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新聞中已經看到了突尼西亞的革命。 它影響到了許多阿拉伯國家,紛紛掀起了反對獨裁統治的革命。這些革命來得這麼快,就像是多米諾骨牌倒下來一樣。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就散佈到了北非和中東的阿拉伯國家。正如中國古話說的那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這些日子有很多媒體和朋友們都把埃及的革命和中國的情況作比較, 從中找出了很多規律性的東西。這裡邊首先就談到了和八九年六四鎮壓的比較,併發現一個極其重大的區別。這就是埃及的國有化的軍隊,和中國的黨衛軍式的軍隊,有著本質的不同。在面對自己的老百姓的時候,國有化的軍隊就像埃及軍隊那樣,無法動員他們向自己保衛的對象開槍。即使高級軍官下令,中下級軍官和士兵也未必願意執行。鬧不好還會像當年的俄羅斯、羅馬尼亞軍隊那樣調轉槍口。
中共的宣傳幾十年來都把中國的軍隊叫做人民的子弟兵。 在兩黨戰爭結束後,按照道理政黨也應該放棄對軍隊的指揮權。使軍隊歸於國家,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軍隊國家化。軍隊國家化了,國家才能夠穩定。不但是現代的國家,就是古代的皇帝趙匡胤,也懂得軍權旁落是國家崩潰的最大原因。而他前面的唐朝,正是因為軍權旁落導致了國家崩潰,而且還帶來了長達二百年的軍閥割據狀態。
有人反駁說:中國是共產黨一黨專政的國家, 軍隊掌握在共產黨手裡,不是正好符合穩定的條件嗎?從納粹和共產黨的體制的角度來看,一黨專政配合黨衛軍,看上去是絕配了。和朕即國家的皇權制配合皇家軍隊一樣,是合乎邏輯的制度,沒什麼不好。六四鎮壓證明了黨衛軍的制度,在保衛納粹和中共的一黨專政上面,確實比蘇聯和東歐的軍隊國家化更有效。其實阿拉伯和一些第三世界軍政府的存在,也證明了私人軍隊在保衛私人政權方面的可靠性。
回顧中共建國後的軍隊歷史,很重要卻又被人們忽視了的一段歷史, 就是五十年代有關軍隊國家化的政治鬥爭。中共是打著民主的旗號上臺的。無論從民主的理論,還是從蘇聯的現實出發,軍隊國家化都是題中應有之義,沒什麼可爭論的。但是毛澤東為自己的獨裁統治著想,還是在一步步地破壞軍隊國有化。利用軍隊的政治宣傳,加強黨衛軍的奴化教育。他在林彪的協助下,完成了軍隊黨衛軍化的過程。這使得軍隊在所謂的文化大革命期間,成為政治獨裁化的堅強後盾。
文革後期,人民群眾紛紛起來反對倒行逆施的獨裁政治。 這導致了四人幫垮臺,鄧小平上臺。鄧小平上臺後不但不打算改革黨衛軍制度,反而要加強黨衛軍制度。這就暴露了他想當下一個獨裁者的野心。人民忽略了軍隊國家化的重要性,黨內元老們從個人和小集團利益出發也不在乎軍隊國家化。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雖然鄧小平的個人獨裁不是很成功,但是到八九年出現大的社會分歧的時候,黨衛軍鎮壓包括黨內反對派在內的人民群眾,就成為決定中國歷史進程和社會性質的關鍵性砝碼。這幾乎就是文化大革命的重演。私有化的軍隊保證了少數人的意志凌駕於絕大多數人之上。
但是私有化的軍隊卻有一些致命的弱點, 使得軍隊的不穩定會導致國家的不穩定。第三世界頻繁的軍事政變就是最好的證明。因為軍權究竟掌握在誰的手裡,在軍隊國家化的條件下十分清楚。所以人們常說在民主國家,甚至在蘇聯體制的國家發生軍事政變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在軍隊私有化的情況下則十分不清楚。而黨衛軍制度介於兩者之間,而且更偏向於私有化的性質。所以同是共產黨國家,在中國和朝鮮就有非常大的軍事政變的可能性。究竟是誰掌握著軍隊,不是可以一目瞭然的事情。這就增加了政權的不穩定性,也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性。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在毛澤東獲得全國上下一片支持的時候, 軍隊牢牢地掌握在他的手裡。在鄧小平遭到全國上下一致聲討的時候,軍隊已經不是牢牢地掌握在他的手裡了。軍隊從最高層開始一直到最基層,大多數人反對鄧小平的個人獨裁。是趙紫陽的不作為給了鄧小平重整旗鼓的機會,是軍中最沒有文化的下級士兵把自己立功進城的機會建立在了他人的鮮血之上。
不錯,士兵也是老百姓,應該和人民群眾息息相關。 但不是所有老百姓都有良心。當一小部分沒有良心的老百姓獲得向他人施加暴力的機會時,喪失理智的慘案就發生了。這在歷史上不是什麼新鮮事。共產黨從來都是利用暴民解決政治問題的專制黨。從五十年代的土改和反右,到六十年代的紅衛兵造反派和工人民兵,直到八九年戒嚴部隊中開槍屠殺的少數士兵,都是典型的利用暴民鎮壓大多數民眾的暴政。
但是,隨著文化水平的提高,隨著各種信息的廣泛化, 更重要的是階級的明顯出現,使軍人和平民的距離越來越近了。就像埃及和前蘇聯集團國家那樣,下令屠殺自己的人民將是一件非常冒險的事情,而且很可能會適得其反。在這種時刻,人心的向背是決定軍隊槍口方向的主要因素。特別是在有了六四慘案的教訓之後,有良心的軍人將不會僅僅是中立的旁觀者。如果有人逼他們屠殺人民,他們將會像辛亥革命的英雄們一樣創造歷史。
我們都在為阿拉伯國家的人民歡欣鼓舞。從他們的失敗和成功裡, 我們中國人也可以看到自己國家的前途,看到軍隊國家化的重要性。中國的軍人們更可以看到自己決定國家民族命運的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