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倚巴陵山,西臨洞庭湖,雄踞岳陽城西門之上的岳陽樓,與武昌黃鶴樓,南昌滕王閣並稱為中國江南三大名樓。
千年名樓--岳陽樓
(網路圖片)
自古以來,八百里洞庭湖浩如煙海,以其誘人的湖光山色聞名於世,它「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渚清沙白,芳草如茵,朝暉夕蔭,氣象萬千……」令歷代眾多文人所傾倒,唐李白詩云:「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千百年來,洞庭湖孕育著中華楚地文化。
岳陽樓矗立於洞庭湖東岸,岳陽城西門城牆之上,西臨洞庭湖、北望長江,遙對君山島,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襟帶三千里。盡在岳陽樓」的盛譽。
岳 陽樓何時所建,說法不一。相傳三國時期,劉備、孫權爭奪荊州,魯肅率兵駐守岳陽(當時稱巴丘),而岳陽樓,傳說是當年魯肅在洞庭湖訓練水師時的閱兵臺。後 來岳陽改稱「巴陵」,兩晉南北朝時期岳陽樓被稱為「巴陵城樓」,到唐開元年間,中書令張說駐守岳州,把此樓大加修葺,名南樓,後更名為「岳陽樓」。
後 來,岳陽樓在戰亂中受到破壞,至宋慶歷四年,當時巴陵郡守滕子京集資重修了岳陽樓。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同年進士,滕子京在樓建成之後,修書一封,並附上岳陽 樓的草圖,請再鄧州任知州的范仲淹為岳陽樓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自此岳陽樓名噪天下,特別是《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也成為千古名句,為世人吟誦。後來滕子京又請詩人、書法家蘇舜欽書書寫《岳陽樓記》,彫刻家邵竦刻字。於是,滕樓、範記、蘇書、邵刻,成了岳陽樓的「四 絕」。
在明崇禎十一年,岳陽樓毀於戰火,翌年重修。清代多次進行修繕。現存岳陽樓為清同治六年所建,高約二十米,為三層、四柱、 飛檐建築。全樓由純木建成,由四根楠木大柱支撐全樓基本重量,12個飛檐高聳,十分俏麗;整座樓閂縫對榫,不用一個鉚釘;樓頂覆蓋黃色琉璃瓦,陡而復翹, 好似古代武士的頭盔,名叫盔頂,盔頂下的如意斗拱玲瓏剔透。全樓造型端莊,結構嚴謹,氣勢雄偉。登樓憑欄遠眺,可飽覽洞庭湖「水天一色,風月無邊」的無限 風光。
悠久的歷史給岳陽樓留下了很多傳說和典故,為其增添了許多風韻和文化底蘊。相傳八仙之一呂洞賓經常到岳陽神遊,為這裡秀美 的山水所迷,曾三醉岳陽樓,現在的「三醉亭」就是因呂洞賓而得名,此亭原名「望仙亭」,取望呂仙之意,同治六年重修時,改名「三醉亭」。與「三醉亭」相對 應的「仙梅亭」於明崇禎年間所建,相傳當時正在修繕岳陽樓,在地下挖掘出一塊潔白如玉的石板,上面刻有一枝梅花,花瓣若隱若現,人們十分驚異,認為是神仙 所畫,此乃仙跡,便修一小亭,立石其中,以作紀念,就是現在的「仙梅亭」。
自唐以來,岳陽樓便是詩人墨客的登臨勝地,孟浩然、李 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黃庭堅等歷代著名詩人,都曾先後登樓,流傳下來眾多的名篇佳句,如杜甫的「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訴,乾坤日夜 浮。」(《登岳陽樓》),黃庭堅的「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等。
岳陽樓以其浩蕩的氣勢與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立於世間,雖歷經滄桑,仍具有無限魅力。每每登臨,不僅可以領略其雄偉的風姿以及洞庭山水之美,更能體味到其背後那深厚的歷史文化沉澱,感受悠悠中華歷史長河中那寶貴的文化神韻。
天下江山第一樓——黃鶴樓
(網路圖片)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是唐詩人崔顥登臨黃鶴樓有感而發,所作的弔古懷鄉的千古絕唱《黃鶴樓》,黃鶴樓也因此而名聲大噪,成為一代名樓。
黃 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磯頭,瀕臨長江,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黃鶴樓始建於三國孫權時期,是為了軍事防禦,在形勢險要的夏口城即今天的武昌城西南面朝 長江處,筑城為守,建樓以嘹望。至唐代,黃鶴樓以具規模,逐漸成為文人墨客、官商行旅慕名而來的名勝,後來幾經興廢,最後一座建於同治七年,毀於光緒十 年。
往事越千年,黃鶴樓在悠悠歷史中,留下了很多傳說,關於樓名的來源,就有各種說法,據《齊諧志》記載,仙人王子安乘黃鶴經過 這裡的一座山,稱黃鶴山,後來有人在山上造了一座樓,就名為黃鶴樓;而據《極恩錄》記載,此處原是辛氏開的酒店,有道士前來飲酒,辛家並不索要酒錢,道士 為表示感謝,在酒店牆壁上畫了一隻鶴,此鶴能夠從牆上下來起舞,從此酒店生意興隆,10年後,道士再次來到這裡,用笛聲招下黃鶴,騎上飛升而去,辛氏為便 在這裡建起一座樓,稱黃鶴樓;陸游在其《人蜀記》中記載,黃鶴樓,舊傳費瑋飛升於此,後忽乘黃鶴來歸,故以名樓,號為天下絕景;也有傳說認為黃鶴樓因呂洞 賓乘黃鶴從此樓直上雲天而得名。
歷代名士皆慕名到黃鶴樓憑古悼今,吟詩作賦,如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陸游、楊慎、張居正 等,留下眾多的名篇絕句,其中尤以崔顥的《黃鶴樓》,李白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景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 廣陵》),千年流傳,最富勝名。
宋代名將岳飛曾在黃鶴樓下的鄂州(今武昌)屯兵鎮守達7年之久,那時他登臨黃鶴樓,望面前長江滾 滾,憶往昔江山如畫,嘆現今外敵入侵,江山破碎,遂寫下:「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裡笙歌作。 而今鐵騎滿郊,風塵惡!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滿江 紅(登黃鶴樓有感)》)的詞句,以抒發其希望領兵抗擊外敵,重整山河,待得勝後重遊故地的豪邁胸臆。現在黃鶴樓西面建有岳武穆遺像亭。
黃 鶴樓自創建以來,歷朝歷代結構不盡相同,但其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雄偉古雅,設計精巧。它的平面設計為四邊套八邊形,即代表「四面八方」之意。古黃鶴 樓共三層,高9丈2尺,加上銅頂7尺,形成九九之數。千百年來,黃鶴樓巍然矗立在揚子江畔,氣勢恢宏,扼江漢合流,淵臨鸚鵡,俯瞰晴川,登高望遠,則楚天 舒廣,意境不凡。
黃鶴樓,以其物華天寶,獲得千餘年的雄勝,而又以其萬千氣概,被中國歷代許多著名文人吟詩頌讚,歷史上留下了眾多詠黃鶴樓的詩詞歌賦,可謂贏得千古文人流韻,為其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底蘊,使其不愧享有「天下絕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樓」 之美譽。
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滕王閣
(網路圖片)
滕王閣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它與湖北黃鶴樓、湖南嶽陽樓為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因初唐才子王勃作《滕王閣序》讓其在三樓中最早天下揚名,故又被譽為"江南三大名樓"之首。
滕王閣始建於唐永徽四年(653年),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創建。李元嬰出生於帝王之家,受到宮廷生活熏陶,"工書畫,妙音律,喜蝴蝶,選芳渚游,乘青雀舸,極亭榭歌舞之盛。"(明陳文燭《重修滕王閣記》)據史書記載,永徽三年(652年),李元嬰遷蘇州刺史,調任洪州都督時,從蘇州帶來一班歌舞樂伎,終日在都督府裡盛宴歌舞。後來又臨江建此樓閣為別居,實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為滕王,故閣以"滕王"一名冠之。
滕王閣在古代被人們看作是吉祥風水建築,有古謠云:"籐斷葫蘆剪,塔圮豫章殘"。"籐"諧"滕"音,指滕王閣;"葫蘆",乃藏寶之物;"塔",指繩金塔;"圮",倒塌之意;"豫章"亦即南昌。這首古謠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閣和繩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與寶藏都將流失,城市亦將敗落,不復繁榮昌盛。在我國古代習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風水建築,一般為當地最高標誌性建築,聚集天地之靈氣,吸收日月之精華,俗稱:"文筆峰"。滕王閣坐落於贛水之濱,被古人譽為"水筆",有古人亦云:"求財萬壽宮,求福滕王閣"。可見滕王閣在世人心目中佔據的神聖地位,歷朝歷代無不備受重視和保護。
同時,滕王閣也是古代儲藏經史典籍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古代的圖書館。而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也多喜歡在此,貴為天子的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大敗陳友諒後,曾設宴閣上,命諸大臣、文人賦詩填詞,觀看燈火。
"時來風送滕王閣",滕王閣因"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一篇雄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簡稱《滕王閣序》)而得以名貫古今,譽滿天下。王勃的《滕王閣序》,膾炙人口,傳誦千秋。文以閣名,閣以文傳,歷千載滄桑而盛譽不衰。自王勃的"千古一序"之後,王緒曾為滕王閣作《滕王閣賦》,王仲舒又作《滕王閣記》,傳為"三王記滕閣"的佳話。後大文學家韓愈又作《新修滕王閣記》。由此王勃、韓愈等人開創了"詩文傳閣"的先河,使之後來的文人學士登閣題詩作賦相沿成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