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荊楚網,一個名叫「童學館」的現代私塾在武漢開館。45名幼兒著古代冠帽和漢服,向孔子像行禮後,端坐在蒲團上學習國學。浸泡在中國傳統文化氛圍中,鑑賞國粹丶誦讀國韻和學習禮儀等,「童學館」教學持續4個月時間每週上一次課,讓幼兒接受國學教育。私塾盛行傳統文化回歸
剛剛穿上「學袍」的孩子們顯得很高興。來自街道口幼兒園的亮亮說,感覺像演電視,很好玩;5歲的柯灃淋背誦時被老師誇獎,下課後,她向老師行禮以示感謝。
私塾禁令被撤除
在一些地區的私塾曾因為當局禁令而被中止。教育部正式公布,私塾只要按程式申請獲批就可開辦。這是自50年代初以來,中國首次允許個人開辦私塾。在此前被禁止的私塾將重新推出。
東方早報報導,早些時候上海的一些想法一致的家長悄然通過一所名為「孟母堂」的全日制私塾,在12名孩子身上實驗一種具有「顛覆性」的教育形式。在這裡,學生要做的,除了背誦經典還是背誦經典。 如《易經》丶《弟子規》丶《論語》等古代傳統經典,下課後則收看《三國演義》丶《大長今》等被認為「對孩子成長有益」的電視劇。 「孟母堂」因屬「違法辦學」被叫停,受到各方關注。
西部商報報導,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副教授梁一仁,2006年初首次在甘肅創辦了的第一家國學私塾「大方經典私塾」。私塾實行進教室後先向孔子畫像鞠躬,教育主題是以德育至上為主,國學經典朗誦課加上古文教學,課餘時練琴丶繪畫、站樁等。
該私塾由於遲遲得不到教育行政部門的認可,只得將全日制私塾轉為假期丶週末為學生補課的課外學習班。私塾解禁的消息傳來後,梁一仁打算繼續申請辦私塾。
各界討論熱烈
私塾的出現引起各界的熱烈討論,評論人士、專家學者紛紛發表看法,其中不乏質疑之詞,但更多的是肯定。一些人質疑,學國學可使孩子更懂規矩,更會做人,但這個時代更需要的是有創新精神的人,國學教育到底是否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也有人稱,中國傳統的文化遺產毫無疑問應該繼承,但是怎樣才識真正意義底色繼承?穿古衣、背古書只是形式,還需要看內容。
上海「孟母堂」的一位瀋性男士表示,他的孩子在私塾長進很大。武漢東西湖區城管局的陳女士說,利用朗誦的形式,教孩子禮儀和做人的道理,對兒童發展很重要。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院長郭齊勇教授則說,國學教育應從娃娃抓起。學齡前兒童記憶力好,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藉助韻文,讓孩子在不知不覺的熏陶中成長,是一種新的嘗試。
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彭金山教授表示,私塾學校對小孩進行道德方面的教育,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也是對國學的有益保護。因此,這種教育方式與現行的教育沒有太大的衝突,是對現行教育體制的有益補充。
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教授樓宇烈認為,當下的一些國學班介紹的只是中國傳統文化一些最基礎的知識,它應該是滲透進每個人生活的細節中,貫穿在做人的道理中。
大河網記者評論說,國學對於中國人來說,承接著文脈,是中國人的精神血液。比如「忠孝節義」等很多傳統文化中的精神丶氣節都是值得大家思考和學習的。想想看,大冷天的,孩子們在學堂內穿著長袍學國學,家長們身著厚厚的羽絨服寒風中苦苦守候,這也是國學的精神。
中華文化復興
近年來,私塾出現之前,中國大陸還出現了「漢服運動」。在一些城市,越來越的民眾開始身穿漢服,一些情侶在結婚時把漢服作為禮服穿戴。
亞洲時報報導,漢服運動在今年漢人的傳統節日-七夕(農曆7月初7)達到高潮。在很多大城市,包括上海丶廣州丶青島丶寧波和南京,漢服愛好者出現在大街上丶公園裡或酒吧裡,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2003年,5名漢文化愛好者建立了一個網站(huaxia-han.com),如今該網站已有3萬名會員。另一個同類網站(tianhan.net)於兩年前成立,如今已發展至1萬多名會員。這兩個網站都公開倡導穿漢服。
時報報導稱,漢服復興反映了一種新的潮流。有學者將其稱之為「文化復興」。
有學者認為,漢服和私塾教育的盛行,是神州大地民眾對恢復中國傳統的嚮往,同時也是中華傳統文化全面回歸的表現
專欄作家張傑連表示,中國文化在過去幾十年出現斷層,然而神傳文化的血脈在中國民間一直未斷絕。儘管被稱為「迷信」遭到干涉,每逢過節,祭祀、拜神的活動在民間從未間斷,而且在近年來越來越大行其道。
他表示,中國的古老文化是神真正傳給人類的文化,蘊藏著深厚的根底和內涵,但是在過去幾十年受到破壞、扭曲,被宣揚暴力的黨文化擠壓,但在近兩年因為九評的廣傳,共產黨在解體的過程中對文化的控制力越來越弱,黨文化也在被迅速清除,中華民族面臨一個傳統文化的全面回歸。私塾、漢服以及民間拜神的活動就是這個趨勢的體現。
張傑連還認為,中華傳統文化回歸的趨勢是全球性的,在國際上也有受到關注,弘揚傳統文化的新唐人華人新年晚會,近兩年在全球數十個城市演出,而且越來越受到國際主流的認同,而這種認同反過來也會加速中華文化回歸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