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似乎未能很好利用倫敦20國峰會這個展示自己的機會。
20國集團領導人倫敦峰會週四正式舉行,但從媒體報導的角度來說,除了可能出現更激烈的抗議示威活動,這次峰會實際上已經結束了。
之所以這麼說,一是因為主要的領導人會面星期三已經進行,二是因為週四的峰會說是一天,但實際各國領袖開會的時間不過幾個小時,加之會議可能(也是必須)涉及的話題比如重振全球經濟、加強金融監管、增加發展中國家發言權等早已為外界所知,甚至最後聲明的草稿也已經被媒體搞到了手。
何況,誰都清楚,指望這麼一個象徵性遠大於實際意義的峰會力挽狂瀾比愚人節的玩笑還不靠譜兒。
不過,人們對這次峰會仍有著強烈的期待,其中一個大家心目的"亮點"就是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同美國總統歐巴馬的首次會晤。甚至有輿論認為,這次倫敦峰會與其說是20國的G20峰會,不如說是中美兩國的G2峰會。
"亮點"不亮 "高調"不高
但胡奧會這個"亮點"卻似乎遠沒有人們期待的那麼"亮"。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兩人並未談及諸如未來美元地位等熱點話題,也包括中方在會晤後遲鈍、僵化的新聞發布,更包括橫空殺出個薩爾科齊,搶了胡錦濤,也搶了歐巴馬的風頭,中國的公關控制顯然失敗。
總的印象是,中國似乎未能滿足外界會前熱切的預期,也未能充分利用倫敦峰會這個舞臺展示自己。回想北京奧運的輝煌盛況,中國的威風好像只在自己家中管用。
造成外界這次對中國強烈期待的,不僅僅是中國巨額的外匯儲備和在全球經濟衰退而中國仍在談論保持8%增長的事實(當然,相比過去兩位數的增長,8%對中國來說已經是衰退),引起西方關注的還有會前中國高官高調的媒體亮相:先有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人民銀行網站撰文,呼籲創造新的國際儲備貨幣,言外之意直指美元統治地位,後有中國副總理王岐山在《泰晤士報》上發表的文章,表示中國願意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更多資金。
然而根據美國官員的說法,胡錦濤和歐巴馬的會晤既沒有涉及中國手中美國政府債券的安全問題,也沒有涉及以新的國際貨幣取代美元。讓媒體覺得多少還值得報導的,除了早在歐巴馬上任之初兩人電話交談就已經提及的互訪,只有一個語焉不詳的新"戰略經濟對話"。
胡錦濤和歐巴馬的會談並未涉及熱點問題。
同布希政府時期的對話機制相比,新對話僅有的區別是由原來的每年兩次變成了一次,各自的主持者也不再只由商貿官員主導,中方除了主管經濟的副總理王岐山,加上了負責戰略對話的國務委員戴秉國,對應美方的財政部長蓋特納和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
沒有新聞的發布會
對這個新對話,人們自然想知道更多。作為中文媒體,BBC中文網在週三下午美國方面的新聞發布會之後也自然期待著中方能隨後提供更多信息。然而等了五個多小時之後發現,中方的新聞發布會除了中國在臺灣、西藏問題上的老生常談沒有任何新東西,而且新官上任的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沒有給記者哪怕一個提問的機會,令在場中外記者大搖其頭。有英國記者發布會一結束立即給老闆打電話:沒有東西可寫,我要回家了。
也許是我們最近兩年已經習慣了中國駐英國大使傅瑩的開明形象和坦率風格,習慣了倫敦中國大使館發言人在涉及中國問題上的主動出擊,對馬朝旭這位身為中國外交部新聞司司長的發言人在G20峰會這樣一個場合以如此風格出現自然不能不感到失望。
但回頭一想,也許我們的期望太高了,在中國外交部看來,週三的新聞發布可以比美國晚五個小時,也可以當作僅僅是地點從北京變成了倫敦的一次例行發布會(不過直到中國時間週四下班的時候,發布會內容還沒有出現在中國外交部網站上)。
六年前在北京報導"兩會"的時候,外交部的新聞發布是唯一不提當時時髦的"與時俱進"的,我當時的理解是中國外交已經韜光養晦慣了。六年之後,想不到中國外交似乎躲得更深了,也許韜光養晦久了,忘了鄧大人當年在韜光養晦後面還有"有所作為"四個字。
一場新聞發布會,讓中國在這次G20峰會上的形象大打折扣,人們期待的G2恐怕變成了G1.5。
中國最近經常談軟實力。這次倫敦G20,我們當然看到了中國作為經濟大國的實力,但也看到了中國之"軟":在談論與世界接軌之前,是不是先該學會怎麼用這個世界通行的方式和這個世界交流。
但願,這方面我們不用再等三十年。
来源:BBC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