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親歷的幾件小事說起
在機場,走出登機口,正不知到哪兒取行李,過來一位男士,看了機票後比比劃劃,領著我們上了旁邊的電動車,把我們送到了取行李處;
在地鐵車站,幾個人站在那兒觀測地圖,一位西裝革履的中年人走過來,親切地問:需要幫助嗎?
在人行道上散步,好心的司機誤認為我們要走遠路,停下車子問我們是否要搭他的車子;
深夜,抱著孫兒把醫院看病,一進醫院大門,就迎上來一位老年婦女,孩子告訴我,這是專為患者提供幫助的義工;
還有幾次,參加孫兒學校組織的野餐聚會,參觀幾個單位聯辦的野花會......那些組織、宣傳、導遊、甚至主持會議的人都是主辦單位招聘的義工。
一件件,一樁樁,給我一個印象,好像在這裡,你要遇點什麼困難,只要當眾一呼,就會有人出來幫忙,就連汽車輪胎癟了,一個電話打出去,不一會兒就會有警察帶著氣筒開車過來......
退而不休的耆老們
美國法定退休年齡為65歲,但實際退休的參差不齊,有的三十多歲四十歲就不幹了,有的八九十歲還在堅持工作,真是羅卜白菜各有所愛。退休人員中,大多是在家頤養天年,但也不乏樂於奉獻愛心者,希望在有生之年繼續發揮余熱,剛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很快就又成了龐大義工隊伍裡的新兵。
縱觀退休老人所從事的義工活動,大多數與退休前所從事的工作有關,比如退休教師繼續從事義教工作,醫師退休後在醫院裡義務幫忙,這樣做起來駕輕就熟,得心應手,本人既不感到吃力費勁,又最能體現其義工活動的實際價值。美國前總統卡特,更是利用自己雄厚的政治資本,在亞特蘭大市成立了一個名叫卡特基金會的慈善組織,卡特同他的助手們,或受聯合國的派遣,或應受援國的邀請,不辭辛苦,遠渡重洋,冒著巨大的政治壓力甚至遭受武裝襲擊的危險,為受援國的民主選舉提供諮詢和公平公正的監督。這位深受美國人民愛戴的七十多歲的老人,也時而出現在幫助自己的窮苦同胞們建造廉租房或政府屋的工地上,幹些搬磚和泥的苦力活兒。
活躍在義工隊伍裡的孩子媽媽們
美國約有三分之一的婦女賦閑在家,相夫教子,管理家務,很多人閑暇無事時就會走出家門,找一份不要報酬的義工噹噹。在龐大的義工隊伍裡,婦女們真的頂起起了半邊天。
教室媽媽。美國的許多小學裡,都有叫作"教室媽媽"的義工,她們大多是本校學生的家長,也大多具有較高的學歷,在教室裡協助老師輔導學生做些試驗,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老師不在時還代管一些班務。據一位教室媽媽講,她當了教室媽媽後,不僅幫了老師很多忙,而且與自己的孩子同來同往,孩子在學校的一舉一動瞭如指掌,對教育孩子也非常有利。
義務教員。你不會英語或英語水平欠火嗎,在一些教堂等公共場所,往往會設有英語輔導班,不分國藉,不問年齡,也不管你英語程度如何,只要你想學,來者不拒,一個人也為你開課。教師大多是女的,也都是義務的,教的很耐心,很活潑,跟著學一段時間,你會覺得大有收益。在達拉斯一家中文學校裡,還有一個專為送孩子上中文學校的家長開的英語補習班,老師原是一位收入頗豐的婦產科大夫,大概是覺得掙的錢夠花了吧,辭職不幹了,來這裡當了一名義務英語教員。也大概是教中國人教出感情來了,又辭了這裡的教職飛到北京去了,先在一家中學裡任英語教員,後被一家著名的醫科大學挖走,人們戲說她:義工都義到國外去了。
退休和沒退休的女士們到醫院當幫忙的也不少,前面我們深夜帶孩子在醫院大廳碰到的那位就是,那麼晚了不回家,還在那裡迎候病患,真夠辛苦的了。
上班、義工兩頭忙的上班族
如果以為提供義工服務的只是家庭婦女、退休老人這些有閑之人的事兒就大錯特錯了,實際上,任何一個義工崗位上都可能出現上班族的身影,有些義務工作是他們下班之後擠時間干的,有些是停下手中的活兒應急幫忙,有些則是不需各另再費勁兒地順手牽羊把好事辦了。紐約有位在搬運公司上班的工人,緊張繁重地上了一天班之後,家也不回,先趕到一個社區幫助殘障人做些體力活兒,旋即又跑到一兩個收容所去做被收容者的思想工作,回到自己安在河邊一條破船上的"家" 時,已是深夜了。如果他把在幾處打工費的勁兒用來為自己撈外快,將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呢,可是他不為一己私利而動心,倒是覺得為那些殘疾人、流浪者做些事情更讓自己心安理得。
每當發生重大自然災害時,扛起義工救災大梁的更非那些年輕力壯又技能多多的上班族莫屬了。就說颶風卡琳娜吧,風幅寬達300公里,時速200 多公里,排山倒海般地橫掃美南廣大地區,造成近千人死亡,數萬個家庭無家可歸。災區以外的美國民眾在捐出大批金錢、衣物、日用品等的同時,不僅附近的幾個州而且遠在數千里之外的許多上班族也都聞風而動,紛紛放下手裡的的工作,組成一支又一支的救援隊,自備帳蓬、睡袋、食物和救援器具,星夜兼程趕往災區,投入清理現場、修復房屋等重體力勞動,白衣天使們則為災民提供醫療、防疫等服務。
公務員也有不拿工資的
公務員,通常說的當官的,"千里做官,為了吃穿",他不拿工資,圖啥?"我覺得我有能力、也應該為市民辦些事情。"洛杉磯市前市長雷登如是說。他也不是一點工資不拿,一年一美元,人們親切地叫他"一元市長"。還有一個"一元市長"叫布隆伯格,紐約市的,也是年薪一美元,他們拿這一美元錢,象徵性的,表明他們是"吃 "國家財政的公務員身份而已。二人的事跡已有專文介紹,不再贅述。
較為普遍的類似拿點薪水但卻擔負繁重政務的公務員,當屬規模較小但數量很大的小城市的市長和市議會的議員們了,他們擔負著全市的立法和執法任務,大多是兼職工作,每月只拿二、三百美元的津貼,比週末到餐館裡打工掙的少得多了。
服務於全美約20萬個"居民委員會"(業主協會)的數百萬名工作人員,更是一支龐大而較為固定的由上班族們組成的義工隊伍,有些社區大到上千戶幾千戶,一個小市鎮的規模了,這些基層義務公務員,在擔負社區財務、園林綠化、健身房、體育場、俱樂部、圖書館以及其他固定資產的管理之外,還要組織社區的體育、文化及各項社交活動,協助警察搞好社區治安,有的還辦了社區報紙,新增或搬走居民時的迎來送往工作也做得很出色。
一些警力不足、治安任務繁重或欠佳的地區,聘用義務警察的也時有所聞,每年春季,更有國稅局和專業財務人員,為低收入和部分中產階級的家庭義務提供稅務服務。
義工,從小當起
那些在中國叫作小太陽、小皇帝、小公主、祖國花朵的孩子們也有當義工的嗎?不僅有,而且是大範圍、有計畫、有組織地進行的。不過幹的事兒不是中國孩子們嘴裡唱的"扯大鋸,拉大鋸"之類的粗重活兒,重在參與,力所能及,主要是培養孩子的公德意識,也為今後的獨立生活做些啟蒙訓練。我見到較多的孩子們的義工服務是義賣。每所小學校都有叫童子軍的組織,每年都會組織一兩次義賣活動,女童軍體力較弱而善於交往,分給一些義賣任務--讓她們拿著訂單向鄰居推銷餅乾之類的家常食用品,男童軍在老師指導下燒烤一些小食品去義賣,所得收入都用於學校組織的旅遊、演出等活動。平時,也可以見到一些孩子們在商店門口擊樂勸捐,幫助慈善機構發放入戶募捐傳單,參加社區的義務活動等等。到了中學階段,孩子們的義工活動就形成風潮,前些年的一次調查表明,高中生當義工的比例比 15年前增加了36倍,75%的大學新生都有義工服務的經驗。許多大學設有"服務學習"課,有的還把義工精神同正規課程結合起來,如學醫的到醫院協助醫生醫療,學政治的替當地非營利機構或政府機關義務服務,語言系的幫助小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建築系的幫助幼稚園設計圖紙......學生們一面當義工,一面可以拿學分。更有的學校把社區服務列為招生和畢業的條件之一,有的教授還允許學生以社區服務代替傳統的研究工作。所有這些,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奉獻精神,還加深了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工作能力。
追根溯源,華盛頓就是一個義工
從小抓起,養成習饋,應該說是形成美國義工潮的一個很現實的動源,但是如果再往前找,追尋源頭,不難發現,早在300多年前,第一批英國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船遠渡重洋來到這塊古荒的北美大地時,四野茫茫,舉目無親(豈止無親,而是無人),廖廖的幾十個拓荒者在同嚴寒、飢餓、疾病、野害的生死搏鬥中,飽嘗了孤單無助的痛苦,也深領了友愛相幫的甜頭,因此有了對上帝、對曾經幫助過自己的印第安人的感恩,誕生了美國人獨有的一個重大的節日--感恩節,也使得相互幫助、無私奉獻的思想深深植根於美國民眾之中。在這之後不久,偉大的獨立戰爭爆發了,受盡英國殖民者奴役壓榨、渴望獨立的美國人揭竿而起,經過多年浴血奮戰,終於打敗了人數眾多、裝備精良的英國殖民軍,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在舉國歡慶的日子裡,作為大陸軍總司令的華盛頓做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大動作,他對他的士兵說,戰爭結束了,沒仗可打了,咱們回家吧。他帶頭解甲歸田,回到自己的農莊。也就是說,200多年前的那一場締造美國的獨立戰爭,就是由千百萬勇於獻身的志願者打的一場純盡義務的戰爭,戰爭的參與者們除了自由與民主之外,他們沒有私慾,別無所求。華盛頓領導的這場正義之戰及其戰後的創舉,為他的後人們樹立了永不磨滅的無私奉獻的光輝榜樣。
来源:萬維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