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表面上看,西方主要經濟體已經出現了大量的失業現象;主要的國際經濟組織對西方經濟明年的增長與企業基本上都是負值,也就是說,這些國家將無一例外的進入經濟衰退之中。與西方國家相比,截至目前,中國經濟仍然保持著近百分之之久的年增長率,雖然出口在十月份出現了下跌,但是全年的出口仍然保持著高於百分之二十的增長率。為什麼中國股市仍然對中國經濟的前景投下了不信任票呢?我想,這也反映了中國民眾對中國經濟問題的嚴重性的深切體會。
中國問題的嚴重性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中國經濟結構長期的嚴重的扭曲加大了中國應對經濟危機的難度。中國經濟結構的扭曲集中表現在四個不平衡上:一是投資和消費之間的嚴重不平衡;二是出口和內需的嚴重不平衡;三是政府財力和民間財力之間的嚴重不平衡;四是財富分配在富者和貧者之間的嚴重不平衡。這些不平衡相互交織,互為因果。他們有可能使得中國經濟的危機陷得更深,持續的時間更長,而且政府應對經濟危機所採取的措施的迴旋餘地更小。
例如,面對經濟的下滑,通常效果最快的辦法是通過政府擴張的財政政策來刺激投資。但是中國經濟的增長已經過於嚴重地依賴著投資的增長。如果繼續以投資來刺激經濟必將導致沒有效益的增長,進一步扭曲中國的經濟結構,從而惡化已經非常嚴重的資源和環境。這樣做如同飲鴆止渴。再如,中國的出口不僅對經濟增長、而且對勞動就業的作用十分巨大。因此在危機當頭的時候,中國斷然不敢放棄出口增長這個救身符。可是,繼續用包括財政補貼、壓低勞動成本的辦法維持出口增長,不僅老百姓難以接受,而且也會加重中國和其主要貿易夥伴的貿易和經濟衝突。
體現中國經濟問題嚴重性的第二個特點是中國的巨大就業壓力。中國仍然是一個經濟轉型國家。人均國民收入依然很低。更重要的是,中國勞動力人口中的百分之六十以上集中在貧困的農村地區,從事農業的勞動力高達百分之四十多。以當前的中國的農業生產率而言,中國農業根本就不需要如此眾多的勞動人口。因此,中國需要高速的工業和服務業的增長來吸收剩餘的農村勞動力。大量剩餘農業勞動力的存在和他們的貧困本身就是中國貧富不均和消費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個問題在一般的發達國家早已經得到瞭解決。而中國則仍然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來解決這一問題。而經濟危機則將使得這個問題不僅得不到緩解反而更加嚴重。
解決中國經濟危機的第三個難點在於中國的現有的社會矛盾和解決矛盾的機制。三十年來,普通中國民眾從發展中得到的實際利益大大落後於經濟的增長速度。與此同時,官場的腐敗又已經是積重難返。
現任的領導人已經認識到這一矛盾對中國社會的顛覆性後果。所以自二零零三年執政以來一直強調"親民政策"以及"建設和諧社會"。他們在解決分配不公的問題上做出了不少承諾;並且試圖在現有體制內遏制腐敗的蔓延。
但是現有體制對腐敗的制約的侷限性十分明顯;同時經濟危機的到來又將大大削弱他們兌現承諾的能力。從而導致民眾的不滿。在西方,民眾的不滿能夠直接導致有秩序的政權更迭,而新的政府則有民眾的支持,能夠贏得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實行新政。但是中國卻沒有這樣一個有效的機制,這就使得中國社會在經濟危機面前十分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