幫助中國人實現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