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日記讓你真正瞭解國民黨

作者:顏昌海 發表:2012-07-16 12:5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8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有些人有寫日記的習慣,記下自己對生活的描述和感想。通過一個人的日記,人們可以增加對他的瞭解。由於日記是寫給自己的東西,因此人們還可能通過一個人的日記瞭解到其它途徑無法知道的秘密。中華民國已故總統蔣介石的日記,記錄的一些內容甚至可能顛覆我們對蔣介石本人,甚至對中國現代史的部分認識。翻閱這部塵封數十年的日記,透過字裡行間,認識一個你未必真正瞭解的蔣介石。

蔣介石日記的唯一真本受蔣介石家的後人委託,由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保管。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的研究員郭岱君女士介紹了她參與保管的蔣介石日記,幫助我們瞭解蔣介石到臺灣之後那些鮮為人知的心路歷程。

1949年,共產黨軍隊勢如破竹,中華民國政府敗退臺灣。共產黨由弱變強,國民黨由強變弱,這究竟是為什麼?蔣介石開始反思,國民黨開始改革。蔣介石的日記記錄下當時他反思和國民黨在臺灣改革的點點滴滴。

國民黨就到了臺灣後,共產黨就在大陸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蔣介石在日記中反省這件事太多了。1949年不但對蔣介石本人,對整個中華民國都是非常重要的年代,因為對整個民族的命運都是很大的分水嶺。實際上國民黨正式遷到臺灣是在12月。也就是說整個1949年這一年蔣介石基本是在大陸打仗,在督導作戰,因為李宗仁最後不願意到廣州,更不願意到成都,而是跑到廣西去了。所以真正率軍打仗的是蔣介石。所以1949年是陳誠在臺灣,蔣介石在大陸。

蔣介石在1949年寫的日記特別多,幾乎每天都在反省。不但1949年反省,1950年也繼續反省。他歸納了幾個失敗的原因。首先是外交,他認為不能過於依賴或者信賴他國,因為過去對美國太依賴了。另外就是黨,他認為國民黨整個渙散了,沒有信仰,對三民主義沒有認識,黨員離心離德,黨也沒有黨紀,完全處於失控狀態。第三就是軍隊,他說軍隊士氣蕩然,認為這些帶兵的人每到一地就先想好自己後退之路,等到戰況不利,這些帶兵的將軍們自己先跑,把軍隊留下,這怎麼可以打仗?最後就是經濟,經濟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在財政方面相當責備宋子文,覺得宋子文作做行政院長時候把黃金拿出來允許兌換,導致庫存的黃金一半都沒了。但結果並沒穩定金融,所以蔣介石說:「子文誤國」。

另外就是反省他自己。他認為自己管事太多,「驕矜,自持,忙迫,不能詹敬虛心,全憑主觀行事。」他說自己輕浮急躁,個性太強,凡大小政策無不自信自覺,因此無人近也,無法集思廣益,折衷至當。所以他對自己有很多的批評,實際上在1949年說幾無面目在天地之間,甚至自殺以謝國人。事實上當時國民黨很多大員只有三個選擇,一是投共,二是逃到香港、澳門和美國,第三種就是自殺,很多人自殺。蔣介石身邊最信賴的人,陳佈雷和戴季陶,兩人最後都選擇自殺。所以蔣介石也不是沒有想過,但他還是認為這是我闖的禍,犯的錯,要贖罪,重新改革。他當時就說要尋找一單純之地,另起爐灶。

他認為誤學了美國的民主,「未及民主程度而硬行民主」。也就是說1946年中國開始行憲,可是那個時候整個中國的條件還不成熟,勉強行憲結果一塌糊塗。他認為本黨對孫中山總理的三民主義沒有切實執行,特別是民生主義。蔣介石下野後在奉化住了三個月,他在家鄉到處走,說我自己的家鄉本黨執政已經20多年,但奉化民眾的生活沒有什麼改變。他說本黨的人都在做官,沒有好好地執行總理的旨意。他說如有機會一定要在經濟上徹底改革,切實執行三民主義。

於是蔣介石到了臺灣以後就做了一些改革。比如他進行了土改,允許地方有些自治,甚至允許黨外人士後來參加選舉,同執政黨候選人競爭,而且很多黨外人士獲得了選舉的勝利,當了地方首長。這在蔣介石的日記中有很多記載。

他到臺灣後,第一就是舉辦革命實踐研究院,就像是中央黨校,對黨員作思想上的重新教育。他組成了改造委員會,對國民黨,對整個自治進行重新改革。他歡迎工人入黨,農人入黨,婦女入黨,青年學生入黨。他在日記中常常自問,問什麼大學老師都不聽我們的,跟著共產黨走?為什麼婦女和青年學生都跟著他們走,老是反對我們?他做了很多改革。

他在1950年開始地方自治,國民黨裡面都表示反對。1950年還是風雨飄搖,臺灣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大家都說這不切實際,可是他覺得不能再拖。表示我們當年就是沒有好好執行孫中山總理的三民主義遺教,現在到了臺灣一定要好好認真做。要舉行選舉,舉行鄉鎮市長選舉、縣市長選舉,還有省議會選舉,都是直選。當時大家都很害怕,雖然蔣介石說他是總理的信徒,要實行三民主義,但其實中國三千多年來沒有真正做過選舉,誰也不知道真正民主是怎麼回事。

所以大家都說你這樣做很危險,因為我們外省人是從大陸來的,外省人只佔人口13%,一選不就完蛋了嗎?最後可能連飯碗都沒有了,所以內部反對。他就折衷,縮小選舉範圍,比如臺灣一共只有21個縣市,他把它分成八次選舉,這樣就比較不會亂。第一批就是臺中市長的選舉,國民黨候選人姓林,非國民黨候選人姓楊,叫楊基先,有另外一位無足輕重的候選人。楊基先是臺中的世家,他的叔叔當時是臺灣省民政廳廳長,所以楊一路領先。很多人就在蔣介石面前說,臺中是臺灣省中部第一大市,萬一市長落入別人之手,我們國民黨還有的混嗎?蔣介石後來也忍不住了,就打電話給臺灣省主席吳國楨。他說你叫那個姓楊的自動退選,而且不能說是我不讓你選,要你自動退選,因為他不願意擔這個罵名。這個日記裡寫得很清楚。吳國楨是在美國讀的書,當然覺得不妥。但吳國楨還是聽蔣介石的話,去跟楊基先說。所以蔣介石在日記中說,楊某同意退選,態度良好。但蔣介石馬上就後悔了,覺得此舉似有不當。第二天吳國楨跑來跟蔣介石說,此舉似乎不妥。蔣介石就在日記中說:「國楨甚羅索」,「但余有錯,只好忍耐其羅索」。蔣介石後來又緩言告之,有沒有補救的方法。第三天蔣介石又思考,到12月29日這天他又打電話給吳國楨,叫通知楊某,允其繼續參選。吳國楨告訴楊後,楊也很大方,就同意參選。結果等電話打完之後,蔣介石在日記中就說,這樣「余心稍可慰也」,即使本黨失去選舉,「余心亦無愧也」。當然最後果然楊某當選了,而且是高票當選。所以第一任的臺中市長是一位非國民黨人。有了第一任臺中市長選舉的經驗,最後就是臺北市長選舉。這是國民政府的臨時首都,結果出現一匹黑馬叫吳三連,是位本土人士。國民黨根本推不出人跟他競選。國民黨人士就問怎麼辦?是不是不准他參選。可是因為有了臺中的經驗,蔣介石就說,還是允許他參選。最後國民黨是禮讓,所以第一任臺北市長也不是國民黨的人。正因為國民黨還守住了基本的原則,就使得越來越多的臺灣人願意加入國民黨,成為國民黨的候選人來代表國民黨參選。

蔣介石在總結經驗的時候也總結過,當年國民黨敗給了共產黨,國民黨的腐敗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在日記中講是五子登科。那時候大家都在罵國民黨是五子登科,就是房子、車子、金子、女子這些。他在日記中說,抗戰勝利復原,黨員只想到這些。你復原要好好地建設,可是大家都去搶房子、車子,還有女人等。他在日記中講,黨員心中只想這些,置黨國於何地?蔣介石對國民黨裡面的問題其實是蠻清楚的,只是說當年在大陸的時候他沒有機會來改革,因為一直都在征戰之中。所以到了臺灣以後他的所作所為,都能在他的大陸所寫日記面找到根源。

從1949年退守臺灣,到1975年去世,蔣介石最希望成就的事業就是反攻大陸。然而,他心中的矛盾糾結和國際形勢的多端變化讓他始終未能如願。對於這些,蔣介石在日記中都有所記述。整個1950年代他心心唸唸,每天想的都是反攻大陸。所以他把經濟建設交給陳誠,自己主管外交軍事,最主要就是反攻大陸。大陸失守後,以臺灣這個小小的基地,有能力反攻大陸嗎?這就是蔣介石的個性最特別的一點,他堅忍不拔,決不屈撓。北伐時期他就那麼一點兵就北伐了,抗戰中國如此貧窮落後,他也撐下來了。他領導了如此貧窮落後的國家同如此進步的日本前前後後也拖了14年,最後贏得勝利。

後來內戰他一敗塗地,可是他在臺灣也站起來了。所以他在等待機會。韓戰就是他的一個機會。韓戰一爆發,他覺得機會來了,立刻很興奮,馬上在總統府召集軍事首長開會,馬上想派一個軍,要三萬三千人派去參戰。然後又說三萬人不夠,要派十萬人去,幫助南韓打仗,因為他跟李承晚總統的交情蠻好。可是很不幸,美國並不希望中華民國涉入。美國不想掀起大戰,因為二戰才剛剛結束,不想掀起第三次世界大戰。所以美國給國民黨澆了冷水。最後蔣介石也明白了韓戰不是國民黨的機會,他也不希望事情惡化,不希望事情複雜化。可韓戰爆發到1953年簽署停戰協定,包括整個的1950年代,國民黨在東南沿海部署有突擊隊,大概前前後後發動了80多次突襲。這些基本是小規模的,最主要是中央情報局在幕後策劃。中央情報局當時用的名稱叫西方公司,派遣蛙人和突擊隊在大陸沿海製造紛擾,獲取情報,瞭解鐵幕後面的情況。但這些小打小鬧已經沒有辦法,蔣介石一直在等待機會。後來中美簽訂共同防禦條約,美國很明白地跟蔣介石說,不希望在台海兩岸再有大規模的軍事衝突了。所以蔣介石到了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就知道沒有什麼希望了。尤其是蔣經國訪美之後,美國明確地跟蔣介石經國說,不希望在台海有任何的軍事衝突。也就是說美國一直並不希望蔣介石反攻大陸,要維持現狀。

這個過程中,美國有好幾次希望藉助蔣介石的力量跟中共對抗。尤其像文革以後美國有好幾次希望藉助國民黨的力量。有趣的是,當美國想到要國民黨來扮演某種角色的時候,蔣介石反而退縮。比如在韓戰時期杜魯門總統曾經想要用原子彈。蔣介石知道這個事情後馬上寫道,杜魯門跟美國朝野主張使用原子彈,應設法打破之,因為他認為這是我們自己的人民,不應該用原子彈。到了1954年,美國甚至想用氫彈對付越南和中國大陸。蔣介石在日記中說,美國想用原子彈和氫彈對付越南和中國,必使之不用於中國大陸。1954年的4月和10月都發生這樣的事情。1958年大陸大躍進時美國又有人提出同樣建議,因為大陸情況大亂、是進攻的好時機,所以也找到了國民黨。蔣介石也很想進攻大陸,可是他說不能使用原子彈。他認為不能把用原子彈對付自己的人民。到了文革以後也還有一些機會,但美國內部也是有不同意見的紛爭,所以這些想法最後都沒有執行。

中共建政沒多久,武漢曾經發生一次很大的洪水,好像是1953年。當時就有人建議,現在是反共的好時機。蔣介石就很斟酌,他說我要反攻,也不能趁人民都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時候,他說現在我們應該是救災才對,這不是談反攻的時候。他就是這樣一個人。

這洪水前前後後有兩個月之久,他非常關注,每天日記寫了很多,本日武漢災情如何,水深多少尺,有多少災民死掉了等等。他儘管人在臺灣努力地進行建設,但他的心心唸唸還是在中國大陸,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重新回到中國大陸。大陸發生水災,他非常痛心。大陸實行大躍進,發生大飢荒,以及後來的文革,他都十分關心。當然,整個大的形勢決定他沒辦法在軍事上反攻,最後就希望能夠動用軟實力來反攻。所以,他後來在臺灣叫做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他提出把臺灣建設成為三民主義的模範省,還特別成立文化復興委員會。共產黨在中國大陸摧毀傳統文化,他在臺灣就特別推動保護傳統文化。他重視教育,重視學生,重視科學。他最後提出民主、科學、教育等一些想法。蔣介石1971年於「紀念國父誕辰暨慶祝中華文化復興節」大典上說:「我們國父一生致力於國民革命,原就是要把中華文化從根救起,再造一個莊嚴華麗之新中國。所以國父說,‘中國有一個正統思想,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以至孔子。我的思想,就是繼承這一個正統的道德思想,以來發揚光大。’‘要發揚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以期與諸民族並驅於世界,以馴致於大同。’已故國父之誕生,實即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啟明肇始,而此‘再造一個莊嚴華麗之新中國’的大願,乃就是我們六十年來始終堅持復興中華文化、貫徹國民革命的唯一指標。」

蔣介石反攻大陸雖然未能實現,但是1949年投向共產黨的原國軍將領傅作義在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水電部長的同時似乎仍然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曾經與蔣介石暗中聯繫;在中國大陸貴為國母的宋慶齡也對毛澤東的很多政策感到不滿,並且在對毛規勸未果後一度考慮離開中國。蔣介石在1963年8月9日的日記中寫道,「傅逆作義特以專人帶來其親筆書‘悉貢所能’四字。密告於余,但其並未具名,其字確是真筆,可知匪共內部已至崩潰在即,有不可想像之勢,否則此種投機分子,絕不敢出此也。」悉貢所能就是說我願意盡心盡力提供給你,跟你裡應外合,為此提供一切。

傅作義,早年參加辛亥革命,1927年跟隨閻錫山參加北伐,後依附蔣介石,協助其對付奉系軍閥張作霖,為扭轉戰局立下戰功。但他在1930年的中原大戰中又與國民政府為敵,慘敗後再次投奔蔣介石。抗日戰爭期間,傅作義率領59軍參加長城抗戰,取得抗戰第一場勝利。國共內戰開始後,傅作義率綏遠部隊連克解放軍佈防的集寧、大同、張家口等重鎮,多次擊敗聶榮臻兵團,後任華北剿匪總司令。1949年平津戰役後期,傅作義率北平25萬國軍投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傅作義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和水利部部長等職。1963年正好是在三面紅旗之後,大飢荒時期,整個大陸非常之慘。傅作義肯定也看到了,為當年自己做的很多事情感到後悔,才會帶了這麼一封密信給蔣介石:你們有什麼反攻的行為,需要我做什麼,我悉貢所能,裡應外合。

傅作義的事情一直進行了六個月。到後來8月份、9月份、10月、11月都還有出現,蔣介石在日記中說,下週討論傅逆之事等等。可見他們之間是有聯繫,但後來也就無疾而終了。可能是整個大形勢的發展沒有機會,同時也需要謹慎小心。因為傅作義也好,蔣介石也好,他們當年都是在一起的,彼此非常熟悉。所以兩人之間有默契。傅作義信得過蔣介石,萬一蔣介石把這個東西拿出來,傅作義是要掉腦袋的。同樣的,蔣介石在某些地方也信得過傅作義,因為傅作義1949年投共之後,蔣介石還派飛機到北平去載學人出來,西苑機場還讓他們起降。這都是雙方的默契。

很多事情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果只從日記本身來看,傅作義是個最明確的例子。但從其他資料中,得知宋慶齡在大躍進、三反五反、反右以及文革期間曾經寫過好幾封信給毛澤東,大概寫了7封信給毛澤東,對毛的做法表示不滿。毛開始時還很客氣,最後就火了。他就說,她不想的話,就走吧。宋慶齡也想出去,所以接洽談判都到了很具體的程度,包括美國的宋靄齡願意支付700萬美元的保證金,讓宋慶齡出來。最後不曉得是哪位上面的人認為「國母」不能走,所以很遺憾,她們宋家姐妹到最後都沒有再見上一面。

坊間傳說,中國大陸和臺灣曾經長期通過密使聯繫,探討統一問題。兩岸之間究竟有沒有密使?中蘇交惡、中美緩和、中日建交,日記中的蔣介石如何看待這些外交上的重大衝擊?這些傳說,至少在日記中沒有被證實。

相信國共兩黨的很多人是互相認得的,彼此有很深的交情。所以中間的來往是有的。但沒有真正的密使。比如說有一位先生叫曹聚仁,他就講曾經擔任國共之間的密使等,傳遞消息,然後某年某月某日在日月潭跟蔣介石報告等等。按照他所提到的時間特別去翻蔣介石的日記,發現蔣介石在日記中只提到曹聚仁一次,稱其為曹逆,逆就是叛逆的逆。如果蔣介石信任他就不會叫他曹逆。第二發現日期不對。他說在日月潭跟蔣介石報告,可是那天蔣介石根本人不在日月潭。

1949之後,中共就決定一面倒,投向蘇聯,要跟蘇聯結盟。雙方也結盟了,但從1960年代中蘇開始分裂,尤其到了文革期間中蘇甚至發生了軍事衝突。這個時候,臺灣和蘇聯要雙方聯手、共同對付中共的故事過去一直有傳言。日記開放以後,果然發現有個維克多·路易斯。路易斯是克格勃,以英國記者的身份來跟國民黨聯絡。當時正好發生了珍寶島事件,中蘇交惡,蘇聯就想找中華民國一起聯手對付中國大陸。維克多·路易斯1960年代曾經擔任幾家英國報紙駐莫斯科記者,真實身份是蘇聯克格勃間諜。他當時故意向西方記者透露機密,以便讓西方報紙刊登對克里姆林宮有利的新聞,包括赫魯曉夫下臺、蘇軍即將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蘇聯宇航計畫等。1969年,維克多·路易斯曾經「獨家」披露蘇聯正考慮對中國的核設施發動攻擊。維克多·路易斯同時向克格勃提供西方駐莫斯科記者的情況。維克多因此在臺灣呆了10天,見了蔣經國,蔣經國當時是國防部長,就跟蔣介石報告了,所以蔣介石日記中有很多很多的細節的描述。這個事情一直在談,討論具體的合作方式。蔣經國最後還把這個事情交給當時的新聞局局長魏景蒙,因為蔣經國非常信任魏景蒙,認為是自己的人,就讓他主管此事,魏景蒙就跟路易斯聯繫。牽扯的人還有很多,包括中華民國駐日本大使、駐墨西哥的大使、駐巴西大使,都親自參與會談。蘇聯派出的人也相當的多。這個事情一直到1969年、1970年和1971年都還在進行,但後來無疾而終。蔣介石到最後有很多的考量,他覺得蘇聯狡詐,不可信;第二是蔣介石說不願做吳三桂。

中美在1970年代發展關係,尼克松、基辛格訪華,甚至發表上海公報等。對於基辛格到中國大陸訪問,後來尼克松訪問,他都是密切關注的,覺得他們都是叛逆了,沒有堅守反共的陣容。蔣介石日記中有很多非常詳細的批評,但事實上也沒有辦法,自己只能在紙上埋怨。蔣介石在每一個戰役,不管是軍事戰役還是政治戰役,他都做很詳細的計畫和沙盤的推演。所以對於中華民國的聯合國席位保衛戰,蔣介石日記都說得非常的詳細,很精彩,也有一些想法,但後來當然是沒有辦法。在聯合國保衛戰中他還是發揮了作用,比如當時中華民國駐美大使是葉公超,在美國負責聯合國的事情,但蔣介石又有第二管道,透過蔣經國和克萊恩即美國中央情報局駐臺灣的主任;這時蔣介石的參與都是相當大。到了中日斷交,以及日本承認中國大陸並建交,以及尼克松訪問中國的時候,蔣介石是非常的憤怒,可這個時候我想世界的大局走勢是如此,他能做的也非常有限。

所以他一生都苦,尤其到了晚年他也非常的苦,因為到了1960年代以後衝擊跟橫逆是一個一個接著而來,對他來講都是不順。雖然這個時候臺灣經濟發展的非常蓬勃,可蔣介石更關心的還是能不能夠反攻,還是中華民國能不能夠重新回到中國大陸。但是很遺憾,就是在他走之前,他的日記都是只能夠自我鼓勵,講天將降大任於斯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然後說主耶穌說必會賦予我以復國大任,一定會保佑我,事實上最後他還是走了。

蔣介石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他對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共產黨到底怎麼看?儒教理念、基督精神、三民主義,對蔣介石的為人處世有什麼影響?蔣介石的日記揭示他心中的秘密。但他全部的日記有數千萬字,看完幾乎是很困難。真正看完的人極少。但看過的人,都覺得他是一個無私的人。

他生活非常簡單。他的穿著和吃都是非常非常簡單。他到了臺灣之後一直都穿著一雙輪胎底的舊皮鞋、舊的哢嘰褲,他的衣服都非常老舊。他的一生奉獻給革命。他總覺得他對不起總理。中國大陸在他手上失掉了,他要把她再拿回來。所以基本上他並不是為自己,他是想為國家民族。在這個過程中,因為他本人的執著,他後來跟國民黨裡面一些派系處得不好,像桂系李宗仁和白崇禧、粵系張發奎等等。還有就是到臺灣來之後,他當選第一任的總統,連任了第二任的總統,因為根據憲法是連選則連任一次。所以基本上到了第三任他不應該再連任了,可是他認為我要贖罪,大陸在我手上失掉了,我要帶大家回到中國大陸,所以我必須再做第三任總統。他在經濟上是放,但在政治上比較嚴厲,基本上就是1950和1960年代的所謂白色恐怖。這些,也是大家批評他的地方。他繼續擔任總統,外界可能說他有權力慾望,戀棧。他自己在日記中,他認為是責無旁貸。

蔣介石認為反攻大陸的最大障礙,一個是中國共產黨,另外一個就是受制於整個台海的形勢,和美國的態度。他其實在抗戰的時候就經常閱讀共產黨的參考通訊,他還經常看馬列的東西,毛澤東寫的東西他也經常看,他覺得寫得好的,甚至傳給周圍來看。他當時就經常自問,為什麼婦女不相信我們?為什麼大學教授要跟著他們走?為什麼青年學生要跟著他們走?他經常自問。他有一次還寫了問卷,讓周圍的人來回答這個問題。也就是說他自己經常思考。他日記裡面就講,為什麼共產黨的組織力比我們強?為什麼宣傳力比我們強?為什麼青年學生和婦女都願意跟著他們走?可見他一直都想著這些事情。他有一次看到中共黨組織的運作方案,他就說,他們很有效率,本黨(國民黨)若再不奮起直追,「將敗亡也」。他認為共產黨在組織效率跟動員上是很有效率的,但他也討論過為什麼最後沒有辦法走共產黨這條路。他在日記中寫道,共產黨是講階級鬥爭,我們中國是講「仁」,儒家講仁。他說基督教講「愛」。我們對人民如果能用仁愛來做,何必要用階級鬥爭?為什麼要仇恨?他認為共產黨這套不足取,行不通,覺得我們中國自己儒家的仁愛以及基督的愛人愛民,他覺得這是他願意選擇走的路。

可以說蔣介石跟共產黨鬥爭中失敗,也是因為他有仁人之心。1945年他曾想把毛抓起來審判,最後他還是把毛放掉了。放掉之後毛出去講的第一句話就是蔣介石是婦人之仁。蔣介石當然跟毛澤東是不一樣的。他對儒家的信念,對三民主義的追求,以及最後成為基督徒,他經常談到愛,人與人之間的愛。他認為愛是人類努力的很大的一個動力。

人們對蔣介石印象最深的有幾點。一是覺得他是一位真正的民族主義者。他在任何的壓力面前,內在和外在的壓力面前都沒有屈服,一直維持著中國的尊嚴、中國的統一。北伐,抗戰,甚至於到臺灣後美國多少次都說希望臺灣的軍隊能夠用美式,發美國人的薪水,穿美國人的衣服,他都不允許,寧願讓國軍拿很少的錢,也不願做美國人的附庸。第二,他是有理想。他對中國現代化是有他自己的想法。他希望中國能夠現代化,有尊嚴,中國能夠統一,在世界上站起來。這是他一生的追求。雖然在追求的路程中他跟別人有不同的想法,但目標是一樣的。他是真地希望看到中國的現代化,廢除不平等條約,能夠有尊嚴地站起來;第三,他在特別是維持中國的尊嚴、國家的統一上,他特別了不起。他認為在民族的大是大非上面,要有所堅持。自己在痛苦、困難,也要有所堅持。……
 



来源:作者博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