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工藝——「泥人張」與惠山泥人(組圖)

發表:2010-10-18 02:2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泥人張」創始人張長林的作品:惜春作畫(彩塑)

在惠山泥人中,人們最熟悉,也最受歡迎的便是「大阿福」。

【看中國訊】泥塑藝術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的一種,在明清以後,民間彩塑贏得了老百姓的青睞,其中最著名的是天津的"泥人張"和無錫的惠山泥人。

"泥人張"是北方流傳的一派民間彩塑,它創始於清代末,創始人叫張長林,字明山,後以字行。張明山生於天津,家境貧寒,從小跟父親以捏泥人為業,練就一手絕技。他只須和人對面坐談,搏土於手,不動聲色,瞬息而成。面目徑寸,不僅形神畢肖,且栩栩如生鬚眉俗動。老百姓都喜愛他的作品,親切地送給他一個昵稱:泥人張。

"泥人張"彩塑創作題材廣泛,或反映民間習俗,或取材於民間故事、舞臺戲劇,或直接取材於《水滸》 《紅樓夢》 《三國演義》等古典文學名著。所塑作品不僅形似,而且以形寫神,達到神形兼具的境地。張明山的泥人,有正面人物,還有反面人物。例如他塑造的《蔣門神》,人頭不過蠶豆大小,卻是有個性而令人可憎的形象,只見這個流氓惡棍,雙手背在身後,蠻橫地腆著肚皮,一副霸悍相,青筋露起的脖頸,滿面殺氣的面孔,眉目上挑,嘴角下撇,把一個惡霸刻畫得淋漓盡致。

張明山繼承傳統的泥塑藝術,從繪畫、戲曲、民間木版年畫等姊妹藝術中吸收營養,把傳統的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的水平,又裝飾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他善於在泥塑中運用繪畫技巧,使泥塑單純雅緻,透出一種明快清新的氣息,也表現了棄惡揚善的道德意義。

張明山經過數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創作了一萬多件作品。

與北方"泥人張"形成對照和呼應的是江蘇無錫的惠山泥人。惠山泥人產生的時間很早,現在已無從可知其確切時間了。

在這裡,一到農閑季節,幾乎家家都作泥人,自古有"家家善塑,戶戶會彩"的說法。每逢過年,在廟會和集市上,人們托個盤子,盤子裡放著自己作的泥人到處叫賣,這也是農家的一份收入。

在清代,惠山有袁、朱、錢等姓的專業作坊。彩塑師王春林製作五盤泥孩兒進獻,得到清代乾隆皇帝的讚賞。清同治到光緒年間,出現大量戲劇為題材的戲文泥人,這也是惠山泥人歷史上最昌盛的時期。這一時期,惠山有作坊、店舖四十多家,專業匠師三十多人。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時,地方官把一套大型手捏戲文泥人《蟠桃會》供奉內廷,從此惠山泥人成為貢品。

惠山泥人有粗貨、細貨之分。粗貨為玩具,用模具翻制,大批量生產,大多以喜慶吉祥題材為表現內容,如大阿福、蠶貓、老壽星、漁翁等,寄託著民間祈求祥瑞、辟邪納福、豐衣足食的美好願望,其造型粗獷簡潔,色彩明快,揮灑寫意,形神兼備。

細貨手捏而成,製作精細。這類作品主要取材於傳統的戲曲人物、神話傳說、民風民俗,人物塑畫生動傳神,色彩色調秀麗明雋。無錫手捏泥人對材質要求嚴格,需取當地水稻田一米深處的烏土為材料。傳統工藝極為複雜,有搓、揉、挑、捏、印、拍、剪、色、壓、貼、鑲、劃、扳、插、推、揩、糊、裝等技藝。

作為彩塑,彩繪技藝在整個泥人的工藝製作中佔有較高的比重,因而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說。常用的色彩有大紅、綠、金黃、青等原色,對比強烈,主次分明。

如果說泥人張的作品清新雅緻,那麼惠山泥人則鮮明艷麗。



来源:看中國訊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