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靜」、「迴避」牌分豎兩邊,十八般兵器排列有序,衙役分立兩邊,擺著文房四寶的公案莊嚴肅穆,縣太爺驚堂木一拍,「還不從實招來!」——這是我們在影視劇裡經常看到的情景。衙門的很多裝飾都有著一定講究,例如公堂上懸掛的「明鏡高懸」比喻官吏能明察秋毫,光明正大,執法嚴明,判案公正。公案後懸掛的「海水朝日圖」象徵著官員「清似海水,明如日月」。除此之外,衙門的照壁和對聯也承載著一定文化符號上的意義。
照壁是中國受風水意識影響而產生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建築形式,又稱「影壁」或「屏風牆」。衙門的照壁,不但有風水上的含義,上面的畫面還有著警示官員的作用。照壁的背面通常會畫有一個怪獸,四蹄似牛,頭上長角,身上有鱗,尾巴翹得很高,嘴巴張得很大,兩眼突出,欲吞食前方海平面升起的旭日。這個怪獸名字叫「」。關於「 」,還有一個傳說。一天「」到海邊喝水,望見太陽的影子在大海中飄浮,以為就是太陽,結果跳入大海,被洶湧的海浪吞沒淹死。衙門將「」畫在照壁上,主要是警戒官員要克己奉公,清正廉潔,不要貪贓枉法,否則將會像「」一樣自取滅亡。
走過照壁,就能看到掛在衙門口兩側的對聯。從宋代開始,為官者便在官署衙門撰貼對聯,俗稱「官聯」,官員們以此表明自己的官德、官風、官聲、官政等為官之道。官聯的內容,有的告誡自己不貪不賄,比如清代趙慎珍任桂林知府時,為了自勉為官清正,在衙門前貼上一聯,「為政不在言多,須息息從省身克己而出;當官務持大體,思事事皆民生國計所關」;有的彰顯自己愛民如子,比如清代王玉池任山東金鄉縣令時,也在衙門前貼一聯以時時提醒自己,鼓勵自己,「眼前百姓即兒孫,莫言弱者可欺,當留下兒孫地步;堂上一官稱父母,漫說一官易做,還盡些父母恩情」;還有的表達自己為政的決心、有的彰顯自己的政績等等。被稱為「中國古代保存最完好的縣衙」的河南內鄉縣衙三堂有一副對聯非常有名,「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據說這是內鄉縣令高以永自撰的。歷史記載,高以永勤於政事,寬以待人,但生活上嚴於律己、清苦過人。後來積勞成疾,病逝於任所。死後沒有留下多少財產,連靈柩也不能運回,靠親故賙濟,得以歸葬。
古代衙門的裝飾和史冊對清官的標榜都彰顯了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一種政治文化心理——「清官情結」,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這種情結概莫能外。封建社會,統治者和老百姓歷來都是對立的,但是在「清官」這個問題上卻達成了出奇的一致。清官們為官能勤政愛民,兩袖清風,於己能堅持操守、修身養性;既是對傳統社會官僚理想的現實表達,又是對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張揚;既能得到百姓的擁護和愛戴,又能得到統治者的推崇和嘉獎,這使得清官意識具有強大而持久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貫穿了整個封建社會發展過程,甚至在現代社會中也影響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