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對本科教育問題展開有效討論,首先必須釐清大學希望達到怎樣的目標。W.B.卡諾奇(W.B.Carnochan)曾說:「如果對大學的目標缺乏足夠認識,我們就無法知道實踐中高等教育的質量如何,甚至無法知道所謂‘高等教育的質量’的內涵是什麼。」那麼,大學應該讓學生通過四年學習收穫什麼呢?在這人生的關鍵時期,大學應該怎樣幫助年輕人成長與發展呢?
經過嚴格選擇,幾個特別重要的大學教育目標便浮出了水面。
表達能力
所有的本科生都需要提高各種形式的表達能力,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精確而優美的書面表達能力,其次是清晰而有說服力的口頭表達能力。這些是學生在大學期間和畢業之後都會廣泛運用的能力,也是作為公民和一切從業人員所應具備的能力。當被問及聘用大學畢業生最看重什麼時,許多用人單位反覆強調了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的重要性。
批判性思維能力
大學的另一大基本目標是提高學生的清晰思維和批判思維能力。
然而,要對「批判性思維」給出明確的定義,其難度超出了許多人的想像。一些心理學家從愛德華.桑代克20世紀初的實驗中找到了思路,他們堅持認為,根本不存在所謂的「批判性思維」,而只有解決不同問題的特定推理方法。這一說法有一定道理:許多學科非常複雜和獨特,學生必須首先掌握一系列專門的分析方法和完整的專業知識,才能對該學科的問題提出獨到的見解。
好在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不需要藉助高度專業化的知識背景。近期的研究表明:只需運用一些常見的思維方式和習慣,日常生活中的諸多問題便可迎刃而解,培養這些思維方式和習慣將使每位學生終身受益。這些思維方式包括:清晰地認識和界定問題;分辨出同一問題的不同論點與利益關係;蒐集相關材料,並分析不同材料之間的相互聯繫;圍繞某一問題儘可能多地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分析證據並運用推斷、類比等常見的推理方式考察各種方案,最後提出合理的判斷和最佳方案。
除了這些常見的思維方式,一些基本的數理方法也可用於解決諸多問題,因此對絕大多數學生而言都極具價值。例如,掌握一些基本的統計概率知識。
道德推理能力
一個與大學相關但充滿爭議的目標是,讓學生養成更加清晰而強烈的道德原則感。道德教育一度被大學拒之門外長達幾十年。「至於道德」,人們有時會聽到這樣的聲音,「當學生邁進大學的時候,他們的道德觀業已形成,要麼有道德,要麼沒有。」
類似這樣的說法其實是把道德問題的兩方面混為一談了。道德問題的第一方麵包括三種能力--嚴謹地思考如何處理道德兩難問題的能力、評價各方觀點合理性的能力、判斷正確行為的能力;而第二方面則是將以上思考的結論付諸實踐的願望和自律性。第一方面是大學義不容辭的任務。
道德推理也是批判性思維的形式之一。即便我們無法保證學生最終的行為將更符合道德規範,但僅就大學可以教會學生的道德問題意識並嚴密地進行道德思考這一點,就足以證明我們應該將「道德教育」納入大學的目標之中。
公民意識
另一個被廣泛忽視的通識教育目標是,把學生培養為「民主自治進程」中有知識的積極參與者。過去,公民教育的目標是教會學生在政治和公共事務方面作出明智的決斷。但現在,公民教育應當傳授的知識與技能,或許已不再侷限於此了。大學必須思考:怎樣才能培養出學生更強的公民意識,以便他們履行公民的責任。
適應多元文化的素養
除了學會承擔公民責任和道德責任外,本科生還需要學會在生活和工作中與他人和睦相處。教會學生如何在這個多元社會中生活,是大學義不容辭的責任。大學如果無法做到這一點,不僅是對社會和勞動力市場需求的公然漠視,還會導致校園內部人心惶惶。大學所面臨的現實挑戰是:如何教會學生相互理解、尊重,充滿正義感,同時當矛盾出現時又能適當處理、靈活面對。
全球化素養
今天的學生需要比他們的前輩瞭解更多有關國際事務、外國文化的知識。大學必須直面這些挑戰,因為大學畢業生可能以企業行政主管、政府官員、律師或者普通公民的身份,進入外國或接觸外國僑民。但究竟如何幫助學生為此做好準備,卻是個很難的課題。世界上國度眾多,語言與文化各異,我們不指望學生能掌握所有國家的有關知識(哪怕一些基本知識)。本科生在大學期間也無法預見,哪些文化與語言對自己的將來更重要。因此,大學面臨的特殊挑戰是:如何構建一套知識基礎,以便讓學生有效地適應任何可能出現的國際問題,把握任何可能出現的機遇。
廣泛的興趣
另一個比較傳統的大學教育目標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能力、知識和廣泛的興趣,使他們能享受豐富多彩的人生。有些興趣是學術性的,例如歷史、哲學;有些興趣與藝術有關,例如理解並欣賞音樂、詩歌、油畫,或者親自彈唱、賦詩、畫畫,並將其作為業餘愛好;有些興趣是一生鍾愛的體育運動,例如網球、游泳、跑步。
擁有廣泛的興趣有諸多益處:它可以拓寬我們看問題的視野,避免過分專業化的危險;它讓我們的人生不只是充滿對職業的擔憂;它可以增加知識,讓我們理解全球變暖、總統選舉、長期貿易逆差等世界時事;它有助於我們思考善與惡、公正與偏袒、戰爭與和平等人類永恆的問題;它還可以讓我們的生活不再了無生趣。
儘管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和知識很有必要,但大學要找到恰當的培養方法並非看上去那樣容易。大學應該怎麼辦呢?是努力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便他們在不同領域中活到老、學到老,還是教會學生基本的探究方法,讓他們自己去探求陌生領域?抑或詳盡地傳授那些最基本的人類思想與知識,確保學生記住其中的大部分內容?要回答這些問題並非易事。
為就業做準備
對多數大學生而言,無論就讀哪所大學,本科四年都是他們職業選擇的時期。職業選擇對他們的人生具有深遠影響,他們自然會認真對待,並竭力在大學裡尋求幫助。如果不仔細思考將來從事什麼行業,現在的學生也很難真正瞭解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為了作出明智的決策,學生需要更多地瞭解不同行業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其間通常會遇到的道德兩難問題,這些行業可能帶來的社會財富、心理財富和物質財富以及它們對從業者心理、身體和業務方面的要求。大學當然應該站出來幫助學生掌握這些知識--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就職業這個未來人生的關鍵問題作出明智的決策。
在多數大學中,大部分本科生將直接進入勞動力市場尋找一份工作。對他們來說,大學時光是學好某些知識與技能的最後機會,因為這些知識與技能只有通過正規教育才能有效地習得。如果學校裡有大量此類學生,學校絕不能剝奪他們學習這些知識與技能的機會,否則大學也很快會因報考人數銳減而關門。如果大學因無法為學生就業做好準備而倒閉,也算是咎由自取了。
當然,為就業做準備並不等於僅僅傳授一次就業或二次就業所必需的技能。這樣的課程體系可能只具有短暫的價值,而且還容易與本科教育的其他重要目標相衝突。要為學生設計一份恰當的就業準備計畫,需要解決一系列問題。大學教育的目標眾多,老師應該花多少時間幫助學生準備就業?如何讓職業性課程與傳統文理課程相互促進,而不是相互脫離,甚至相互衝突?使用傳統方式講授職業性課程,是否能真正幫助本科生取得事業上的成功?或者是否堅實的傳統文理教育基礎,更有利於學生的長遠發展?如果一所大學多數學生畢業後會立即進入工作崗位,學校就不能迴避此類問題。大學拒絕開設職業性課程,或拒絕幫助學生為就業做準備,都是不合情理也不切實際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