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中國歷史不難發現一個規律,在一盛一衰的歷史波濤中,常常是「亂世出英雄」,正因為出現了撥亂反正的人物,世代交替中才能由亂返治,太平盛世則少了這樣的舞臺,有才幹也沒機會顯現。
最近網路上一位受人追捧的中學歷史老師這樣解讀說:「中國人好像是同情弱者,崇拜的英雄大多是失敗的英雄,比如岳飛、文天祥,這些英雄寧死不屈,沒幾個能真的救國,往那一死沒用。其實應該多崇拜成功的英雄,這種人宣傳太少,像班超平定西域,薛仁貴平定朝鮮。」
此話在多個層面體現了當今中國人跟古代中國人的價值觀、乃至普世價值觀的不同。連西方人都明白,人的成功,除了個人因素外,更大程度取決於外在環境。南宋即將土崩瓦解的江山是岳飛一個人能扛得住的嗎?天要滅宋,人力是阻止不了的。生在那個時代,誰也當不了救國英雄。
不過中國歷史是寬厚的,它並不向西方歷史那樣把業績看得比人更重要。西方人記載歷史是以事件為主軸,而中國則以人物為主,比如《史記》記載漢代開國,他把事件分在漢高祖、項王、韓信等人物的描述中。中國人講天命難違,不過生不逢時也能當聖賢豪傑,因為中國歷史更看重英雄的人格魅力,看重人的道德氣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飛用自己的一生作教材,教會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甚麼叫精忠報國,文天祥讓人明白比死亡更重要的是「要留清白在人間」。
說到東漢名將班超,雖然他通過各種強力手段,「入虎穴,得虎子」,讓西域多國歸屬了漢朝,不過在後人心目中,更有份量的還是蘇武。哪怕吃野鼠野草、當牛做馬,在出使西域被扣的19年中,他手中的漢朝節杖也從沒屈服過,哪怕他的好友李陵將軍來勸降,他也不為所動。從業績的角度看,蘇武比不上張騫、班超或者李陵,但在人格上,蘇武其實已為漢朝立了大功,使匈奴人從心底裡崇拜漢朝,這是打了多少勝仗也比不過的。
由於環境不同,不可能人人成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但人人都可以向聖賢學習,讓自己在人格上成為英雄,這就是中國人特有的英雄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