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名將忠臣實在是太多了,不論皇帝如何,在他們身邊總是有一些忠心耿耿的臣子,不怕觸怒聖心,一心為民,這裡就有幾位我們最為熟識的忠臣:諸葛亮、魏徵、寇准、包拯、文天祥、于謙、海瑞、史可法、鄭成功、林則徐此外還有:
白起
◇白起(?∼前257)
戰國後期軍事家。又稱公孫起。郿(今陝西眉縣東)人。初為秦左庶長,由相國魏冉舉薦,任主將攻韓、魏,旋升左更。周赧王二十二年(前 293 )伊闕之戰,白起用避實擊虛、先弱後強的戰法,全殲韓、魏聯軍24萬,因功晉升國尉。次年,再升大良造。此後30餘載,屢戰獲勝,攻取70餘城。三十六年,率軍數萬深入楚地,大破楚軍,受封武安君。四十二年,趙、魏聯軍攻韓華陽(今河南新鄭北),白起與客卿胡陽率軍救韓,大敗聯軍。斬魏兵13萬,將趙軍 2 萬驅入河中淹死。五十五年,秦、趙長平之戰,白起針對趙軍統帥趙括驕躁輕敵、缺乏實戰經驗的弱點,予以分割包圍,待其飢疲交迫,一舉殲滅,史傳他坑殺降卒40萬。後因觸怒昭王,貶之士伍,五十八年十二月被迫自殺。白起戎馬一生,勇謀兼備,長於野戰進攻,料敵用兵,戰必求殲,為秦國統一大業立下功勛。後世多稱讚其巧妙用兵,而譏評其殺戮無度。
韓信
◇韓信(?∼前196)
漢初軍事家。淮陰(今屬江蘇)人。陳勝、吳廣起義後 ,韓信始投項梁,繼隨項羽,後從劉邦。漢高祖元年(前206),經丞相蕭何力薦,始為大將,協助劉邦制定了還定三秦以奪天下的方略。楚漢戰爭期間,韓信率兵數萬,開闢北方戰場。破魏之戰,針對魏軍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勢,暗從側後偷渡,攻其不備,俘獲魏王豹。井陘之戰,背水為陣,使將士死地求生,人自為戰,大破趙軍。淮水之戰,藉助河水,分割楚軍,將齊、楚聯軍各個擊滅。四年二月,被封為齊王。參與指揮垓下(今安徽靈璧南)決戰,擊滅楚軍。韓信熟諳兵法,戰功卓著,為漢王朝的創建作出了重要貢獻。其用兵之道,為後世兵家所推崇。劉邦雖用韓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項羽敗亡後,即奪其兵權,徙為楚王,繼又黜為淮陰侯。呂后知劉邦疑忌韓信,乃與蕭何定計,於漢高祖十一年正月誘韓信至長樂宮,以謀反罪名殺之。韓信著有兵書3篇,已失傳。
岳飛
◇岳飛(1103∼1142)
南宋愛國軍事家。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
靖康元年(1126)投軍抗金,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建炎三年(1129),金將完顏宗弼渡江南進,岳飛時任江淮宣撫使司右軍統制,率部轉戰廣德(今屬安徽)、宜興(今屬江蘇)地區,襲擾金軍,多次獲勝,並收復建康,升任通泰鎮撫使。紹興三年 (1133),金扶植的劉豫政權派軍攻佔襄陽(今屬湖北)等郡。次年四月,岳飛自江州(今江西九江)揮師北上,大敗劉豫軍,收復六郡,因功授清遠軍節度使。五年夏,奉宋廷之命鎮壓洞庭湖地區的楊幺農民起義軍。六年,任湖北京西路宣撫副使,舉兵奇襲劉豫軍,以部分兵力東向蔡州(今河南汝南)誘其來攻,主力自襄陽出擊伊陽(今河南嵩縣),收復今豫西、陝南大片失地。七年,岳飛乘金朝廢除劉豫之機,提出舉兵收復中原的主張,後多次上書反對與金議和,均遭高宗和宰相秦檜拒絕。十年,完顏宗弼毀約南進。岳飛按照其連結河朔進軍中原的方略,遣將聯絡北方義軍,襲擾金軍後方,自率主力北上,在郾城、潁昌之戰中大破金軍精騎,擊敗金軍主力。正當岳飛行將渡河時,高宗、秦檜卻向金乞和,詔令各路宋軍回師,致使岳飛恢復中原的計畫功敗垂成。次年,回臨安,被解除兵權,改授樞密副使。十二月二十九日,被高宗、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其子岳雲和部將張憲也慘遭殺害。宋孝宗繼位後為岳飛平反昭雪。淳熙五年(1178 ),謚武穆。
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追封鄂王。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改謚忠武。
岳飛是南宋最傑出的將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主張黃河以北的游擊軍和正規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他反對消極防禦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
徐達
◇徐達(1332∼1385)
明代開國軍事統帥。字天德。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參加農民起義軍,因智勇超群,位在諸將之上。十五年。從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克集慶(今南京)。繼又率部攻佔鎮江(今屬江蘇)等地,為開拓江南基地作出貢獻,授淮興翼統軍元帥。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擊敗陳友諒軍前鋒。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國。二十五年,以大將軍率師出征,先佔淮東、繼平浙西,連戰皆捷,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蘇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同年十月,以征虜大將軍率師25萬北上,先取山東,旋師河南,然後揮軍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初,他多次率軍遠征漠北等地,戍守邊疆,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徐達長於謀略,治軍嚴整,戰功顯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卒,追封中山王。
戚繼光紀念郵票
◇ 戚繼光(1527∼1588)
明代軍事家,抗倭將領。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1588年1月5日卒於登州。嘉靖二十三年(1544)襲父職為登州衛指揮僉事。嘉靖三十四年調往浙江抗倭,任參將,鎮守寧、紹、臺(今臨海)三府。他鑒於明軍紀律鬆弛,素質不良,戰鬥力低下,至義烏招募農民和礦工4000餘名,編組訓練成戚家軍,成為抗倭主力。嘉靖四十年,在臺州、仙居、桃渚等處大勝倭寇,九戰皆捷。次年奉調援閩,連破倭寇巢穴橫嶼、牛田、興化,閩境倭寇主力被消滅殆盡。因功升署都督僉事。四十二年再援福建,破倭寇巢穴平海衛(今莆田東南),進官都督同知,升福建總兵。此後轉戰閩粵沿海各地,終於解除東南沿海倭患。隆慶二年(1568),明廷特召戚繼光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總兵官以下悉受節制。16年間他整飭防務,加強戰備,修筑禦敵臺,設立武學,訓練將士,編成一支車、騎、步三者皆備的精銳部隊,使防禦鞏固,京師(今北京)安全。後被排擠,南調鎮守廣東。再後被誣陷奪職。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為兵家所重視。
袁崇煥
◇ 袁崇煥(1584∼1630)
明代將領,軍事家。字元素。廣西籐縣人,祖籍廣東東莞。萬曆四十七年(1619)進士,初為福建邵武知縣。天啟二年(1622),以通兵略、曉邊事被薦為兵部職方主事。他單騎出山海關考察形勢,返京後自請戍守邊防,任寧前兵備僉事。五年,遼東經略高第下令盡撤關外守軍入關,袁崇煥主張堅守寧遠,不撤。六年,在寧遠之戰中採取堅壁清野的策略,指揮軍民用大炮和火具擊敗努爾哈赤所率後金軍,升任右僉都御史,旋升遼東巡撫。於次年擊敗皇太極的進攻,獲寧錦大捷。崇禎元年(1628)升任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次年,皇太極率軍進逼京師(今北京),袁崇煥聞訊星夜馳援,統率諸路援軍重創後金軍於廣渠門外。但崇禎帝聽信謗言,中皇太極的反間計,以袁崇煥「私通」後金軍罪,將其逮捕入獄,三年八月十六被冤殺於北京。
左宗棠
◇ 左宗棠(1812∼1885)
晚清軍政重臣,湘軍統帥之一,洋務派首領。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1832年(道光十二年)中舉。1851年(咸豐元年)太平天國起義後,先後入湖南巡撫張亮基、駱秉章幕,為抗拒太平軍多所籌劃。1856年,因接濟曾國藩部軍餉以奪取被太平軍所佔武昌之功,命以兵部郎中用。1860 年,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後,隨同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襄辦軍務。曾在湖南招募5000人,組成楚軍,赴江西、安徽與太平軍作戰。 1861年太平軍攻克杭州後,由曾國藩疏薦任浙江巡撫,督辦軍務。1862年(同治元年),組成中法混合軍,稱常捷軍,並擴充中英混合軍,先後攻陷金華、紹興等地,升閩浙總督。1864年3月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論功,封一等恪靖伯。旋奉命率軍入江西、福建追擊太平軍李世賢、汪海洋部,至1866年2 月攻滅於廣東嘉應州(今梅縣)。鎮壓太平天國後,倡議減兵並餉,加給練兵。1866年上疏奏請設局監造輪船,獲准試行,即於福州馬尾擇址辦船廠,派員出國購買機器、船槽,並創辦求是堂藝局(又稱船政學堂),培養造船技術和海軍人才。旋改任陝甘總督,推薦原江西巡撫瀋葆楨任總理船政大臣。一年後,福州船政局(又稱馬尾船政局)正式開工,成為中國第一個新式造船廠。 1867年,奉命為欽差大臣,督辦陝甘軍務,率軍入陝西攻剿西捻軍和西北反清回民軍,殘酷鎮壓了陝甘回民起義。陝甘任間,繼續從事洋務,創辦蘭州製造局(又稱甘肅製造局)、甘肅織呢總局(又稱蘭州機器織呢局),後者為中國第一個機器紡織廠。
1875年(光緒元年),清政府內部發生海防和塞防的爭論。時西北邊塞和東南沿海防務均告危急;李鴻章等認為兩者力難兼顧,主張放棄塞防,將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左宗棠力表異議,指出西北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尤其招致英、俄滲透。是年5月,奉命督辦新疆軍務。1876年,駐肅州指揮多路軍討伐阿古柏,次年1月佔和闐(今和田),收復除伊犁地區外的新疆全部領土。隨即上疏建議新疆改設行省,以收長治久安之效。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時,抨擊崇厚一任俄國要求,輕率定議約章,喪權失地,主張先之以議論,決之於戰陣。1880年春,在新疆部署兵事,出肅州抵哈密。1881年初,中俄《伊犁條約》簽訂,應詔至北京任軍機大臣兼在總理衙門行走,管理兵部事務。同年夏,調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84年6月,奉召入京,再任軍機大臣。時值中法戰爭,法國艦隊在福州馬尾擊潰福建水師,奉命督辦福建軍務。11月抵福州後,積極佈防,並組成恪靖援臺軍東渡臺灣。1885年病故於福州。著有《楚軍營制》(附條規),其奏稿、文牘等輯為《左文襄公全集》。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