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載「牽牛」、「織女」兩顆星隔著銀河遙遙相對──這是牛郎織女神話的雛形。之後傳說一直流傳下來,故事情節也越來越豐富……
再過不久就是黃曆七月七日,也就是中國的情人節──「七夕」了。
說到七夕,大家想到的應該都是耳熟能詳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相隔一條天河的遙遠距離、一年只有一次的鵲橋相會、傷感的七夕雨……可說是流傳最久、最浪漫淒美的愛情故事。
銀河斷姻緣,七夕鵲橋會
相傳在遙遠的過去,天與地的距離相當接近,銀河與人間是相連的。有一位放牛的年輕人,父母雙亡,又被兄嫂欺壓,除了一頭老牛之外身無分文。某日,他來到天河邊,正巧看見仙女們在河邊戲水,便偷了一件掛在河岸上的仙衣;結果其他仙女都回去了,只剩織女因遺失衣服無法上天,無可奈何只好嫁給牛郎。
兩人成親之後生下一男一女,從此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此事讓天帝為之震怒,命王母娘娘將織女帶走,牛郎無法飛天追上,只好和兒女跪在原地哭泣。此時老牛告訴他,自己的生命已到盡頭,只要在其死後將皮剝下穿上即可飛天,語畢老牛即死;牛郎身著牛皮衣後果然得以飛天,然而就在即將追上織女時,王母娘娘卻以髮簪一劃,在他們之間隔出了一條銀河。從此以後,兩人隔著銀河對泣,牛郎甚至想舀干銀河水。這份痴情感動了上天,於是在每年的七月七日,以烏鵲搭成橋,讓兩人在鵲橋上相會。
牛郎織女的故事淵遠流長,這是我們最熟悉的七夕傳說。有的版本則說老牛是神仙下凡幫助牛郎,包括叫牛郎偷衣、以牛皮製衣使牛郎飛天;有的則說烏鵲因傳錯話,將「七日一會」說成「七夕一會」,使得牛郎織女必須相隔一年才能見面,只好搭鵲橋將功抵罪。版本眾多,不過故事情節都大同小異,最重要的故事核心就是「七夕相會」,也是整個神話傳說的源頭。
牽牛、織女星,銀河遙相對
牛郎織女神話的雛形,最早的記載見於《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睕彼牽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說:「天上有銀河,河水清澈如鏡。天上的織女星,從天亮到天黑的七個時辰都在忙碌著,但仍織不成布帛;明亮的牽牛星,也無法用來駕車載物。」這時的織女、牽牛只是天上的兩顆星,隔著銀河遙遙相對。
一直到漢代的《古詩十九首》中,牛郎織女才開始有了人格:「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曹植的〈九詠注〉云:「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至此故事逐漸成形,當時的人們已經認定牽牛、織女星為一對夫妻,並且在七月七日相會。
據南朝《小說》一書中記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會。」從此牛郎織女的故事已然成形,和現今的傳說相去不遠;之後傳說一直流傳下來,故事情節也越來越豐富。「七夕雨」、「鵲橋相會」等等情節也讓故事增添不少浪漫的要素。
愛情貴在真心相待
七夕的傳說最重要的意涵,其實就是「專情」與「思念」。相隔一條銀河的距離,堪稱是最遙遠的遠距離戀愛。
最美麗的愛情不在轟轟烈烈,而是細水長流;長久的思念有如一縷細絲般地牽引著,始終堅定不移。歷史上也有不少美麗的詩歌敘述這樣的思念,如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慇勤為探看。」淒美的字句,即使過了千年,那相思的情感依然讓人感動。
在資訊發達、交通進步的現代,地球上的人們幾乎都能夠互相聯絡,遠距離戀愛也不再像過去那樣令人孤寂傷感;但是感情的維繫卻沒有辦法像古人那樣恆久。越是方便的時代,情侶之間情變的速度似乎也跟著加快,已經是「不在乎天長地久」,連「曾經擁有」也變得輕如鴻毛!
在這象徵思念與永恆的七夕日裡,懷想與謳歌古人堅貞愛情的同時,也不免感嘆現今社會愛情的多變。然而,情侶間的相處貴在真心相待,愛情能否持之以恆,或許重新省視自己對於愛情的態度,亦是不可忽視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