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GDP增速從2008年的兩位數下降到2012年的7.7%左右。按照政府年度規劃,2013年經濟增速將保持在7.5%到8%之間。對總產出的需求包括消費、投資和淨出口三個部分。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下滑主要源於全球經濟低迷拉低了中國出口。為了抵消淨出口下降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中國政府出臺了刺激私人部門和政府部門支出的政策,後者包括擴大對高鐵等基礎設施的投資。
這篇文章裡,我想回答「政府刺激消費的政策會不會成功」。對此,我持否定態度。數據觀察顯示:近年來中國消費率在持續下滑。接下來,我將解釋導致消費率下滑的主要原因。如果消費率下滑與基本行為方式有關,而刺激消費政策很難改變消費者的基本行為方式,這一政策將難以奏效。上述觀點有個前提:消費包括私人消費和政府消費,基於行為方式的分析僅適用於前者,不適用於政府。當然,私人部門的消費量遠高於政府部門。
上圖顯示,1978-2011年中國消費率總體呈下行態勢。第一個下行階段是1981-1995年,由67.1%下降到58.1%,下降了9個百分點,年均下降0.6個百分點;1996-2000年消費率回升了4.2個百分點;第二個下行階段是2000年之後,由2000年的62.3%下降到2010年的48.2%,年均下降1.4個百分點,2011年回升至49.1%。
中國消費率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在提高。目前,中國的社會保障體制尚不完善,公眾需要增加儲蓄以備未來不時之需。《中國統計年鑑》顯示,中國儲蓄率從2000年的37.6%提高到2011年的51.8%,換言之,消費在GDP中的比重從2000年的62.3%下降到2011年的49.1%。只要儲蓄的預防性動機仍在,政府刺激消費的政策就不會成功,因為政策很難改變中國消費者的基本行為方式。一個增加消費的方法是完成社會保障體制,但是這個工作需要一些時間。
儘管中國人的消費佔總收入的比例不高,最近幾年中國人在購買住房方面卻所費不貲。不過,多數購買房屋和其他耐用消費品的開支 都應該當成是投資(儲蓄),而非消費。一個人買了別墅或公寓後,對房屋的消費並不僅限於購房當年。對任何一年來說,與房屋相關的消費只是當年的折舊。相對於房屋價值,折舊只佔很小一部分,比如,房價的6%。可見,中國消費者購買住宅的多數開銷都應該算是儲蓄。近年來,中國消費者大量儲蓄,以確保未來的支出之需。把中國消費者的購房行為看成儲蓄比看成消費更合適。
也許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刺激消費的政策效果並不明顯,因而正在調整政策,以擴大內需。推動城鎮化就是個例子。中國城鎮居民的收入比農村居民高,提高城鎮化率將增加居民整體收入水平,消費支出也會隨之擴大。這項新政著眼於通過增加收入來擴大消費,而不是在收入規模既定的前提下擴大消費比例。
原題:刺激消費政策會成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