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12-15 06:16:27作者:易大旗
九十年代初,嶺南曾崛起一位散文才女,叫"黃愛東西",走紅了好一陣子,據知當時她的"小女人散文"在上海要排隊才買得到。不過,黃愛東西的名字似乎犯了 忌,於是招來文化衛道士的攻擊,認為起筆名藝名也不能太過自由化,有違"喜聞樂見"的民族習慣與趣味。其實人家黃愛東西的本名是極其民族化、大眾化乃至革 命化的,她叫"黃愛東",在她出生那個年代,取此名的少說也有一千萬!惜乎文革之後,"東"已不怎麼可愛,既然如此,連"西"一起愛,又有何不可?然而四 字姓名畢竟有股東洋壽司的魚腥味,黃愛東西居然很快隕落了,如今文壇再亦見不到她的芳蹤,殊為可嘆。
時光流轉到了今日,你到網上瀏覽,那些筆名真是萬紫千紅,美不勝收。何止於四字姓名,連七字八字也無足為奇。據中新社報導稱:中國高考錄取的新生註冊名 單,頗能反映出文化觀念的時代性變化。該報導說北京高等院校放榜名單顯示,起單名的人佔了六成。至於用雙字名的那四成人裡頭,亦多系用重疊字的,比如珊 珊、婷婷、丹丹、瀟瀟、遙遙之類。中新社還說:文革時代的流行名字向紅、衛東、學軍之類已經消失了。連女性常用的蘭、桂、英、珍、娟、秀、玲之類,也越來 越少見了。時興帶洋味的字眼,比如琳、娜、莉、茜、丹、菲之類。還有就是用中性甚至是男性的字眼。
於是想到打乒乓球的女國手劉偉、王楠,又追及中國女排一柱擎天的主攻手郎平,不正屬此類?便有趣聞一則,鄙人所在的美國公司欲聘新人,人事高層自是看 過履歷的,但部門一級卻懵懵然,皆因避嫌性別歧視,部門主管不曉得來者是男是女,只看得出是中國人的姓名拼音,出於好奇,便請中國同事來拼讀,可否從中辨 出男女?殊不知,要在漢語拼音裡讀出性別原已甚難,更兼取名中性化已興了好些年頭了,你怎知"Lang Ping"也者,是何方高士?果真是雌雄莫辨!
說起中國人的姓名,確是幾經蛻變。五千年歷史,大浪淘沙。中國歷代都有關於姓名學的經典文獻,記載了中華民族姓名的變遷。但現時喜歡起洋名、用洋字的一代新人,大都已經不知道自己祖先姓名的來歷了。
"姓氏"二字,在古代中國,並不似今日那麼簡明。上古時代,姓是身屬哪個氏族部落,比如神農氏、伏羲氏等等;到了夏代,始有國家觀念,就產生了貴族, 此時中國人的姓名結構是姓加氏再加名字,姓是代表婚姻狀況的,氏是代表家族的,名字才是個人的符號。不過到了漢代,中國的奴隸制崩潰了,原先的貴族也沒落 了,氏的含義不再有尊卑貴賤的區別,於是中國人就開始以氏為姓,姓氏兩個字才合二為一。姓加上名字的這種結構排列,從漢代到現在,已經延續了兩千多年了。 誠然其間還是有很多變化的。雖然奴隸都變成了自耕農,但是以前的貴族和新興的官宦、士大夫階層,還是認為姓氏有高低之分的,這就是所謂的門閥制度。比如以 前中國北方,姓崔是第一名門望族,一直到唐太宗李世民發出聖旨,說崔姓已經家道中落,他下令重新修訂《氏族志》,將姓李排在首位,而且將姓李的老祖宗定為 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老子李耳。
眾所周知,李世民的家族原係鮮卑胡人之血統。觀其"尊李"認祖歸宗之舉,便可推知原來阿Q很想姓趙,此種心理古而有之。不過,那類門閥觀念到宋代也不 復存在了,因為中國剛剛經歷過五代十國的分裂時期,宋朝加強了中央集權,不再以立法和官方修訂姓氏譜系的形式,去確認名門望族的地位,而且宋朝的科舉制度 是最完備的,一個人能否出仕做官,只看科舉考試的成績,完全不論你的出身門第。這大概是宋太祖趙匡胤覺得自己出身門第無足誇耀吧。其實趙家的龍脈還是有些 底氣的,遠有趙子龍,近有趙紫陽,難怪阿Q這麼喜歡姓趙了。趙紫陽是河南人,鄉梓離汴梁開封府不算太遠,或真屬趙家皇族的後裔,亦未可知。倘是如此,他們 趙家的風水似乎有些問題,趙氏盛產被囚禁的天子,像宋徽宗和他的兒子宋欽宗,被金國人俘虜,拘禁在枯井裡,今日趙紫陽又被軟禁,亦與坐井觀天無異。"靖康 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這唯有望天打卦了。
話又說回中國的姓名學吧,到了元朝,世風又為之一變蒙古人執政,不准漢族人考科舉,最沒道理的是不准漢族百姓起名字。所謂"讀書無用論",那時是真 的,比如關漢卿,他是仕途斷絕才去寫戲劇的,而且漢卿這兩個字並不是戶口登記的正式名字。他真正的名字已經無考了。我們根據史料,只可以查出,連朱元璋的 名字也是後起的,因為在元朝根本不准漢人起大名的,人的稱呼只准用他的出生日月。譬如朱元璋的本名叫做重八,即八月八日出生的。他的爸爸叫做五四,他的大 哥叫做重四、二哥叫做重六;曾和朱元璋爭天下的張士誠,他的本名叫做張九四。
說起中國人的姓,典故就更多了。中國人姓和氏合二為一之舉,有的姓是秉承原來的氏族名稱,有的是用國名,比如姓齊、魯、陳;有的用地名,比如東郭先 生、南郭先生和西門慶__這些姓氏現在在中國已經很少了,反而在日本極為流行,比如田中角榮、竹下登、小淵惠三之姓,都是出生的地名。
我們中國人的祖先還有用職業、官爵、封號來做姓氏的。除了司馬和司徒,如周文王的後裔就改姓文,文天祥就是其中一支了,還有宋武公的後裔就姓武。武則 天可是宋國人的後代?不然,中國的歷史很龐雜,並不是你姓什麼就一定是那一族人。比如姓劉,是中國的大姓,但除了劉邦和漢朝皇族之外,匈奴人丁最旺的一房 人,因為娶過幾個漢朝公主,加之他們的部落本是母系社會,所以後來也全部改姓劉了。
還有其他很多姓氏都是和異族融合的。南北朝時北魏帝國的孝文帝規定鮮卑胡人的三字姓四字姓全部要漢化,改為單字姓,比如賀蘭氏要改姓賀,拓跋氏要改姓 元,屈突氏要改姓屈。換言之,唐朝的賀知章、元問好、還有清朝的廣東番禺人屈大鈞,便可能均系胡人後裔。在南北朝還有一支突厥族人阿史那氏,也全部改為姓 史。實難怪明末的抗清志士史可法這樣視死如歸了,憑著先人的血胤,他天生就是一員戰士。
還有一個名人,出身頗為撲朔迷離。姓白本為中國古老的姓氏,白居易便說,其祖為楚國的太子建之兒子白公勝,楚王殺了白公勝,他的後代逃往秦國,幾代都 出名將,如白起就是其中之一。輪到白居易這一代,居然棄武就文了?其實白居易的說辭是經不起推敲的,他自稱的族譜,當時就被人查出是漏洞百出。於是有人指 他可能和李白一樣,出身於西域。因為漢朝班超出使西域,做過龜滋王國的總督,龜滋兩個字在西域的讀音就像"白"字。後來龜滋王國滅亡,它的遺民就全部都改 姓白了。
時光流轉到了今日,你到網上瀏覽,那些筆名真是萬紫千紅,美不勝收。何止於四字姓名,連七字八字也無足為奇。據中新社報導稱:中國高考錄取的新生註冊名 單,頗能反映出文化觀念的時代性變化。該報導說北京高等院校放榜名單顯示,起單名的人佔了六成。至於用雙字名的那四成人裡頭,亦多系用重疊字的,比如珊 珊、婷婷、丹丹、瀟瀟、遙遙之類。中新社還說:文革時代的流行名字向紅、衛東、學軍之類已經消失了。連女性常用的蘭、桂、英、珍、娟、秀、玲之類,也越來 越少見了。時興帶洋味的字眼,比如琳、娜、莉、茜、丹、菲之類。還有就是用中性甚至是男性的字眼。
於是想到打乒乓球的女國手劉偉、王楠,又追及中國女排一柱擎天的主攻手郎平,不正屬此類?便有趣聞一則,鄙人所在的美國公司欲聘新人,人事高層自是看 過履歷的,但部門一級卻懵懵然,皆因避嫌性別歧視,部門主管不曉得來者是男是女,只看得出是中國人的姓名拼音,出於好奇,便請中國同事來拼讀,可否從中辨 出男女?殊不知,要在漢語拼音裡讀出性別原已甚難,更兼取名中性化已興了好些年頭了,你怎知"Lang Ping"也者,是何方高士?果真是雌雄莫辨!
說起中國人的姓名,確是幾經蛻變。五千年歷史,大浪淘沙。中國歷代都有關於姓名學的經典文獻,記載了中華民族姓名的變遷。但現時喜歡起洋名、用洋字的一代新人,大都已經不知道自己祖先姓名的來歷了。
"姓氏"二字,在古代中國,並不似今日那麼簡明。上古時代,姓是身屬哪個氏族部落,比如神農氏、伏羲氏等等;到了夏代,始有國家觀念,就產生了貴族, 此時中國人的姓名結構是姓加氏再加名字,姓是代表婚姻狀況的,氏是代表家族的,名字才是個人的符號。不過到了漢代,中國的奴隸制崩潰了,原先的貴族也沒落 了,氏的含義不再有尊卑貴賤的區別,於是中國人就開始以氏為姓,姓氏兩個字才合二為一。姓加上名字的這種結構排列,從漢代到現在,已經延續了兩千多年了。 誠然其間還是有很多變化的。雖然奴隸都變成了自耕農,但是以前的貴族和新興的官宦、士大夫階層,還是認為姓氏有高低之分的,這就是所謂的門閥制度。比如以 前中國北方,姓崔是第一名門望族,一直到唐太宗李世民發出聖旨,說崔姓已經家道中落,他下令重新修訂《氏族志》,將姓李排在首位,而且將姓李的老祖宗定為 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老子李耳。
眾所周知,李世民的家族原係鮮卑胡人之血統。觀其"尊李"認祖歸宗之舉,便可推知原來阿Q很想姓趙,此種心理古而有之。不過,那類門閥觀念到宋代也不 復存在了,因為中國剛剛經歷過五代十國的分裂時期,宋朝加強了中央集權,不再以立法和官方修訂姓氏譜系的形式,去確認名門望族的地位,而且宋朝的科舉制度 是最完備的,一個人能否出仕做官,只看科舉考試的成績,完全不論你的出身門第。這大概是宋太祖趙匡胤覺得自己出身門第無足誇耀吧。其實趙家的龍脈還是有些 底氣的,遠有趙子龍,近有趙紫陽,難怪阿Q這麼喜歡姓趙了。趙紫陽是河南人,鄉梓離汴梁開封府不算太遠,或真屬趙家皇族的後裔,亦未可知。倘是如此,他們 趙家的風水似乎有些問題,趙氏盛產被囚禁的天子,像宋徽宗和他的兒子宋欽宗,被金國人俘虜,拘禁在枯井裡,今日趙紫陽又被軟禁,亦與坐井觀天無異。"靖康 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這唯有望天打卦了。
話又說回中國的姓名學吧,到了元朝,世風又為之一變蒙古人執政,不准漢族人考科舉,最沒道理的是不准漢族百姓起名字。所謂"讀書無用論",那時是真 的,比如關漢卿,他是仕途斷絕才去寫戲劇的,而且漢卿這兩個字並不是戶口登記的正式名字。他真正的名字已經無考了。我們根據史料,只可以查出,連朱元璋的 名字也是後起的,因為在元朝根本不准漢人起大名的,人的稱呼只准用他的出生日月。譬如朱元璋的本名叫做重八,即八月八日出生的。他的爸爸叫做五四,他的大 哥叫做重四、二哥叫做重六;曾和朱元璋爭天下的張士誠,他的本名叫做張九四。
說起中國人的姓,典故就更多了。中國人姓和氏合二為一之舉,有的姓是秉承原來的氏族名稱,有的是用國名,比如姓齊、魯、陳;有的用地名,比如東郭先 生、南郭先生和西門慶__這些姓氏現在在中國已經很少了,反而在日本極為流行,比如田中角榮、竹下登、小淵惠三之姓,都是出生的地名。
我們中國人的祖先還有用職業、官爵、封號來做姓氏的。除了司馬和司徒,如周文王的後裔就改姓文,文天祥就是其中一支了,還有宋武公的後裔就姓武。武則 天可是宋國人的後代?不然,中國的歷史很龐雜,並不是你姓什麼就一定是那一族人。比如姓劉,是中國的大姓,但除了劉邦和漢朝皇族之外,匈奴人丁最旺的一房 人,因為娶過幾個漢朝公主,加之他們的部落本是母系社會,所以後來也全部改姓劉了。
還有其他很多姓氏都是和異族融合的。南北朝時北魏帝國的孝文帝規定鮮卑胡人的三字姓四字姓全部要漢化,改為單字姓,比如賀蘭氏要改姓賀,拓跋氏要改姓 元,屈突氏要改姓屈。換言之,唐朝的賀知章、元問好、還有清朝的廣東番禺人屈大鈞,便可能均系胡人後裔。在南北朝還有一支突厥族人阿史那氏,也全部改為姓 史。實難怪明末的抗清志士史可法這樣視死如歸了,憑著先人的血胤,他天生就是一員戰士。
還有一個名人,出身頗為撲朔迷離。姓白本為中國古老的姓氏,白居易便說,其祖為楚國的太子建之兒子白公勝,楚王殺了白公勝,他的後代逃往秦國,幾代都 出名將,如白起就是其中之一。輪到白居易這一代,居然棄武就文了?其實白居易的說辭是經不起推敲的,他自稱的族譜,當時就被人查出是漏洞百出。於是有人指 他可能和李白一樣,出身於西域。因為漢朝班超出使西域,做過龜滋王國的總督,龜滋兩個字在西域的讀音就像"白"字。後來龜滋王國滅亡,它的遺民就全部都改 姓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