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上日本國民素質 中國還需百年
1960年代後日本逐漸建立了今天在世界的國家形象(引自林泉忠講義《現代亞洲論》)
今年3月日本東北地區發生史上最強烈的地震和浪高15米的海嘯後,世人透過電視畫面看到的災民不是呼天搶地、不是紛紛去搶救災物資,更不是趁災搶劫,而是處變不驚、秩序井然地面對瞬間來臨的天災。災難中日本人所自然表露出的自我管理能力,連近年飽受風災的美國人也都自嘆不如。
筆者今年9月在北京與旅日前輩學者馬成三教授茶聚時談到何時中國人的素質才能趕上日本,筆者提出「百年論」,馬教授則感慨「至少要300年」。或許有些誇張,但究竟日本是如何在提高國民素質方面成為亞洲與世界典範,著實值得研究。
其實,日本社會的道德教育,源自中國範鋐所作的儒家著作《六諭衍義》。「六諭」是明太祖頒布的教化民眾的教育經典,包括「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6方 面。《六諭衍義》後經琉球傳至日本,成為江戶時期廣為普及的道德課本。進入近代以後,「六諭」的主要內容貫穿在《教育敕語》之中。二戰後,日本社會結合民主機制重塑了公共道德與個人道德,《六諭衍義》中的傳統道德、修身的相關內涵,仍在戰後日本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中被傳承下來。日本的電視劇中,也能覺出 濃濃的傳統道德味道。這是只看到日本「脫亞入歐」一面的學者,一味鼓吹拋棄「舊道德」的學者,所忽略的一個事實。
道德觀念與自律能力當然不是靠刻板的說教塑造的,但制度的建立離不開一定的社會道德環境。譬如,日本的街道最乾淨,但垃圾桶很少,如果遇到周圍沒有垃圾箱,大家都會自動自覺把垃圾帶回家丟。
今日論「文化興國」,主軸是如何型塑與打造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其重點在於如何提高國民素質,並讓中國的文化產業走向世界。而在這兩方面,毋庸置疑,百年後的今天,日本仍是最佳的良師。
自從黨的17屆六中全會提出呼籲後,「文化體制改革」已成為許多知識份子茶餘飯後的談資。觀察近期坊間的討論,大家似乎不約而同地意識到我們國家正面臨沈重的文化危機,同時領悟到「經濟興國」後的下一個階段,就是「文化興國」。
去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跨越日本,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軍事力量也位居世界前三名,然而「文化軟實力」卻遠遠跟不上。雖然中國因歷史悠久、地大物博而擁有最豐富的文化資源,然而中國的文化產業在世界的地位,還不如人口只有中國3.5%的韓國;此外,雖然中國人變得有錢了,然而國人並沒有因此在國際社會得到更多的敬重。六中全會期間發生的佛山「小悅悅事件」的新聞傳遍世界,也讓國人顏面無光。
日本在世界的國家形象
從提振「文化軟實力」到「文化興國」,應是這次「文化體制改革」的路徑和目標,其中包括兩大課題:一、重建社會道德、提升國民素質;二、大興文化產業,提高國家的柔性影響力。在這兩方面,筆者以為不妨重走「以日為師」的道路。
或許會有許多年輕人不解,今日中日國力已發生逆轉,為何仍要以「小日本」為師?其實,看看在今年3月世紀大地震時日本人的表現,再看看國際社會如何評價日本對世界的影響以及發祥於日本的流行文化如何席捲全球的數據,就不難明白筆者主張的依據了。
自2006年開始,美國《時代》週刊在56個國家進行的「國家形象」調查顯示,日本連續5年穩居世界榜首,中國排在第五,落後於第三的新加坡。此外,英國廣播公司國際部在27個國家調查被訪者對在世界具有影響力的17國的觀感,日本自2006年以來一直在「對世界的正面影響力」方面排在第二至第四位,在亞洲國家中居首。今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各國認為日本對世界具正面影響的比例為57%,負面的則有20%;認為中國正面的有44%,負面的也有38%,尤其是世界13個主要國家對中國的評價,一律負面多過正面。另外,由位於悉尼的「經濟和平研究所」主持的「世界和平指數」排名,在153個國家和地區中,日本連續兩年排名第三,中國則遠遠落後,排在第80。
雖然日本在經濟上「失去了20年」,但當今的日本仍然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社會最穩定的國家。我國在過去10年來以建設和諧社會為目標,其實日本在這方面是先行者。旅居日本二十年,筆者沒看過日本人當街打架,即使口角也極爲罕見。筆者在東京餐廳用自助餐,離開座位時可以安心地把手機和照相機放在桌上;在沖繩沙灘游泳時,不會擔心回來時放在沙灘席上的背包會不翼而飛。
源自於中國的道德教科書《六諭衍義》三百年來在日本廣泛普及 引領世界潮流的日本文創產業
日本在「文化軟實力」方面的另一成就,是過去近半個世紀席捲亞洲、影響遍及全球的文化創意產業。
日本文創產業中,在世界範圍影響最廣的,非動漫產業莫屬。動畫是日本第三大產業,生產總值達到5844億日元(約76億美元,2007年),漫畫則達5232億日元(約68億美元,2003年),動畫和漫畫的人物造型等相關商品總值則高達2萬億日元(約260億美元)。在世界市場佔有率方面,日本動漫近年來一直佔了6成,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動漫王國。而在中國放映的動漫中,日本製作的也佔了八成(國產包括港臺只佔一成,2003年)。此外,日本生產的大小遊戲機在2003年也達到14575億日元(約190億美元),著名廠家任天堂的名號更在英語世界成為遊戲機的代名詞。
動漫、遊戲機之外,日本還向世人推出不少文化產品,並每每引領世界潮流。1980年代開始流行的卡拉OK(KTV),如今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1990年代的「大頭貼」(1995年後流行)、電子寵物機(1996年後流行),曾經風靡一時。而村上春樹的小說,在《挪威的森林》(1987年)出版後,每部作品都被翻譯成數十種文字,已在世界範圍形成「村上春樹現象」,另一名作家村上龍的作品也風行全世界。
被翻譯成世界多國語言的日本動漫《千與千尋》(引自林泉忠講義《現代亞洲論》)
日本文化影響世界的另一股力量出現在建築與時裝等設計方面。除了早期的丹下健三、槇文彥、森英恵外,多年來也出現了安籐忠雄、原研哉、隈研吾、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川久保玲、渡邊淳彌、永澤陽一、皆川明等一大批屢獲國際大獎的新銳設計師。他們的作品造型簡練精緻,既能返樸歸真,又能天馬行空,因而成為世界設計界矚目的寵兒。
如今北京等地的街上都已出現許多「壽司」小推車,而事實上作為流行標誌的「酷日本」在亞洲乃至歐美社會的滲透已成功擴大到拉麵、生魚片、綠茶食品,也擴大到對茶道、花道等其他日本傳統生活文化的關注。《非誠勿擾》熱潮後,「泡湯」、賞雪、賞櫻、賞紅葉也已成為到日本旅遊的賣點。
不可否認,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加劇,日本文化的創造力也面臨衰竭的危機,在《阿凡達》、蘋果系列智能產品面前一度敗下陣來,但一個勇於挑戰、富於創新的民族,是不會甘於長久處於追隨者位置的。何況,日本文創產業也還有足夠的老本可以吃。
「村上春樹」現象(引自林泉忠講義《現代亞洲論》)
百年後的今天再走「以日為師」的道路
中國曾經位於世界文化軟實力的頂峰,不僅在東亞地區形成「儒學文化圈」和「漢字文化圈」,也曾對歐洲造成衝擊。昔日大唐盛世,超過50個國家的年輕精英雲集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第一大都長安,期待國家升級的日本也不甘示弱,前後200年間成千上萬的「遣唐使」來到中國,大量吸收大唐的先進文化和制度。如今世人瞭解的日本傳統文化,大多源自奈良時期,而奈良文化正是大唐文化的複製品。
到了近代,當歐洲的現代化浪潮席捲世界之際,晚清的中國仍故步自封,日本卻能臨危警醒,經過明治維新,終於取代中國成為東亞「一哥」。甲午一役,中國人終於醒悟,「以日為師」成為當時年輕精英的口號。
在晚清封建專制的壓制下,改良派與革命派的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章太炎、黃興、宋教仁等紛紛選擇流亡日本,而負笈東洋的其他革命活動家及後來的國民黨人包括陳天華、鄒容、秋瑾、廖仲愷、胡漢民、章士釗、汪精衛、閻錫山、蔣介石、何應欽、戴季陶、白崇禧等,共產黨人包括陳獨秀、李大釗、李達、李漢俊、周佛海、董必武、周恩來都曾留學日本。魯迅、錢玄同、何香凝、李叔同、周作人、郭沫若、郁達夫、夏衍等也是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指標性人物或後來留學日本的文化精 英。
百年前的中國精英提倡「以日為師」(引自林泉忠講義《東亞國際關係史》)
在經歷了二戰前的軍國主義化和二戰後的經濟強國化,日本穩坐東亞「一哥」寶座超過一個世紀之久。不過,近年來中國在軍事與經濟實力方面,已迎頭趕上日本。然而,在滲透力更為持久的「文化軟實力」方面,尤其是提高國民素質與推動文化產業方面,百年後的今天,仍應如鄧小平生前常說的,「向日本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