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馬俑坑中出土的步兵俑(選自沈從文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認為甲是由被後世稱為"戰神"的蚩尤發明的(距今約5000 年前)。那個年代正是中國從部落聯盟到國家創建的時期,社會動盪,戰爭頻繁。甲冑的出現當然是戰爭的產物。在氏族社會時期,為了抵禦石箭木斧的攻擊,利用籐木皮革製作保護身體的防護工具,是完全有可能的。
早期盔甲只遮住頭、胸等人體的要害部位,後來的鎧甲則主要由甲身、甲袖、甲裙組成。根據出土實物來看,殷商時已有銅盔;周代時已有青銅盔和胸甲,胸甲是遮護前胸的,用犀牛皮或水牛皮做成。從文字記載中可以看到,周代已有專門負責甲冑的官,周代時的銅鎧甲多以正圓形的甲片為主,且七片為一組,甲上加漆,以使之呈現出白、紅、黑等各種顏色。穿鎧甲出征時,一般要罩上精美的繡袍以示軍威軍儀,在戰場上廝殺時才解下罩袍。
戰國是個諸侯爭霸、群雄割據的時代,中國古代的科學、文化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軍事裝備的製造技術進步也很快。從當時的官方文獻《考工記· 函人》中可以詳細地瞭解到製作皮甲的複雜程序、工藝以及甲冑的形制、尺寸、結構和各部位的比例,也可以看出當時各諸侯國對甲冑的高度重視。從出土文物看,鐵甲出現於戰國中期,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狀胸甲,以鐵片製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而且出現了鐵頭盔。在考古發掘中,燕下都墓中出土了一具89 片鐵甲片編綴成的頭盔。
從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和石甲冑陪葬坑的文物資料看,秦代的鐵質甲冑已佔相當比例,但同時也使用著大量皮甲,說明秦代正處於戰國至漢代甲冑質料發輾轉變的過渡階段,這也是中國古代甲冑發展史上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甲冑質地由皮革到鐵質的改變,主要緣於戰國至漢代進攻性武器由青銅轉變為更鋒利的鐵兵器,迫使作為防護兵器的甲冑隨之逐步由皮質轉變為鐵質。
大批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出土,為人們提供了較為完整的中式鎧甲的形象數據。出土的秦代兵俑分為步兵俑、軍吏俑、騎士俑、射手俑等,他們的鎧甲服飾裝束表現出嚴格的等級制度,軍官和騎士戴冠,普通士兵無冠。雖然不是實物,但是由於陶俑塑造得精緻細膩,鎧甲的結構可以看得很清楚。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樣式,即普通戰士的裝束,有這樣一些特點--胸部的甲片卒十二萬,鐵馬八千匹"。是一種人馬俱鎧的場面。
郎世寧繪《哨鹿圖》局部,表現了滿清貴族在獵場圍獵時所著之騎射裝束。
史書中也有這一時期女子著鎧甲的記載:"太后出,則婦女著鎧騎馬,近輦左右。"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裲襠鎧和明光鎧。裲襠鎧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甲身由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製,長度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甲身的下襬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禦。明光鎧的形制基本上與前代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
由於唐代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因此其戎裝形制已較完備,並具有鮮明的唐代風格。"甲之制十有三",也就是說由十三種鎧甲作為正式軍服,包括銅、木、皮、布等各種材質。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另有一種絹布甲,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結構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不能用於實戰只作為武將平時的服飾和儀仗用裝束。唐代的兜鍪、鎧甲、皮靴造型考究,做工精細,而且雕鑄獸頭、雲子花等。其中有的鎧甲在前胸雙乳部位各安裝一個圓護,有的再在腹部加裝一個圓護。甲片迭置,便於行動,其結構左右對稱,方圓對比,大小配合,從整體上看十分協調。特別是盛唐時期,國力鼎盛,天下太平,大部分戎裝脫離了實戰功用,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不僅鎧甲塗色,連內襯的戰袍也要繡上凶禽猛獸。
在中國古代,通常是通過增加鎧甲的甲片數量來提高其防護力的。所以,鐵甲有越造越重的趨勢。宋代的戎裝,一種用於實戰,一種用於儀仗。《宋史》中載:全副盔甲共有1825 片甲葉,各部件由皮線穿連,一般一副鐵鎧甲重量為25 公斤左右。當時也有紙甲,較輕,具體做法是用極柔的紙加工錘軟,迭成約10 厘米見方,周圍有四個釘,銃箭不能穿透。至於儀仗隊的將士服裝,多以黃帛為面,布做裡,面上以青綠畫成甲葉式的紋樣,並以紅錦緣邊,以青布為下裙,紅皮為絡帶,長至膝,前胸繪有人面,背後至前胸纏有錦帶,著色。在宋朝時還出現了一種特殊的鎧甲--紙甲。由於材料缺失,今天的人們對這種特殊的鎧甲製作技術已不得而知。據推測是用一種特殊的蠶繭紙製成的,優點是輕便,而且防護力也較高。在當時的史書記載中有用數領精製鐵甲換取一領紙甲的記載,想必性能不會太差。
到了明朝,軍隊開始大量裝備一種棉甲,這是與當時火器大量運用於戰場的情況相適應的。這種戎裝的製作技術是將一定量的棉花反覆捶打後,以圓形鐵釘連綴。雖然防穿刺型冷兵器的性能不一定好,但是輕便適於野戰,又能較好地防護火器攻擊。
清代是中國古代戎裝發展中變化最大的一個時期。一是滿族作為統治者,對漢族軍戎服裝加以改造,二是火槍、火炮的運用導致了戎裝的變革。清代的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各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副,穿時用帶繫於腰間。在兩副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皮革製品造,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盔頂正中豎有一根插纓槍、雕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盔後下沿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有護頸及護耳作用,上繡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釘。到了清朝末年,水兵、陸軍、巡警等服裝,已明顯帶有西歐軍服的特徵。
来源:新三才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