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星期五下午,一個名為「SPONSOR YOUR PARENTS(擔保父母移民)」的跨族裔移民團體組織了一場示威活動,在加拿大聯邦移民部長位於多倫多選區的辦公室外面搖旗吶喊,抗議政府拖延擔保父母移民審批程序。據說參加抗議示威的人群裡有一半以上是我們中國同胞,並由此引發了華人社區的熱烈討論。孰是孰非,見仁見智。加拿大是個自由民主的國家,每個人都有根據自己的利益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而影響政策制定者的權利。我們中國人在國外歷來忍辱負重,逆來順受,任人宰割,在遭到不公平對待的情況下大多是 「打碎牙齒和血吞」,很少敢於主動站出來發出自己的聲音,為自己的權益作抗爭。所以,單純從中國人能夠大膽的站出來抗議這件事來看,我認為是非常值得肯定和讚賞的。不過,本文想探討的是,當父母移民過來以後,兒女們準備怎麼讓他們愉快地在加拿大安度晚年。
曾經有不止一個朋友對我說,你經常寫這寫那的,為什麼不寫寫有關老人們的話題? 他們不管是來短期探親也好,長期移民也好,都是很需要關心和關注的一群人。有的朋友甚至連標題都給我出好,直截了當地叫我寫一篇「父母為什麼偷偷地哭?」。她們講了許多例子給我聽,告訴我有些老年父母移民過來後日子過得很不愉快,他們經濟上得依賴子女,周圍沒有朋友,孫輩稍大點兒的都不說中文,不跟他們交流,因此精神上很寂寞,文化,生活等方面也不太習慣,可是為了兒女的臉面和自尊,他們通常都默默忍受著,所以很壓抑和苦悶。
不可否認,大多數子女想把父母接過來的初衷都是基於孝順和親情,在我所熟悉的朋友圈子裡,確實也有很多把父母接過來團聚,生活得很和睦融洽的。但是,也有許多子女接父母出來僅僅是出於迫不得已,或是把父母當作免費保姆,接過來是為了給自己帶孩子做家務的,所以過得不太融洽和諧。雖說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不和睦的家庭各有各的原因,然而,導致這種結果的最根本原因,主要還是有些做子女的過於自私和絕情。
記得在我家搬到多倫多大約前後兩三年裡,在溫哥華和多倫多華人社區分別發生過一起兒媳,兒子把父親送進監獄的事件。溫哥華那家是大陸留學生,他們把父母接來探親後,父親到唐人街餐館洗盤子,母親出去給人家當住家保姆,大約是看到父母都有一定收入,兒媳婦認為他們應該把打工所得交給他們支配,實際上父母也交了,但估計兒媳婦不滿意上交的數目,所以經常尋釁吵架,有一天大吵過後,兒媳婦竟然打報警電話,控告公公只是個VISTOR身份卻在打黑工。結果可想而知,警察上門銬走了公公,關了幾天後被勒令回國。那時我們中國大陸留學生還是弱勢群體,不太受華人社區關注,中文傳媒也沒有現在發達,所以事情沒有被報導出來,只是在校園留學生圈子裡對那兒子該不該就此事跟老婆離婚的事情沸沸揚揚地討論過一陣子。後來兒子決定原諒老婆,不少人還很為他父母憤憤不平。
倒是多倫多那件兒子送父親進監獄的事情由於被中文日報和多元文化電視臺報導出來,所以廣為人知。相信凡是95、96年以來居住多倫多的人都會有印象,我們那時剛搬來多倫多不久,也是看了電視和《世界日報》知道的。據報導,那對父母剛被兒子媳婦申請過來一個月都不到,就因為錢的問題爆發激烈爭吵,父親盛怒之下,說出要把兒子殺了這樣的氣話。在中國「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傳統文化觀念中,父母不管有沒有道理,罵出些過頭話是天經地義的,子女不與計較不會當真也是天經地義的。可是在加拿大就不同了,恐嚇罪是要判刑關監獄的,親生父子也不例外。儘管兒子還是那個在中國出生長大,並培養到研究生的兒子,他卻要按照加拿大法律修理老父親。於是兒子打了911報警電話說父親威脅要殺掉他。警察不敢怠慢,立刻上門把老父親逮捕沒商量。老父親在監獄裡關了些時日,後來還是本地華人社區中很受尊敬的陸朗毅媽媽出面,怎麼擔保出來我記不清了,反正陸媽媽為他募捐了一筆錢準備給他們老兩口買機票回國,還召開了記者會,表示如果做兒子的最終能夠回心轉意肯出機票錢,他們就把這筆錢留給有需要的人。
以上兩個案例雖然比較極端和少見,但是由於老人經濟不獨立弄得滿腹辛酸毫無尊嚴的現象卻十分普遍。我的朋友就講過她認識的一個老鄉,兒子媳婦收入都相當高,在高尚住宅區買了豪宅,可是,他們對來探親的母親卻一毛不拔,母親連出門買張公共汽車票的錢都沒有。另一個朋友告訴我,她鄰居的父母連逛 YARD SALE花一塊兩塊錢買點舊貨都拿不出。當然,兒女們不給零花錢都是有理由的:雖說生活條件不錯,但銀行還有買房貸款,錢要積攢起來還貸款,再說,吃住有兒女包了,給了錢老人也沒地方花。有的父母想自力更生,出去給人家當保姆帶孩子,兒女卻又不同意,覺得讓父母出去給人當保姆有損自己的身份和顏面。
我有一次到約克大學找朋友玩,在約克大學噴水池邊的草地上親眼看到一個第二天即將回國的母親正在跟同樣探親的老人們哭訴,她說她出國的時候親戚朋友同事都送了一大堆禮物,兒子媳婦把禮物照單全收下了,可輪到她要回國,兒子媳婦都裝傻,連一分錢的東西都沒買給她帶回去,她都不知道回國時怎麼面對親朋戚友。「這外國真是沒人情味,出不得,連起碼的禮尚往來都不要了。」這是她反覆嘮叨的一句話。她說以前因為愛面子她什麼都沒好意思說出來,反正明天要回去了,也不怕人笑話了。像這樣為了維護兒女的形象和尊嚴,自己忍受委屈默默為兒女操持家務,照看孫兒,直到臨走才傷心得偷偷哭泣或忍不住發出牢騷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寂寞孤獨是老人們在異國他鄉另一種難以排遣的精神苦悶。許多父母們來到加拿大,雖然兒女事業有成,生活條件不錯,衣食無憂,但是他們由於離開原來熟悉的環境,沒有了老朋友老街坊鄰居,語言又不通,更看不懂英文電視,幾乎成了聾子,瞎子,心靈上是很孤獨的,如果孫子輩年齡小一點,還可以在家說說話,如果孫子輩年齡稍大,一般在家都不講中文,而且有空就沉浸在網上,基本上都不與爺爺奶奶說話交流,所以老人們普遍感到寂寞難耐。有些體貼一點兒的兒女,時常給父母租些電視劇,買中文電視頻道,或定份中文報紙看看,日子還好過些,但有些兒女根本就不捨得花錢,老人們除了看看免費的中文報紙外,便沒有多少別的文化娛樂了。所以,每逢星期五,一大群爺爺奶奶們在中國超市門口徘徊流連,等待免費中文報紙便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生活習慣的不適應是一部分老人的另一個煩惱。有個朋友前兩年買了新蓋的房子,把父母辦了移民接過來一起住。表面看起來生活很舒適愜意,其實父母也有說不出的鬱悶。為了節省煤氣電費,兒媳婦每天晚上睡覺前就把暖氣調低幾度,直到第二天下午孩子們放學再把溫度升上去,所以每天兩個老人都得穿著大棉襖在寒氣襲人的華麗屋子裡挨凍。他們住的地方比較偏遠,也沒有CABLE沒有中文電視,我建議他們裝個小耳朵收看中文節目,可是裝小耳朵得在牆上打洞穿電線,或在窗框上鑽洞,兒子兒媳婦們一來捨不得破壞新房子,二來怕暖氣從洞眼泄漏,三來不想花買小耳朵的錢,所以始終不願裝。最讓老人們不習慣的是一日三餐,因為兒子媳婦怕油煙熏髒了嶄新的屋子,幾年來從不動炒菜鍋,每天都是生菜色拉或涼拌菜,肉類不是鹵就是烤,蝦也是買洋人那種煮熟冰凍的,偶爾買條魚,不管死的活的一律清蒸。天天就是這幾樣菜,越吃越沒胃口,看兩老無精打采又消瘦的模樣,我們看著都不忍心。我勸朋友想開點,老人家一輩子的飲食習慣已經定型了,一把年紀了那裡改得了,還是偶爾炒個菜改善改善吧,大不了將來房子少賣點錢。可是人家說不炒菜不光是怕弄髒房子,也是為了環保和健康。我頓時語塞。說起來老父親在國內也算是個學者,出國後失去了一切,也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好在他修養極好,從不抱怨,也不讓老伴抱怨。可是我們看得出來他們過得不快樂。
當然父母本身也不都是沒有問題的,兒女也有他們的難處,有些家庭矛盾並不能全怪子女。比如我就聽說過有家兒女把父母趕走的故事。據說父母動不動就數落兒子媳婦淨看廣告買最便宜的東西,哪像國內的人淨挑最貴最好的買。還老是趁兒媳婦不注意就把當晚沒吃完的菜倒掉,說是吃剩菜對身體不好。其實哪個上班的人不是帶昨晚的剩飯剩菜當中飯?還有的父母愛好攀比,老拿兒子或者女婿的收入,職位跟別人比較或炫耀,搞得兒子或女婿壓力巨大,不勝其煩。
不過,總的來說,這樣的父母應是極個別的,大部分中國父母都比較能夠體諒兒女的難處,也心甘情願發揮余熱為兒女做奉獻。他們來到國外依靠子女,失去經濟來源,而經濟基礎決定政治地位,他們經濟上沒有自主權,因此是弱勢的一方,如果做子女的對他們不好,晚景實在很淒涼。
其實這群父母們中間藏龍潛鳳,許多人當年也曾經在各個領域叱吒風雲一時。去年聖誕節前我曾經在城市廣場看到一場老年藝術團演出,看到那麼多白髮蒼蒼,卻造詣不凡,氣質優雅的先生女士們站在舞台上引吭高歌,演完後穿著鮮艷的少數民族服裝擺出各種姿勢照相的情景,我真的很感動也很敬佩。可惜不是每個父母都有條件參與其中。有的子女工作之餘,不是送孩子上鋼琴課就是游泳班,繪畫班,就是沒空送父母參加些老年人的活動。
每個人都有風華正茂的時候,也有年華老去的一天。對子女來說,再大的困難也是暫時的,對老年父母來說,卻是過一天少一天,等到困難挺過去了,日子好過了,也許父母就享受不到了。真到那時,再發出「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的錐心之憾就沒用了。每個人,無論3歲小孩,還是80老人,都是有自尊心的,都渴望被尊重和關愛。所以,能盡快接父母出國團聚固然高興,怎樣讓父母到加拿大以後能夠過得有尊嚴,過得愉快,是每個想申請父母移民的子女更應該首先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