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9-06-07 06:39:53作者:尤利
官方亦喜亦憂地注視著網上熱議鄧玉嬌案,說喜事是因為「天賜良機」,可將它最為擔憂的有關「敏感日」的話題一併帶過。官方調控著網議鄧案的步調,又在「敏感日」的前夕投下「重磅炸彈」——官方似似而非的鄧案司法結論,藉此引發又一波熱議,「敏感日」自然就悄無聲息地從浪峰下輕輕滑過。官方很清楚,兩者相較孰重孰輕。
但顯然,黨和政府心裏還是沒底,缺乏信心。眼看「敏感日」步步逼近,恐懼得要命。從它採取的再次刷新記錄的警戒措施便可見一斑,警戒級別絕不下於奧運時:中宣部告誡傳媒不能出現6與4配對數字,免得「引起誤解」;北京各高校黨團組織下達指令:六四當日不得穿白衣;全國各地每個給政府留下不快的「深刻印象」 人身邊,都按插上幾個便衣,24小時陪伴,不只監督,而是控制。只許在家,或臨時住進政府安排的「新家」,不許出門;碰到敏感日當天非要出門祭奠愛子的天安門母親,因名聲在外,影響廣,動粗恐有意外,只有在每個老太太身後跟上七、八條彪形大漢,只准家、墓地兩點一線,期間不得與任何人接觸言談;網路的封鎖力度前所未有,以「系統技術維護」名義,數百個時事論壇網站在六月上旬關閉,電郵也同時殃及;天安門廣場更是圍得如鐵桶一般。士兵、警察比遊客多上幾倍,盤問、搜查、安檢,穿白衣的尤其是重點,混在人群中的便衣更是不計其數。北京艷陽高照的氣候,恰好給便衣的工作提供了方便——人手一把陽傘。全世界都從 CNN的屏幕上看到奇怪的一幕:幾個墨鏡男子在CNN駐京記者與攝像機間跳著「滑稽的舞步」,不停地用手中超大傘面掩蓋朝向天安門廣場的鏡頭(奧運期間廣場的一幕重現:雨傘不為人知的妙用)。記者指著黏著不走的「不速之客」,向觀眾介紹:「這就是公安便衣」,但這些男子似乎置若罔聞,嬉皮笑臉地依舊跳著奇怪的舞步,零距離陪伴攝像機,輪番用大傘的內外面阻掩鏡頭,一人被甩下,另一人「克盡職守」急忙頂上。不明其意的看客還以為這幾人在找樂子,也想秀一秀《雨中曲》中的金·凱瑞。想必政府認為播放後,會給自個的形象「增光添色」。
六四當天為何這般如臨大敵又自曝其醜,如德國《每日鏡報》所述:這只能表明,天安門這個話題隱藏著共產黨最骯髒的秘密。
敏感日緣自20年前發生的起初叫「暴亂」、後改口「動亂」、再後又變成「風波」、「事件」的那場學生運動。不管如何變換稱謂,官方與民間像是達成默契:此乃頭號禁忌話題。但20年過去,作為歷史事件也該有個結論。海外有各種紀念活動;中國大陸唯一有較大自由度的香港照例在六四當晚舉辦燭光悼念晚會。出席人數15萬,創歷史新高;網上熱議——回顧、剖析、辯論是非對錯的文章比比皆是,網民上帖踴躍,所持立場從20年前一邊倒,分化為持明顯對立態度的兩派。
歸納發表的各種觀點,大致可分四類:佔意見主體的是要政府公布真相、事件中具體死傷人數、承認錯誤、道歉並賠償受害者家屬;第二種意見是堅稱政府當年沒開槍、沒有死人,極少部分人持這種觀點。只要看看20年來積累、曝光的大量人證、物證,似乎這種論點不值一駁;第三類觀點稱因學生不恰當的策略、不明智的行為,迫使當局用鎮壓手段平息事態。如政府也認同這一點,就請向人民解釋,以政府掌控全國上下發聲管道的數量和質量,不會有人說沒聽見。這是個急需要解答的疑團:什麼樣不恰當、不明智的行為,可讓政府有正當理由,動用堪比「諾曼底登陸」(二戰轉折性戰役)人數更為龐大的軍隊來對付天安門廣場手無寸鐵的學生及市民;最後一類看似想維護政府形象,竭力辨稱當時「採取行動」有利於中國社會的穩定,促進之後20年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如觀點成立,那不免讓人生疑,如此大好事值得大書特書,由官方舉辦六四事件20週年紀念日,如何?為什麼我們看到除新近出版的英文《環球時報》外,官媒對六四事件一概保持沉默。擅長操辦如奧運、世博之類最大型國際盛會的黨和政府,何不使這天成為全民的慶典日?反倒貽笑大方,讓人們觀賞不太光彩的一幕。持這種觀點的人想來只是鸚鵡學舌地重複政府發言人「這場政治風波早已有明確的結論」,即鎮壓是必要的,它為現今中國的繁榮鋪平了道路的言論。對此,德國議員施泰因巴赫一語道破:「中國政府的這種自我辯解顯然是不合邏輯的,中國經濟之所以快速發展,得益於中國結束了閉關鎖國的政策。」稍有頭腦的人都明白,當局那時的政策變化,是因小平同志下令大開殺戒後,國際社會紛紛制裁,黨和政府面臨滅頂之災。意在擺脫困境,不得已而為之的對策。如果真有什麼進步要通過殺無辜的人才能獲得,那麼即是與此事無關的獲益者至少該有些羞愧感才是,這是人類而不是獸類的道德底線,更不應由於得益就為殺人犯唱頌歌。
更多的國人對此話題選擇沉默,明哲保身。以CNN在北京採訪幾個20多歲的年輕人得到的回答最具代表性:一個從事網路設計26歲的男青年說:「現在還有誰關心這個話題,大家只關心找份好工作、掙更多的錢」;另兩個20多歲的白領小姐操著流利的美語小心翼翼地說:「我們知道那時發生過一些事,但我們也清楚,現在要談這個話題會很危險。我們還是多操心自己的生活為好。」
許多中國人追求物慾已達極至,黨和政府起的作用「功不可沒」,20年來身為表率,官員們率先不加偏頗地滿足自身的物慾和肉慾,兩樣都拿得起來卻放不下去,大力倡導並推波助瀾,精心營造的社會時尚,使得人們肚腩凸出、皮肉鬆弛、神經脆弱。
記得讀過一則軼事——古希臘人與被他們稱之為蠻族人的國王的對話,典型蘇格拉底式風格,用當代人熟悉的話複述,大意是:國王在向那位希臘智者顯示過他的寶藏以後,躊躇滿志地問道:「我們聽說你富有智慧又見多識廣,請告訴我誰是你所見過的最幸福的人?」希臘人回答機巧,轉述成直白的話就是:「國王啊,我們希臘人和你們所說的幸福不是同樣的。你們把佔有很多東西、享受很多快樂視為幸福的命運,而對我們來說,幸福意味著高貴地生活,高貴地行動,高貴地死去。」
這則軼事帶出另一個有關墓誌銘的傳說,墓誌銘至今被人以各種方式流傳。據說是希臘人獻給另一位蠻族人的國王的:「讓我們吃喝吧,因為明天我們就將死去」。
註:標題摘自《聖經》(耶利米書50:32)
但顯然,黨和政府心裏還是沒底,缺乏信心。眼看「敏感日」步步逼近,恐懼得要命。從它採取的再次刷新記錄的警戒措施便可見一斑,警戒級別絕不下於奧運時:中宣部告誡傳媒不能出現6與4配對數字,免得「引起誤解」;北京各高校黨團組織下達指令:六四當日不得穿白衣;全國各地每個給政府留下不快的「深刻印象」 人身邊,都按插上幾個便衣,24小時陪伴,不只監督,而是控制。只許在家,或臨時住進政府安排的「新家」,不許出門;碰到敏感日當天非要出門祭奠愛子的天安門母親,因名聲在外,影響廣,動粗恐有意外,只有在每個老太太身後跟上七、八條彪形大漢,只准家、墓地兩點一線,期間不得與任何人接觸言談;網路的封鎖力度前所未有,以「系統技術維護」名義,數百個時事論壇網站在六月上旬關閉,電郵也同時殃及;天安門廣場更是圍得如鐵桶一般。士兵、警察比遊客多上幾倍,盤問、搜查、安檢,穿白衣的尤其是重點,混在人群中的便衣更是不計其數。北京艷陽高照的氣候,恰好給便衣的工作提供了方便——人手一把陽傘。全世界都從 CNN的屏幕上看到奇怪的一幕:幾個墨鏡男子在CNN駐京記者與攝像機間跳著「滑稽的舞步」,不停地用手中超大傘面掩蓋朝向天安門廣場的鏡頭(奧運期間廣場的一幕重現:雨傘不為人知的妙用)。記者指著黏著不走的「不速之客」,向觀眾介紹:「這就是公安便衣」,但這些男子似乎置若罔聞,嬉皮笑臉地依舊跳著奇怪的舞步,零距離陪伴攝像機,輪番用大傘的內外面阻掩鏡頭,一人被甩下,另一人「克盡職守」急忙頂上。不明其意的看客還以為這幾人在找樂子,也想秀一秀《雨中曲》中的金·凱瑞。想必政府認為播放後,會給自個的形象「增光添色」。
六四當天為何這般如臨大敵又自曝其醜,如德國《每日鏡報》所述:這只能表明,天安門這個話題隱藏著共產黨最骯髒的秘密。
敏感日緣自20年前發生的起初叫「暴亂」、後改口「動亂」、再後又變成「風波」、「事件」的那場學生運動。不管如何變換稱謂,官方與民間像是達成默契:此乃頭號禁忌話題。但20年過去,作為歷史事件也該有個結論。海外有各種紀念活動;中國大陸唯一有較大自由度的香港照例在六四當晚舉辦燭光悼念晚會。出席人數15萬,創歷史新高;網上熱議——回顧、剖析、辯論是非對錯的文章比比皆是,網民上帖踴躍,所持立場從20年前一邊倒,分化為持明顯對立態度的兩派。
歸納發表的各種觀點,大致可分四類:佔意見主體的是要政府公布真相、事件中具體死傷人數、承認錯誤、道歉並賠償受害者家屬;第二種意見是堅稱政府當年沒開槍、沒有死人,極少部分人持這種觀點。只要看看20年來積累、曝光的大量人證、物證,似乎這種論點不值一駁;第三類觀點稱因學生不恰當的策略、不明智的行為,迫使當局用鎮壓手段平息事態。如政府也認同這一點,就請向人民解釋,以政府掌控全國上下發聲管道的數量和質量,不會有人說沒聽見。這是個急需要解答的疑團:什麼樣不恰當、不明智的行為,可讓政府有正當理由,動用堪比「諾曼底登陸」(二戰轉折性戰役)人數更為龐大的軍隊來對付天安門廣場手無寸鐵的學生及市民;最後一類看似想維護政府形象,竭力辨稱當時「採取行動」有利於中國社會的穩定,促進之後20年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如觀點成立,那不免讓人生疑,如此大好事值得大書特書,由官方舉辦六四事件20週年紀念日,如何?為什麼我們看到除新近出版的英文《環球時報》外,官媒對六四事件一概保持沉默。擅長操辦如奧運、世博之類最大型國際盛會的黨和政府,何不使這天成為全民的慶典日?反倒貽笑大方,讓人們觀賞不太光彩的一幕。持這種觀點的人想來只是鸚鵡學舌地重複政府發言人「這場政治風波早已有明確的結論」,即鎮壓是必要的,它為現今中國的繁榮鋪平了道路的言論。對此,德國議員施泰因巴赫一語道破:「中國政府的這種自我辯解顯然是不合邏輯的,中國經濟之所以快速發展,得益於中國結束了閉關鎖國的政策。」稍有頭腦的人都明白,當局那時的政策變化,是因小平同志下令大開殺戒後,國際社會紛紛制裁,黨和政府面臨滅頂之災。意在擺脫困境,不得已而為之的對策。如果真有什麼進步要通過殺無辜的人才能獲得,那麼即是與此事無關的獲益者至少該有些羞愧感才是,這是人類而不是獸類的道德底線,更不應由於得益就為殺人犯唱頌歌。
更多的國人對此話題選擇沉默,明哲保身。以CNN在北京採訪幾個20多歲的年輕人得到的回答最具代表性:一個從事網路設計26歲的男青年說:「現在還有誰關心這個話題,大家只關心找份好工作、掙更多的錢」;另兩個20多歲的白領小姐操著流利的美語小心翼翼地說:「我們知道那時發生過一些事,但我們也清楚,現在要談這個話題會很危險。我們還是多操心自己的生活為好。」
許多中國人追求物慾已達極至,黨和政府起的作用「功不可沒」,20年來身為表率,官員們率先不加偏頗地滿足自身的物慾和肉慾,兩樣都拿得起來卻放不下去,大力倡導並推波助瀾,精心營造的社會時尚,使得人們肚腩凸出、皮肉鬆弛、神經脆弱。
記得讀過一則軼事——古希臘人與被他們稱之為蠻族人的國王的對話,典型蘇格拉底式風格,用當代人熟悉的話複述,大意是:國王在向那位希臘智者顯示過他的寶藏以後,躊躇滿志地問道:「我們聽說你富有智慧又見多識廣,請告訴我誰是你所見過的最幸福的人?」希臘人回答機巧,轉述成直白的話就是:「國王啊,我們希臘人和你們所說的幸福不是同樣的。你們把佔有很多東西、享受很多快樂視為幸福的命運,而對我們來說,幸福意味著高貴地生活,高貴地行動,高貴地死去。」
這則軼事帶出另一個有關墓誌銘的傳說,墓誌銘至今被人以各種方式流傳。據說是希臘人獻給另一位蠻族人的國王的:「讓我們吃喝吧,因為明天我們就將死去」。
註:標題摘自《聖經》(耶利米書5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