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確定你吃的是食物嗎?

作者:嚴佩瑜 發表:2009-06-10 11:1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我們活在這個弔詭的世紀,最富足的城市有最貧困的遊民四處遊走。有一群人,試圖為眼前令人不解的渾沌與人類的無力提出一些解釋──用聲音、用文字、用知識、用熱情,堅持用良知走一條較少人走的路,只要你願意,你也可以是他們的一員。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文明不斷加速工業社會與消費社會的進展。我們活在這個弔詭的世紀,最富足的城市有最貧困的遊民四處遊走。

經濟不景氣的時代卻仍有富豪僱用專屬建築師幫他打造一面掛著全新跑車的牆;許多人獲得了比以往更充足方便的食物供應,但也更多人得到前所未見的文明病;在許多人瘋狂想減肥變紙片人的同時,也有許多人因為經濟與戰亂等因素,餓到只剩皮包骨。

有一群人,試圖為眼前令人不解的渾沌與人類的無力提出一些解釋──用聲音、用文字、用知識、用熱情,在全球暖化與經濟危機下,堅持用良知走一條較少人走的路;這群人,是綠色世代的新居民。只要你願意,你也可以是他們的一員。

美國飲食的核心問題──過食和營養迷思

綠色新世代的出發點不一定是複雜的政治,也不限定年紀,只要有心,從食物這等看似平凡的日常小事,也可以是綠色態度、醒覺生活的新起點。年輕的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和銀髮族大衛.凱斯勒(David A. Kessler)正是由食物出發,帶領我們轉向新方向的兩位綠色世代代表作家。

波倫2008年出版的《食物無罪》(In Defense of Food,中譯本由皇冠出版社出版),和凱斯勒2009年春天出版的《終結過食》(The End of Overeating),是兩本讓綠色世代鼓掌叫好的書。兩位作者帶我們審視美國飲食的核心問題──過食和營養迷思。

為什麼人會變胖?因為吃太多或缺乏意志力?錯。作者指出,人吃太多的根源不在於欠缺意志力,而是在食品產業布下的天羅地網中,迷失清醒意識,隨波逐流的結果。

人們越關心營養 就變得越不健康

任職柏克萊大學的波倫提出一個關於美國飲食的有趣悖論:人們越關心營養,就變得越不健康。他認為,經過工廠製造過程與食品添加物的加工後,今日我們所吃的"食物"已經不是真正的食物,而是化學添加物的製成品。而人們在超市數以千萬計的食物間,早已陷入另一個營養的迷宮,越急著想要找出一條通往健康的捷徑,就繞得更遠。

美國電視的食物頻道(Food Network)有一個有趣的節目叫作Unwrapped《拆封》。剛開始看的頭幾個月,我真的是一邊看一邊吞口水,因為這節目充分展現了美國食物天堂數大就是美的一面。隨著每一集的主題食物,主持人Marc Summers帶觀眾一一造訪著名的生產商,看美國人超愛的披薩、漢堡、巧克力、杯子蛋糕、冰淇淋、糖果、甜甜圈、起司等超市買得到的食物,是如何在一系列設計精良的工廠機械運轉間,從混合原料到包裝精美出貨。歡樂的配樂、輕鬆的敘述、鮮艷的顏色、乾淨有效率的機器生產過程,讓我深深體會到美國食品工業巨大的吸引力。

看了波倫和凱斯勒的書後,我停止吞口水了;因為我突然查覺,原來我吃得津津有味的巧克力棒和餅乾蛋糕,是工廠的產物,而工廠大量生產的食物,已經不是我們的爸媽習慣吃的、手工製作、有保鮮期、不知道熱量,但是吃得出新鮮與否的食物。

這些包裝精美、口味一逕香甜的甜點餅乾等商品,雖然在包裝盒上清楚標示熱量、糖分、鹽含量、油含量等營養標示,甚至常常有無脂肪(fat-free)、無糖(sugar free)等配方,讓一些有特殊健康考量的顧客享受同樣美味。

但仔細想想,如果不是工廠機械精密測量,並添加特殊香料,或特殊保鮮配方,這些商品怎麼可以在口味、顏色、大小、香氣、熱量各方面都如此精確的被生產出來,並維持較長的保鮮期?

我是在吃食物,還是在塞進某種假的混合物?

這些疑惑原本只是在我心底醞釀,直到有一天我買了一盒工廠大量製造出品、標示為低熱量的巧克力布朗尼蛋糕,吃了一塊後,那死甜的口感和過度鮮艷的巧克力豆,讓我對眼前的食物感到疑惑。我覺得這不是我記憶中布朗尼的滋味,我開始懷疑,我是在吃食物,還是在塞進某種假的混合物?這塊"較低熱量的布朗尼"是要滿足我的甜食胃?還是要滿足我的營養需求?

另一次,我買了超市促銷的軟餅乾。雖然看起來很像手工餅乾,而且由超市中央烘培坊制做,但吃了幾片後,濃郁人工南瓜味和甜膩巧克力豆餅乾體告訴我,這大批製作的餅乾肯定是由幾桶便宜人工調味的麵糊加工製成的。但我想,吃餅乾很快樂啊,讓我回到小孩子的時光。奇怪的事發生了,原本應該讓我快樂似神仙的軟餅乾,卻讓我從當天下午開始頭痛作惡,持續兩天之久。這段自虐的過食經驗讓我正式思考:食物的意義為何?到底是什麼讓人類產生大吃的慾望?

曾在布希和柯林頓政府時期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擔任要職的醫學博士凱斯勒,在《終結過食》一書裡,對美國食品工業操弄控制的美國飲食方式,提出精闢入理的分析。他指出,人們對食物的慾望其實是可以被掌控的,而食品工業就是掌握了刺激消費者食慾的各種方法,像是撩起歡樂回憶與氣氛的食品廣告,或堆疊糖、油、鹽,讓人一口接一口的各式"美味"便宜餐點。

但這些過度調味、層層堆疊的美式食物是真的食物?還是只是化學加工品?凱斯勒提出許多證據,告訴我們許多著名連鎖餐廳提供的餐點,包括香辣雞翅等肉品,都已經不是真正的食物,而只是工廠大量加工、注射肉質軟化劑等、預先裹粉、炸過、冷凍,再分送到各店,等待加熱處理的假食品。而美國絕大多數城市裡無所不在的超市、便利超商和販賣機,讓人們太容易取得食品工業提供的源源不絕的商品,造成隨時都在吃的"過食文化"。而人們要戰勝過食的魔咒,只有察覺食品工業對自身的控制,並練習克服無所不在的誘惑、養成新的健康習慣,才能跳出令人無力的食物迴圈。

複雜的加工製程 已將食物營養消耗殆盡

波倫也在書中指出,全食物被分解再製為精緻食物,就是為了耐久和運送方便,食物器械的發明加速了這個程序,但複雜的加工製程已將食物的營養消耗殆盡,因此口感柔軟的麵包可能只是毫無營養的空食物。

1930年代維他命的發明讓商人開始在麵粉裡添加維他命和葉酸等成分,但這並沒有減低精緻麵粉增加糖尿病和心臟病的風險。自1909年美國農業部大幅放寬飲食中糖和精製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後,美國飲食就以糖和碳水化合物為主。

此外,從土壤改良到保鮮包裝,食品工廠的加工線,就是一連串添加生化改良劑和化學成分,將複雜植物生長因素簡化為生產線的過程。他也指出,為了降低成本而大量生產的食品,犧牲了食物的品質,而重量不重質的飲食,讓人變得過食過飽,但卻營養不良。

工廠資本主義偏愛耐放的穀類種子,也造成西方飲食缺乏綠葉蔬菜的傾向。更重要的是,現代營養學的崛起,讓人們逐漸忘掉過去傳統飲食文化所留下的經驗與智慧,轉而參考食品工業和市場行銷連手設計的"營養加工食品"或熱量表,來決定每天的飲食內容。這些工業化的食物鏈,正一步步讓人們陷入美味、方便、營養理論與健康問題的現代飲食迷宮中。

吃食物、以植物為主 吃少一點

那麼,綠色世代該怎麼吃?波倫給我們三句話:吃食物、以植物為主、吃少一點。凱斯勒則建議我們可以建立新飲食觀:解除食物的美味密碼、強化新認知、擺脫誘惑-衝動-滿足-習慣的惡性循環。因為凱斯勒提供許多栩栩如生的例子,讓原本生硬的認知行為重建理論讀來特別親切易入手。兩位綠色世代作者的健康食物觀都是建立在認知與概念的重建上,因此不鼓勵"短期見效"的減肥或健康療效,而著眼在達到長期、自主的健康食物觀。這點值得肯定,畢竟健康本來就不是一蹴可幾的。

有趣的是,在經濟不景氣的今日,兩位作者提出的實用指南,在某個程度上,勢必會引起食品行銷製造廠商和綠色世代的兩種極端反應。比方說,波倫提出"少去超市,多去農夫市集"、"避免超市中央地帶,因為那裡擺放最多加工食品"、"避免購買有健康訴求的食品"這些建議。凱斯勒更妙,他不諱言地宣稱"唯有視食物為敵人,而非朋友,才能長久地改變過食的惡習"、"就算菜單上有很多美味食物,你也不一定要吃",並建議從全面的食品標示、教育宣傳活動、規範食品行銷等管道著手改善美國的過食問題。

這些大膽的建議讓人佩服他們的勇氣!一方面,這樣的新食物觀應該是讓我們脫離資本主義食物營養魔咒的好機會,但另一方面,食品廠商和連鎖餐廳應該會跳腳抗議吧?也就是因為這樣,我才說他們是選擇較少人走的那條路。

兩位作者諄諄之言出自肺腑,必然有一定的醒世效果,綠色世代的我們倒也不用操之過急。我認為七七乳加巧克力的歡樂回憶還是值得珍惜,但如果可以選擇自助餐或巷口陽春麵,就不一定要去麥當勞或TGI Friday,s,多選擇令你飽足的高纖高蛋白全食物,避免吃過度加工、層層堆疊糖油鹽的便宜商品,上傳統市場買菜洗手作羹湯,這些都是全球暖化、經濟不景氣的今天,綠色世代的我們可以輕鬆做到的。這兩本書從食物出發,但已經超越食物的層次,而是建立一種面對資本主義與覺醒時代的新生活觀。



来源:全球中央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