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人背後 總有偉大的父親》
岳飛
之一 岳飛的父親 岳和
我們都知道岳飛是人格高尚、盡忠報國的民族英雄、歷史偉人,但卻很少人知道岳飛有個不平凡的父親──岳和。
大部分人認為岳和在岳飛年幼時就死了,岳飛是由母親一手帶大的。但也有人認為,岳和直到岳飛22歲時才過逝。筆者在正史中推敲,發現《宋史》中有一段描述岳飛與周侗的事:
學射於周侗,盡其術,能左右射。侗死,朔望設祭於其塚。父義之,曰:「汝為時用,其徇國死義乎。」
岳飛向武術界高手周侗學射箭,周侗傾囊相授,因此岳飛習得一手好箭,能左右手開弓。後來周侗死了,岳飛很懷念恩師,每逢初一、十五便於恩師墳前設祭拜之。岳飛的父親很嘉許他這種尊師、不忘本的行為。
從上面這段得知,岳飛的父親至少在周侗過世之後才死。周侗死於1121年,而如果當時岳和還能跟岳飛對上話,表示岳和還健在,而那時的岳飛是19歲左右。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岳和至少在岳飛19歲以後才過世,民間素來傳說岳飛的父親在他年幼即死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如此一來,岳和在他有生之年,是如何教導岳飛的呢?他對岳飛的影響又是如何呢?
史載岳飛的父親:「父和,能節食以濟飢者。有耕侵其地,割而與之;貰其財者不責償」。岳和為人樂善好施,在鬧飢荒的年代裡,他讓自己與家人盡量縮衣節食,為的是把省下來的糧食拿去給附近的飢民食用。岳和心胸寬大、善良慈悲,明知吃虧也不會跟人計較。有人向岳和借錢,故意賴帳不還,岳和知道了,也不當一回事,不與人爭。也有是看準岳和的溫馴善良個性,而來侵佔岳家的田地的。
岳和的個性如此寬懷慈悲,也因此,村裡的人都對岳和非常敬佩。
岳飛出生之後,他的父親見此兒性乖巧、聰明,特別為他請了老師來教導他讀經史,並勤練書法。我們從岳飛留下來的書法及文章,可看出他必定受過一連串紮實的教育。岳飛除了文章寫得好之外,對兵學也很有興趣,常研讀一些兵書,並從中有所領會。宋朝雖然重文輕武,但身為岳飛的父親,岳和卻是很支持岳飛習武。岳飛後來拜周侗為師,周侗當時年歲已大,但對岳飛的教導卻絲毫不放鬆,在他的調教之下,原本就孔武有力的岳飛,能舉起八石的重量、拉開三百斤的弓,同時還能左右手開弓。岳飛允文允武的才華,可說是岳和從旁支持、鼓勵的結果。
後來周侗病逝,岳飛為恩師守喪期間,岳和眼見宋朝國力積弱不振,外患頻仍,曾慨然勸勉兒子將來要做個為國盡忠、為國捐驅的忠臣良將。父親的這些平日教誨,逐漸將岳飛帶向一個不同凡響、一個超越當代的偉人境界。
果然,沒有多久,岳飛就走上從軍報國之路,以其紀律嚴明、聲威浩大的「岳家軍」出擊敵軍,無往不利,戰無不勝。終其一生,岳飛都在為國家奮鬥和犧牲。從先天性格上來說,岳飛遺傳有他的父親心胸寬闊、慈悲善良、愛國愛民的個性;從後天教育上來說,岳和對兒子文武才藝的栽培更不遺餘力。總之,岳飛能成為這樣一個劃時代的中華偉人,他的父親──岳和,功不可沒。
方孝孺
之二 方孝孺的父親 方克勤
身為中華歷史上唯一被「誅十族」的方孝孺,從小就在一個嚴謹的書香世家中長大。方孝孺的父親名叫方克勤,是明朝初年的清官,當時就以「循吏」聞名於世。也就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才奠定了方孝孺日後良好的品德基礎。
方克勤為官廉潔正直,以「德」作為自己立身處世的基礎,從不貪圖功名利祿。他曾說:「靠近名利,則必定會顯示炫燿;顯示炫燿,則必定會禍害百姓,我不忍心啊。」每次巡行屬縣,連一杯白開水也不接受。兗州長官通過方克勤的小僕人進獻兩個甜瓜,他也退回。
克勤剛到濟寧就任時,正好是飢荒時節。依據法令,每年入冬,百姓必須為北方守軍送軍衣。當時法令規定只能從陸路輸送,禁止水運,違者處死。可是冬天要百姓走陸路是比走水路還要辛苦的,百姓們懇求希望能讓他們就近使用水運,以免車馬之苦。方克勤知道百姓的心聲,便冒死罪毅然同意百姓改走水路運輸,說:「吾知從民便,抵法非所辭也。」事後證明,其他地區走陸運者因路途風雪酷寒,人畜凍死者不可數計,而只有濟寧百姓走水運的,平安抵達,因此對方克勤的擅改法令,上面也就不怪罪下來了。
有一回,濟寧城牆坍壞,依照往例,應由守兵修筑。可是濟寧守將倚仗權勢,欺壓民眾,要叫老百姓去修城。當時正值五、六月間,初夏天旱無雨,百姓忙於農事,哪有時間去筑牆,因此大約有一萬多名農民因無法收割而相擁哭泣。方克勤為此事憤慨不平,吃不下飯,說:「民病不救,焉用我為!」於是暗中將此事稟告中書省,吏屬都害怕被牽連而不敢署名,只有方克勤具名上報。丞相胡惟庸知道此事之後,立刻下令停止筑城。據說詔旨到達濟寧時,久旱不雨的濟寧竟然下起大雨來,民眾欣喜若狂。百姓紛紛作歌讚揚方克勤的德政:「孰罷我役,使君之力。孰成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譯:是誰減輕了我的徭役,是方克勤大人啊!是誰拯救了我的莊稼,是方克勤大人喚來的雨露啊!朝廷千萬不要讓方知府走啊!他是我們百姓的父母啊!)
永嘉侯朱亮祖曾經率領船隊開赴北平,因為河水乾涸,船隻無法通行,因此朱亮祖想要動用五千民眾來清理河道。方克勤不同意,虔誠向上天祈禱。忽然天降大雨,水深數尺,船只得以通行,百姓們驚訝不已,都認為方克勤是神。
後來,方克勤任滿回朝庭,明太祖嘉獎他的政績,還特別賜宴款待他。
方克勤雖有良好的政績,但他個人生活卻很儉樸,從不穿綢緞衣服,一件粗布袍子穿了十多年也不買新的。住在簡陋房子裡,用草蓆隨便的遮蔽風雨。室內沒有什麼傢俱擺設,就只有幾本舊書而已。一天吃不超過兩次肉。與人交友,絕不接受別人贈物;對屬下的進貢或禮物一律謝絕不受。
雖然對自己嚴苛,但是方克勤對周圍的朋友卻是很厚道。有人被朝廷貶官,從方克勤的管轄區經過,方克勤都要給他送錢、送東西,還要派車送他一程,極盡安慰之意。朋友、屬下如有急難,方克勤沒有二話,立刻慷慨解囊。萊蕪縣丞想要將年老母親接來奉養,但苦無資金,方克勤便把自己一個月的薪資全部捐贈出來。每年秋冬,方克勤還會自費買一些布帛給貧困的同僚屬下。所以方克勤的月俸,幾乎都沒什麼多餘的,偶有剩下,也是捐給需要的貧困者,他自己都沒有積蓄。
可惜,清官方克勤後來因為明初的「空印案」而被冤殺。空印案發生在明朝洪武年間,因明初官員們延續元代習慣,於事先蓋印於公文上而引發的案件。因此案而被牽連誅殺的官員達數百名。
臨刑之時,方克勤知道自己並無犯錯,只是被小人誣陷,因此,正義凜然,從容上刑。其子方孝孺後來將方克勤的靈柩移返回鄉,安葬故土。後來,方孝孺在歷史上的表現正如同其父一樣,是非對錯一絲不茍。面對明成祖軟硬兼施要方孝孺幫他起草即位詔書時,方孝孺依舊痛罵明成祖,並在起草詔書上寫了「燕賊篡位」四個大字。明成祖大怒,威脅要殺他九族。方孝孺答曰:「便十族奈我何!」於是明成祖便派人將方孝孺的九族親人加上他的學生共十族全數抓起來處死。方孝孺自己也被處以車裂酷刑。此次遇難者,達八百七十多人。
方克勤正直廉潔、慈善寬厚,兒子方孝孺則是忠貞不二、成仁取義,這對父子留給後人予最佳的人格典範。
王羲之
之三 王獻之的父親 王羲之
王獻之,字子敬,是東晉書法家,也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由於父親王羲之的悉心傳授和指導,使他奠定了堅實的筆法基礎,成為當代的書法名家。
王獻之七、八歲開始學書法。但是,身為書法大師的父親,王羲之教導王獻之的方法卻是與眾不同。
有一次,王羲之看兒子正專心的練習寫書法,就悄悄走到他背後,為了想試試王獻之是否把筆握牢,於是,王羲之便突然伸手去抽兒子手中的筆。還好,獻之握得很牢,沒被抽掉。王羲之這才高興的對他說:「你這孩子以後可能會有所成就!」
由於父親是鼎鼎有名的書法家,因此,眾親朋好友來到家中難免就要誇獎王獻之一番,說他將來必定會像父親一樣功成名就。為了讓王獻之謙卑向學,王羲之和妻子用了一點心思來讓獻之明白這個道理。
有一天,王獻之問母親郗氏說:「我還要練習寫字寫多久啊?」母親笑著說:「只要寫完這院子裡的十八缸水,你的字就會寫得又穩又挺又好看了。」獻之猛一回頭,看到父親正嚴肅的站在他的背後呢。自此以後,王獻之默默在院子裡又練了五年的書法。
有一天,他把寫好的字拿給父親看,希望聽到讚揚的話。可是王羲之看過之後,什麼也沒說,只在其中一個「大」字下點了一點,然後就還給王獻之了。
王獻之又將這一疊字拿給母親看,希望母親讚揚他,母親仔細的看完之後對他說:「你練了這麼多年字,把幾缸水都磨盡了,但現在看來,只有這個‘大’字的下面那一點,有像你父親的筆法啊。」
王獻之聽了父親和母親的話之後,覺得很慚愧,也終於明白自己在書法上還需要大力加強,不能倚仗父親是大書法家而自己就輕忽怠學。從此,王獻之在書法上學會謙卑學習,加之鍥而不舍的苦練,終於,他的書法技藝突飛猛進,也晉升為當代書法名家之一。後來,人們把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並列,並稱為「二王」。
張廷玉
之四 張廷玉的父親 張英
張英是清朝大學士,也是張廷玉的父親。他為人樂善好施,篤信神佛,為官清廉剛正,深知民間疾苦,獲得康熙皇帝的信任。
史書記載,康熙時候:「(張英)每從帝行,一時制誥,多出其手。」清聖祖說:「張英始終敬慎,有古大臣風。」張英自我要求甚嚴,他的書房有自寫的對聯曰:「讀不盡架上古書,卻要時時努力;做不盡世間好事,必須刻刻存心。」時時努力讀古書,刻刻存心做好事,這是張英對自己的期許。
除此之外,張英的心胸寬大,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六尺巷」的故事,就是在講他不與人計較的一面。話說張家與隔壁家在爭地,兩家人鬧得不可開交,張家人為此寫了一封信給張英,說明原委。後來,張英回信給家人,信上說:「千里捎書為一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於是,張家主動後退三尺,不再爭辯。鄰居家也大受感動,也後退三尺,最後留下六尺巷,兩家從此和睦相處。
除了當一個好官之外,張英對子女的家庭教育也是不遺餘力。他寫的家訓《聰訓齋語》說到做人應「立品」:「讀經書、修善德、慎威儀、謹言語」。他教導兒子張廷玉也就是秉持這樣的理念,他說:「與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須有益於人,便是善人」,還說:「能處心積慮一言一動皆思益人而痛戒損人,則人望之若鸞鳳,寶之如參苓,必為天地之所佑,鬼神之所服而享有多福矣。」 也就是說要能為人多多設想,要做有益於他人之事而不要做損人之事,則必是好人、積善之人,神佛也就自然庇蔭之。
張廷玉恪遵父親教導,待人溫厚恭儉,後來果然成為清朝的大學士、軍機大臣。雍正皇帝曾稱讚張廷玉:「爾一日所辦,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乾隆也讚賞他:「不茹還不吐,既哲亦既明」,可見張廷玉極受清朝皇帝重視與信任。張英、張廷玉父子二代為相,受到當代皇帝的重用,「父子雙學士,老小二宰相」,可以說張英身為父親與朝臣,於公於私,都給張廷玉做了一個好榜樣。@*
僅以此文獻給全天下所有看似平凡、其實偉大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