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LIVE生活網)
在演講中,我常和聽眾分享:相較於北歐五國的小語種人口數目,我們的孩子真的好幸運,因為他們的母語——中文,已經成為全世界使用人口極多的語言;再加上「中國熱」風潮,我們的孩子確實擁有了極大的語言與文化優勢。
多元的語言學習 重要核心須掌握
雙語,甚至多語言的學習,說起來是許多歐洲國家人民的「宿命」,也是他們生活必備的基本能力。北歐人的英語閱讀與溝通,是相當普遍的能力;芬蘭學生除了學習、熟稔兩種官方語言(芬蘭文或瑞典文)之外,英文程度也相當不錯,這讓他們有足夠的語言能力與世界接軌。而芬蘭因為位於歐洲,人民大約從小學高年級也會接觸到法語、德語等歐洲國家的語文。
嚴格算起來,北歐孩子必須學習的語言種類,比我們孩子來得多。相較之下,我們的孩子擁有了一定程度的中、英文能力後,在世界上許多地方幾乎都可以無往不利。所以我不免想像:北歐孩子是否會埋怨自己出生在一個小語種的國度,必須毫無選擇的踏上辛苦的多元語言學習之路?
但為什麼我觀察到北歐的孩子在學習多種語言時,壓力比我們的孩子在學習單一外語來得小?學習的愉悅感與成果,卻比我們的孩子高呢?
每當看到國內孩子學習英文承受莫大的壓力,無窮無盡的考試,讓他們滿臉無奈、成就感低落時,我就想和父母、老師們分享,「學習語言」本該是一件過程愉快,讓生命成長又充滿意義的事。
不可否認的,語言學習也需要付出努力,絕不會只有「開心快樂」,因為它和許多事物的學習歷程一樣,有必須跨越、克服的難關。但如何能讓語言學習不被過度的考試窄化,如何不讓「恨鐵不成鋼」的成績至上觀念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與成就感,如何減少分數較勁,進而提高樂趣,如何將語言運用生活化,建立孩子學習語言的信心,卻是你我都可以改變關注的重點。
多引導鼓勵 語言學習會更好
有一回,我和女兒在臺北東區用餐,看到一個氣質不差、教育程度似乎滿高的母親,拿出小學低年級女兒的英文作業本,大聲喝斥孩子:「你是怎麼學英文的?為什麼連現在式、過去式都分不清?那麼簡單,為什麼會錯成這樣?這個你會念嗎?來,給我念一次,再念一遍哪!這發音對嗎?有這麼難嗎?」
這個媽媽在大庭廣眾下,不留情面的糾正年幼女兒的英語發音和英文文法,讓孩子臉上充滿無奈、惶恐。這樣的教養方式和語言學習經驗,對孩子實際的學習效果及負面影響,都令我黯然傷感。
語言,可以為人們開啟一個更寬廣的視野。在雙語或多語的學習過程中,能夠多多支持、鼓勵孩子,絕對是爸媽可以輕易做到的。學習任何的語言,都應該允許犯錯;用鼓勵、溫暖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可以提高他們學習的信心。
最近,我在澳洲參加了一場雙語教育的研討會。其中教育學者提到,當孩子在練習說外語時,如果不經意將母語的習慣或文法混淆時,大人應該以間接、鼓勵的方式,來引導孩子慢慢學習、瞭解。
當孩子產生口語錯誤時,我們不需要忙著直接糾正,而是以正確的文法與句型,復誦孩子剛才說的話,另外也要對孩子說:「你剛才是不是指……」「你說得很好,但不要忘了現在式和過去式的差別。」「我知道這個很難,因為中文根本沒有現在式和過去式啊!」「其實,媽媽小時候也是花了好長的時間才弄懂。你現在這麼小,就已經學這些,我很佩服你吔!」
以溫暖、慈愛之心,提供孩子一個反覆學習的機會,永遠比劈頭臭罵孩子一頓,更能夠建立孩子語言學習的興趣與自信。改變對孩子學習外語的態度,一定會使終生受用的語言學習,產生更大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