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紀元【社論】《解體黨文化》之七:生活中的黨文化
中共建政之後,開始認為「皇歷」代表了傳統社會的統治秩序,並且其中有很多與預測學、風水等有關的內容,於是廢止了「皇歷」。叫「黃曆」或「夏歷」則會讓人回溯歷史,於是稱傳統曆法為「陰曆」。應該說,「陰曆」的叫法是錯誤的,中國曆法是「陰陽合歷」,叫「陰曆」就打破了傳統文化中陰陽平衡的觀念。然而,中共覺得「陰」仍然是道家的提法,還是帶有修煉內涵,於是在1968年,中共以破「四舊」為名把傳統曆法叫成「農曆」。
中共把傳統的皇歷叫作農曆,使人產生一種錯覺,似乎傳統曆法的作用僅限於農業,是計算農時的需要。這也是和中共唯物論的原則一致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農耕社會產生出的曆法其作用只限於農事,只對農民有用,與現代社會、與其它人沒有太大關係。傳統曆法由此而被邊緣化。實際上如前所述,傳統皇歷的作用絕不僅限於農業,它和百姓生活更直接相關的部分,是其直接將「天地人」的關係反映在內的以天干地支為基礎,根據五行生剋確定的每日吉凶宜忌,以及以敬天信神為核心的各種年節、祭祀活動。這些和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文化內容,能夠使中國人時時回溯自己的文明傳統。中共把它簡單叫作農曆,實際上是藉此貶低掏空蘊含博大文化內涵的傳統皇歷,截斷傳統文化的承傳。今天的年輕人說到農曆,只知道它和寥寥幾個剩下的傳統節日有關,還與農民種地有關,而不知道其中蘊含的深厚傳統文化內涵了。此外在中共黨文化中,農民常與「政治覺悟」不高,和「封建、愚昧、落後」等聯繫起來,中共把皇歷叫農曆是對傳統曆法的一種貶損。
2)把新年叫春節
過年是華人社會最大的傳統節日。《說文解字》中「年」的意思是「五穀大熟」。古人豐收後要感謝神明保佑,因此舉行謝神祭祀並祈禱來年風調雨順的重要儀式。
傳統的新年是從臘月八日開始,直到正月十五結束。「臘八」是佛祖釋迦牟尼開悟成佛的日子,民間與寺院都在這一天喝臘八粥,祈禱來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接下來就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民間認為灶王爺監看著一年以來一家人的一舉一動,到了臘月二十三日這一天要上天庭去匯報。至除夕再貼上新的灶王像。這種活動是中國人「舉頭三尺有神靈」的一種表達。由於相信灶王的監督作用,人們自然會對自己的行為有所約束。
臘月三十也稱「除夕」,是新年慶賀的高潮,這是「祭神祭祖」的日子。其中置天地桌、貼門神、接福神、財神、貴神、喜神、太歲神、請灶王爺像、貼春聯、放鞭炮等都與中國人敬神的傳統有關。天地桌是供奉神佛和接神的臨時性供桌。春聯的原形是桃符,因為傳說中鬼怕桃木,至五代時蜀主孟旭在桃符上題字「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成為正式的春聯的開始。
祭祖也是過年的重要部分,大多是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祭祀的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論語》上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因此祭祖不僅是孝道的表達,也是對古人道德傳統的繼承。
1949年9月27日,中共商量奪取政權後建政事宜,將「正月初一」改為「春節」,似乎只是個普通的慶祝「春天」的節日而已。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叫法,同樣是中共為了批判、替代傳統文化、宣揚無神論的需要。這樣一改,傳統過年中感謝神明看護、尊敬神明與先祖的文化內涵就被去除了。
這時過年的吉祥話變成了「祝你今年能夠上北京,見到毛主席」、「革命精神代代傳」等政治話語,春聯變成了「翻身不忘共產黨,幸福不忘毛主席」,「敬神祭祖」變成了「憶苦思甜」,組織看政治電影,組織有「教育意義」的聯歡會,搞「團拜」,唱「人民公社新風多,婆婆嬸嬸都唱歌,春節不去搞迷信,大家上臺演節目」。張貼的年畫從敬神祈福變成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好」、「春節期間學習老三篇」、「全家學公報」。中共的報紙是這樣描述百姓過年的:有人打算趁一家團圓機會辦家庭毛澤東思想學習班,有的準備大年夜吃「憶苦飯」──「這頓‘年飯’,是階級教育飯,我們一定吃在肚子裡,記在心坎上,永遠不忘階級苦,永遠跟黨幹革命!」還有人計畫開家庭批判會,或者準備看看親戚朋友,一起交流「思想收穫」,暢談「文化大革命的大好形勢」。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傳統節日變成了共產黨給老百姓洗腦灌輸黨文化的政治課。
文革結束後,傳統的慶祝方式有所恢復,然而經過三十年的破壞,新生的一代已無重拾傳統的可能。近二十幾年的「春節聯歡晚會」被中共鼓吹為中國百姓的「新民俗」,然而晚會完全是歌唱「主旋律」,與意識形態有關的主題貫穿始終,而且格調越來越趨於粗俗低下。千百年來蘊涵在新年中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感懷被中共破壞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