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
漢字的起源
文字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美國的路易斯·亨利·摩爾根(Lewis H.Morgan)在其《古代社會》中曾說過:「沒有文字記載,就沒有歷史,也就沒有文明。」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而且是當今世界上僅有的仍在通行使用的最古老的一種文字。如果單從已經相當發達、成熟的殷商甲骨文字算起,漢字迄今已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如果從新石器時代的遺物中去考察,從殷商時代文字史料的積累中去探討,從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去推究,可以斷言漢字在殷商以前的夏代就應該初具規模了。如果連帶漢字的原生形態也計算在內,那麼漢字產生的年代只會更早。我們姑且不論唐蘭在《古文字導論》中所說的「漢字有一萬年的歷史」的大膽推導,只從龍山出土的黑陶尊外部表示太陽初升景象的合體字來看,漢字最晚在距今約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創造出來了。所以,無論從哪一方面看,漢字的發生,都遠在夏以前;而起碼在四、五千年前,我們的文字就非常發達了。漢字歷史的悠久性是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性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明。漢字的起源之早,足以表明我們的民族早在5000年以前就已經從茹毛飲血、穴處野居的蠻荒狀態進入世界文明之林。
金文
漢字是中華文明的載體
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是一個民族的傳統與文化得以延續的主要手段,中華文明多虧了漢字才得以綿延不斷地發展下來。在這漫長悠久的歲月裡,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載體,靈光四射,照亮了中華文明前行的道路。數千年來,從文字圖畫到圖畫文字,再到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漢字的形體雖多有變異,但又一脈相承,忠實地記錄了中華文明的光輝歷程。君不見,從傳統思想學術上的先秦諸子、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到古代文史典籍中的楚辭漢賦、二十四史、唐詩宋詞、明清小說,哪一樣不是用漢字寫就?哪一樣不是仰仗古今一脈的漢字系統才得以保全?數千年來,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層巒疊嶂、代有高峰,以其連續性、持久性聞名於世,但能夠完整地流傳到今天,靠的全是漢字的記錄與傳承。因此,我們可以毫不誇大地說,漢字是中華文明之光,漢字是中華文化之母。沒有漢字,就不會有光輝燦爛的中華傳統文化。
唐代雕版印刷品《金剛經》局部(印刷術的發明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漢字本身的文化意蘊
其實,漢字不僅傳承著中華文化,它的形體及其變化本身也是一種文化,而且還是可以映射出中華古代文化諸多信息的文化「化石」。這是由漢字形體的獨特性所決定的。世界各民族的文字草創伊始,莫不以描摹實物的形體輪廓為起點,在其發展的起始階段大都顯示出一定程度同步行進的軌跡,漢字的古今嬗變也走過了一段與世界其他民族文字相同的歷程。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最終結果卻迥然不同,印歐文字最終都演變成拼音文字,文字形體與語詞意義之間失去了直接的聯繫,唯有漢字在沿著特殊軌道前行發展幾千年之後仍然保留了初始時期的特質,成為以形表意的獨特文字。
漢字與拼音文字不同的是,它能用自己的獨特的形體結構,組建特殊的話語場,其字形符號像形、直觀,故而「以形表意」是其根本特徵。比如漢字的「六書」,就是中華民族的先民們代代相承而構筑的一個造字系統。它以像形為基礎,運用抽象的線條去描摹、比附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這就是說,漢字能夠通過特定的符號系統同外部的人與世界建立起直接的聯繫,其字形的造型可以同各種事物概念之間形成某種對應及類比的關係。所以,許多漢字,人們通過觀察其形體結構便可直接捕捉到豐富的文化信息。若用理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其字形結構,往往就能「意會」其所指,做到「識而見意」,而無須通過聲音的口耳相傳,去「聽話聽音」。漢字的字形既能直接跟人的思想情志彼此溝通、緊密相聯,其中蘊藏的信息自然就豐富了。
從漢字字形所承載的古代文化信息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先民們創造文字的智慧,觀察到古代中國人在生活勞作、民風習俗、思維方式、審美觀念與思想情趣諸方面留下的歷史印記。甲骨文以前的不去多說,就以甲骨文為例,它所展示的當時的社會畫面,表現的中華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成果,就很值得後人體味。比如「仁」字,從甲骨文到小篆,其形體都作「二人」會意,表明古人心目中的「人」,不是單獨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種人與人相互交往的社會關係,無論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都是這種「二人」關係,獨則無朋,偶則相親,這是人與人相互交往的基本準則。「仁」字就是以「二人」相親來規範人際關係,並納入到中華民族傳統的倫理道德體系之中。中華文化對人的基本要求是,做人的根本在於「仁」,要做到「仁」,首先就要相親相愛。自孔子以來的歷代思想家、教育家解釋「仁」字,都強調「仁者愛人」,「天下歸仁」,一個「仁」字也就成了統治中國人頭腦數千年之久的儒學思想的核心。再如「男」字,在甲骨文和金文裡,男字作,是左田右力結構。從小篆開始,男字就變成了上田下力結構。不論何種結構,「田」的外框口代表田間,內橫線代表田間的東西向小路,內豎線代表田間的南北向小路。「力」是手臂的像形,表示人在出力。「田」和「力」合起來,表示田間勞作的人。在男主外、女主內的父系社會裏,這在田間勞作的人自然就是主外的男子了。所以,《說文解字》說:「男,丈夫也。從田從力,言男用力於田也。」又如「婦」字,在甲骨文裡,婦字作,右旁是女子的形象,左旁是掃帚的形狀,合起來表示使用掃帚的女子。在女主內、男主外的社會,常常與掃帚打交道的人自然就是主內的女子了。所以,《說文解字》說:「婦,服也。從女持帚,灑掃也。」所謂「服也」,是說在男權主導的社會與家庭中,女子在總體上須服從於男子。
人類社會的演進,大多是由漁獵到畜牧,再由畜牧到農耕。這些先民們生產與生活的情狀,在甲骨文中也得到了生動的體現。比如「漁」,甲骨文從魚、從手、從線,意為用魚桿鉤魚。「逐」,甲骨文從鹿、從足,意為追逐野獸。「摧」,像人手持木棒擊鳥。這些文字反映了先民們在漁獵經濟時代的生產、生存方式。「採」,甲骨文像以手摘野果之形,反映了先民以草木的果實根莖作為食物的原始生活。「牧」,甲骨文像手持皮鞭放牧牛羊之形。「牢」,像把牛圈養在柵欄中。「家」,則是把豬豢養在豬圈內。「豢」,像用手餵豬。長期的狩獵生活,使人們逐步熟悉了動物的性情,瞭解到哪些動物適於豢養,於是人類逐漸過渡到畜牧經濟時代。「墾」,甲骨文像用雙手把盛在器具中的土倒在地上,表現了先民墾田運土的勞動場景。「疇」,像人手持木棒打碎田裡翻起來的土塊。「耒」,像耕田用的曲木工具。「種」,甲骨文像人在精心地栽種禾苗。「禾」,甲骨文像頂著長穗的穀子之形。「稷」,像黍子成熟,沉甸甸的谷穗低垂之狀。「利」,則像以刀收割禾谷之類的作物。這些文字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農業的耕作已經相當精細。所以,只要我們從漢字的形體結構入手去分析每個漢字,從形義結合的角度去理解每個漢字,就會在人們面前呈現出一幅幅生動形象的人文景觀,領悟到每個漢字所蘊含的文化奧秘。
總之,漢字不同於拼音文字,它不單單是一種語言視覺符號,而且是一種非常神奇的文化現象。它是凸顯我們中華民族具有高度智慧的一個傑作,是我們中國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文化寶藏。進一步地開發漢字、研究漢字,把它奉獻給全人類,是當代中國人的神聖使命。
漢字是國家統一和民族發展的象徵
文字不但是記錄語言的視覺符號系統,而且也是一個民族的民族性和民族認同的核心內容。在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中,漢字作為漢語的最重要的交流手段,作為記錄漢語信息的載體和傳媒,在漢民族和以漢民族為中心的整個中華民族的政治、文化、經濟生活中,一直起著無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
漢語是世界上一種最為奇特的語言,其方言種類之多,語音差異之大,為世界各大語種所僅見。設若閩南人和東北人以各自的方言交談,彼此只能是「對牛彈琴」,但如改用漢字筆談,則相互間又不會有任何窒礙。正是由於漢字元號系統具有這種強大的超方言性,同一概念,儘管在漢語眾多的方言裡是用不同的音素來表述的,但記錄下來的漢字元號卻只有一個。自秦代統一文字以來,講說各種方言的中國人都認同這個符號,認同這個符號系統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因而,漢字能夠被中國不同的方言地區或不同民族的人們所接受和認同,成為漢民族乃至整個中華民族共同使用的書寫符號。我們很難想像,如果古代中國人不用漢字,而是像古羅馬人那樣用拉丁字母來拼寫中國大大小小的各種方言,其後果將會怎樣?有位上一世紀在中國生活了多年的美國傳教士威廉斯(S.Wells Williams)已經為我們作出了回答。他說,一旦廢止漢字,用字母來拼寫漢語方言,那麼中華帝國就會不復存在,中國就會分裂成許多小國。正如傅東華1940年在《書同文考》中所指出的,秦朝「同文之舉,正所以繼往開來,而首定我中華民族二千年來,文化政治統一之基礎,其功不在禹下」。冰心也說過,中華民族始終是統一的,漢字的凝聚力居功甚偉。
漢字的生命力
自上個世紀70年代後半期開始,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崛起,人類社會進入以「知識爆炸」為特徵的「信息時代」,在全世界新的經濟形勢下,在新的技術革命中,信息和信息處理技術對於經濟建設和未來社會的發展,起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中國能否利用電子計算機實現漢字信息處理技術,無疑是這個泱泱大國能否跟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關鍵之一。
面對時代的挑戰,漢字的命運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和信息存貯量大大提高,軟、硬體設備都出現了劃時代的更新和改進。科學技術的進步,給計算機漢字信息處理技術展現了美好的前景,帶來了新的希望。80年代中期以後,在王選、王永民等一大批專家的辛勤努力下,漢字的信息化技術日新月異,取得了重大突破。王碼五筆字形、北大漢字激光照排系統、清華文通漢字識別技術的相繼問世,使計算機對漢字的輸入、編輯以及儲存、輸出、傳輸等項工作得以完全實現。20世紀人類文明的最新成果電子計算機終於理解並接受了古老的漢字,漢字重新煥發出青春的活力。迄今為止,計算機漢字信息處理技術已得到廣泛的應用,不但進入了現代經濟、政治、軍事、教育、科學研究、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而且還能進行古文字的信息處理。事實證明,漢字的生命力是旺盛的,完全能夠應對時代的挑戰,承擔起我國未來信息社會的新使命。
中國的漢字,古老而精深,歷久而彌新。它是一座見證中華文明,傳承中華文化的歷史豐碑,是一個超越時空、生生不息、青春永駐的文化精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