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燃放爆竹之俗的由來
中國燃放爆竹之俗始於漢代,歷史相當悠久。但漢代時,爆竹僅用於驅鬼,尚未引進年節。漢朝東方朔《神異經》記載:"西方深山中,有人長尺餘,犯人則病寒熱,名曰山臊。人以竹箸火中,熚烞有聲,而山臊驚憚。"早期人類對自然現象認識不足,把給人帶來寒熱病的病魔稱為"山臊",認為燃放爆竹可將其驅之,也就是說,在當時爆竹實為一種驅鬼巫術。
在南朝時,漢代的這種驅鬼巫術匯入過年習俗,成為除夕、春節驅鬼求吉的一種民俗事像。梁朝宗懍《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過年燃放爆竹的習俗由此而來。
爆竹的大發展時期
魏晉,由於煉丹術的發展,人們發現硝石、硫黃和術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就製作出了火藥。為了增強爆竹的響聲,人們把火藥填進竹筒燃放,就產生了火藥爆竹。"霹靂聲中舊歲除,為驚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藥發明後,難止新年放鞭俗。"
除夕、春節放爆竹之俗最為盛行的時候是在造紙術發明後,宋朝普遍用紙包火藥做成爆竹。由於爆竹的發展,宋朝除夕春節放爆竹之風較前代更盛,爆竹的普及也更為廣泛了,宮內宮外、大街小巷都有人競相燃放爆竹。《東京夢華錄》載:"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於外。"《夢粱錄》:"是夜,爆竹嵩呼,聞於街巷。"
風俗的變化,總是新舊交叉式地進行的,並非一時半刻可以改變,驅鬼求平安的信仰仍存在於宋朝燃放爆竹之俗裡。範成大《爆竹引》說:"歲朝爆竹傳自昔,吳儂政用前五日。食殘豆粥掃罷塵,截筒五尺娘以薪。節間汗流火力透,健僕取持仍疾走。兒童卻應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吼。一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傾。十聲八聲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卻拾焦頭疊床底,猶有餘威可驅厲。摒除藥裹添酒杯,晝日嬉游夜濃睡。"
此法繼承了前代的做法,比如也是截五尺長竹筒,火烤,直至竹皮流汗,取出,持一端,屋前台階上一擊,雷霆般的爆裂聲響砌雲霄,以驚退鬼魅,保家宅新歲平安。但將爆裂燃焦的碎竹片拾起來,疊放在床底,則是後來的習俗,但其意義改變不大,依然還是意為驅除疾疫,保佑主人健康。
宋朝的爆竹很是豐富多彩。不僅保留了竹筒爆竹,發明瞭紙爆竹,後來還增加了連響的爆竹等。南宋周密《武林舊事》中記載:"兩湖少年競放爆仗,......內藏藥線,一燃連百餘不絕。"據載,宋代爆竹品種不下百餘種,有單響、雙響、連響等,民間還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在宋代的都城開封,大街小巷都出售爆仗。宋代成了爆竹的大發展、大提高、大普及時代。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對自然逐漸有了更多更深的瞭解後,爆竹作用及形式也有了變化。由最初的驅惡鬼,慢慢演變到了迎喜神。清朝開始將爆竹用於迎神,除夕、春節用於驅鬼的爆竹漸漸也成了通神的靈物,《燕京歲時記》載:"每屆初一,於子(時)初焚香接神,燃爆竹以致敬,連宵達巷,絡繹不絕。"
爆竹成為迎神之物後,又逐漸演化出慶祝的功能,成為喜慶之日的必備之物,爆竹運用的範圍不斷擴大,傳統節日、喜慶活動等等都會使用。爆竹也成了過年最具特色的民俗事像之一,經過千百年的演變,仍然是狂歡的聲音、是團聚的笑靨和民族文化的交接與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