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數亞洲人看來,目前歐洲和美國圍繞是否需要刺激舉措的辯論顯得有些奇怪。中國人來到西方,會覺得這些本以為陷入停滯的經濟體簡直是經濟天堂。畢竟,當收入達到如此高的水平,經濟就算停滯也沒有那麼糟糕。但中期來看,西方經濟的相對停滯已無可避免。
目前,全球經濟似乎正出現「二次探底」,許多人認為,需要進行新一輪刺激。但新一輪政府支出,只能暫時支撐經濟增長,同時卻會加大更多主權債務危機和新興經濟體過熱的風險,並將全球經濟推向更高通脹。
一些反對無限制刺激舉措的論據已廣為人知。但有一個新論據或許更加有力:全球化使得連美國這樣大型、此前按照特殊規則運轉的經濟體,都表現得更像小型、開放的經濟體。
這是因為,如今全球化的主要參與者不是國家,而是跨國公司。出於成本等因素考慮,它們目前在全世界配置投資和生產。由於企業投資跨越國界,一國政府用於提振需求的支出也會「滲出」邊境。這種滲出效應顯著削弱了任何「凱恩斯式」刺激措施的效力。
同樣趨勢,也解釋了為何近來西方經濟體日漸削弱、而新興經濟體的貿易卻不斷增強。在2008年,許多跨國公司關閉了開在高成本國家的工廠,同時在中國等低成本國家拓展。因此,西方國家採取更多刺激措施,對國內影響將更為有限。但這仍將加大新興經濟體的通脹壓力,當通脹借由貿易和外匯市場傳回西方國家時,後者將遭受滯脹之苦。
有人或會辯稱,新興經濟體成本不斷攀升,最終將使西方重獲競爭力。但這將是非常漫長的等待。全球化正為西方的增長形成難以克服的阻力。因此,即使推出新的龐大刺激方案,西方仍很有可能會在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內,經歷日本式的增長模式。
當然,全球化對於西方而言並非「雙輸」。西方跨國公司的利潤將遠高於以往水平。未來十年,西方股市有可能與其經濟表現脫鉤,走勢良好。對於眼下正艱難應對老齡化成本的西方社會而言,這將是一大福祉。
甚至存在這種可能:未來十年西方生活水平將有所下降。但亞洲人認為,西方不應只盯著增長,而忽視(收入)水平。儘管西方對亞洲繁榮艷羨不已,但在亞洲,人們寧願要人均收入4萬美元的「停滯」,也不願要人均4000美元的「繁榮」。西方國家享受了數十年高水準的生活。這是幸事。如今,好運已結束,再多刺激舉措也無法將其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