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09-06 05:03:21作者:
嫦娥奔月,這是上古時期的一個傳奇神話,多少年來,經過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和艱苦奮鬥,中國正在進行的探月「嫦娥一期」工程,即將把這一美好夢想變為現實。本書從世界幾大強國爭相進軍太空這一大背景出發,生動描述了中國科技人員令人感慨不已的神聖使命感:他們的關注與努力,初始時或許還與自己的愛好有關,但他們一經出發,便與個人利益漸行漸遠,而與國家的脈動、民族的榮耀愈行愈近。
冷戰時期的太空爭霸戰
「導彈鼻祖」——馮·布勞恩
說起冷戰時期美蘇兩國的太空爭霸戰,必須知道兩個人。
一個叫馮·布勞恩。1912年3月23日,馮·布勞恩出生於德國的維爾西茨。其父親曾任政府農業大臣。他從小對天文和火箭極有興趣。13歲時,一天傍晚,他用6支特大焰火綁在自己的滑板車上,點燃導火索後,滑板車受衝力飛了出去,柏林使館區內的寧靜氣氛一下被爆炸的巨響打破,濃煙從街心衝天而起,為此他在警察局關了一夜。回家後,又被極為震怒的父親關進書房,他卻津津有味地讀起著名科學家奧伯特的《通向航天之路》。
1930年,18歲的馮·布勞恩進入柏林大學,大學期間,他獲得飛機駕駛執照,並受聘為德國陸軍工作。
1934年,馮·布勞恩獲得柏林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在一些專家的幫助下,他設計改進了液體火箭發動機,研製成功發射高度為4200米的A-2型火箭。三年後,他即任佩內明德大型火箭試驗基地技術部主任,領導了德國的「復仇使者」V-2火箭的研製工作。
1942年,火箭發射成功,重13噸,最大射程320千米,被命名為「V-2」導彈。「V-2」導彈是世界上最早的實用導彈,直至今天,人們也公認它是現代火箭、導彈的鼻祖。
同年底,V-2火箭開始投入生產。情報很快被盟軍間諜獵取,英國皇家空軍先後派出300架次的轟炸機,對該基地進行地毯式轟炸,欲徹底去之而後快。陸軍被迫將其轉移到哈茨山區的諾德豪森廢棄礦井中繼續生產。從1944年8月到1945年2月,共生產3000多枚「V-2」導彈。其中,1944年9月,有1300枚「V-2」導彈飛過海峽,對霧都倫敦突襲,炸死近萬人,炸毀建築物無數,一度英國朝野上下人人談之色變。
當盟軍士兵日益逼近柏林時,美國和蘇聯各自的先頭部隊都負有一個暗中使命,即不惜一切代價蒐羅納粹科學家,馮·布勞恩成了頭號追捕目標,然而雙方的搜捕計畫全都落空。
不過,美國人很快大喜過望,聽到希特勒在柏林總理府地下室自殺的消息後不久,布勞恩害怕遭到蓋世太保的殺人滅口,帶著他的火箭班子集體投奔美軍。美國人立即用飛機將布勞恩一行護送到美國境內的一個軍事基地,隨之,制定了一個叫「紙夾行動」的計畫,用以向公眾掩蓋布勞恩的過去。
二戰結束後,蘇聯也俘獲了一批德國火箭專家和V-2導彈的資料、部件。於是,希特勒慘淡經營多年、本以為能最後讓世界俯首稱臣的奇門暗器,連人帶物被美蘇兩國瓜分,為這兩國後來的導彈武器和空間技術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十年後,馮·布勞恩加入美國國籍。次年,即任美國陸軍導彈局發展處處長。
1958年,布勞恩的火箭班子研製併發射了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探險者號」。還先後研製成「紅石」、「丘比特」、「潘興式」導彈,其中「丘比特」C型火箭,是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的關鍵保障。
1970年,布勞恩升任為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主管計畫的副局長,並兼任馬歇爾航天中心主任。在這一任期內,他完成了太空梭的初步設計。
「運載火箭之父」——謝爾蓋·帕夫洛維奇·科羅廖夫
1906年12月30日,謝爾蓋·帕夫洛維奇·科羅廖夫出生在烏克蘭的日托米爾的一個農民家庭。18歲考入基輔工學院空氣動力學專業,兩年後轉學到莫斯科鮑曼高等工藝學院學習。畢業以後,科羅廖夫正式加入了聞名遐邇的飛機設計師圖波列夫飛機設計局,成了一個出色的飛機設計師和新飛機試飛員。
科羅廖夫卻不滿足於在大氣層中飛行,他的理想是到宇宙空間中去翱翔。30年代初,他結識了著名的火箭理論家齊奧爾科夫斯基,開始研究大型火箭。1932年成為這個小組的負責人,次年,科羅廖夫擔任新成立的噴氣科學研究所的副所長,很快取得火箭研究和試驗的許多成果。1936年,他成功地設計出蘇聯的第一代火箭飛機,還相繼出版了《火箭發動機》和《火箭飛行》等著作。
1937年開始,在斯大林一手策劃的大清洗中,科羅廖夫因莫須有的陰謀顛覆罪遭到指控,被判十年徒刑,押解到西伯利亞罰做苦役。這位年僅而立之年、風華正茂的年輕設計師,來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成了一個開挖金礦的苦工。
幾年後,經有關部門多次申請,科羅廖夫獲得減刑,被調到一家監獄工廠,以待罪之身進行軍用火箭研究。在一次試驗中,液體火箭發動機爆炸,他被炸得頭破血流,卻慶幸因自己身在現場,終於找到了爆炸的真正原因。1944年,科羅廖夫被提前釋放。
二戰結束後,科羅廖夫和同事們利用德國專家的智慧和V-2火箭的大量資料,在一年時間裏,研製、發射成功蘇聯第一枚彈道式導彈。1947年至1953年間,已是導彈總設計師的科羅廖夫,取得了一連串重要成果,包括仿製和自行設計的近程、中程、遠程和戰術導彈,中程導彈試驗成功後即開始裝備部隊。
從1953年開始,他開始領導研製P-7洲際彈道導彈,1956年又將P-7號導彈改裝成準備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運載火箭。1957年8月3日,這枚行程可達7000公里、能夠打到美國本土的洲際導彈試飛成功。
齊奧爾科夫斯基可以說是影響了科羅廖夫一生的人物,在一次會面中,他提出了「火箭列車」的設想:「一列火車可以有十節車廂,也可以有十五節車廂,一切就看載客量大小而定。這火箭,是不是也來個‘列車’呢?」
科羅廖夫豁然開朗,此後他不斷完善「火箭列車」的設想,最後,發射衛星用的運載火箭由P-7洲際導彈改裝,定名為「衛星號」運載火箭。它由中央芯級和四個助推級火箭捆綁而成,共用20臺主發動機和12臺游動發動機。火箭全長29.167米,最大寬度10.3米,起飛重量267噸,起飛推力達398噸,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運載火箭。1957年10月4日上午火箭發射成功,人類從此進入宇宙航行時代。
不及一個月,為了給載人航天預作試驗,蘇聯又發射了一顆載有名叫「萊依卡」的小狗乘坐的「衛星」2號。
在科羅廖夫幾近狂熱、頑強地推動下,蘇聯航天部門在圍繞一個目標加速運轉,即將人真正送入太空。
為準備首次載人太空飛行,前蘇聯宇航局從1960年3月開始招募宇航員,這期間訓練了至少20名宇航員,但大多數受訓人員因種種原因被淘汰,最終只剩下6人,其中包括尤里·加加林。
加加林得以選中的原因是,他駕駛過雅克-18、米格-15、米格-17、米格-21、伊爾-14等機型的飛機,頭腦清醒,技術全面,他的各種測驗和考試成績幾乎都是優秀。加上他無可爭辯的品格:堅定的愛國精神、對飛行成功的堅定信念、隨機應變的智能、果斷、鎮靜、謙遜和熱忱。
1961年初,儘管「東方號」飛船的總設計師向科羅廖夫指出,運載火箭和宇航飛船的安全指數目前只能達到50%,但科羅廖夫還是決定鋌而走險:必須領先美國人數週,進行第7次「東方號」載人飛船發射。
1961年4月12日上午,重約4.73號的「東方號」飛船由火箭送上太空。官方急於表明蘇聯又將美國甩在了後面,塔斯社奉命向全世界發布了一則消息:「尤里·加加林少校駕駛的飛船在離地球169千米和314千米之間的高度上繞地球運行。飛船的軌道與赤道的夾角是64.95度。飛船飛經世界上大多數有人居住的地區上空。」
其實,返回途中險像環生:先是飛船氣密感測器發生故障,接著通信線路一度中斷。第三級火箭脫離後,飛船出現急劇旋轉。接近大氣層時,飛船幾度胡亂翻滾,令地面上的科羅廖夫血噴心懸……
因披肝瀝膽的勞累,精神上長期的亢奮,以及複雜的人事糾葛,科羅廖夫的心臟病越來越嚴重了。1966年1月,因心臟病突然發作去世。
美蘇之間的太空競爭
通常認為,美蘇兩國對於月球的競爭,始於1961年加加林飛入太空之後。其實,在首次發射地球衛星後,他們都把目光轉向了月球。
1958年到1976年間,蘇聯科學家完成了繞月衛星、登月車的試制、試運行,發射了無人飛船環繞月球飛行,實現了無人月球探測器在月球表面的登陸和漫遊。其中,1966年至1969年,「聯盟」號飛船和「宇宙」號衛星在地球軌道上完成了登月飛行器的測試工作;1965年9月,首次實現無人飛船繞月球飛行並成功返回地球;1970年至1973年,研製成功了由地面遙控的無人月球探測器,三部無人月球探測器不僅拍回了大量月球背面的照片,還從月球表面採集了土樣,並將它們運回了地球。
在冷戰期間美蘇兩國的太空競賽中,蘇聯人一度佔盡了風流,總是與一連串的「第一次」聯繫在一起:第一次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第一次拍攝到月球背面的照片,第一次載人太空飛行,第一次太空漫步,第一名女宇航員上天……
蘇聯人力求再創造一個「第一次」,即率先實現載人登月。可謂是「萬事具備,只欠東風」了。
蘇聯為登月計畫而設計的火箭名為N1號,共製造了十枚。設計這種「巨無霸」式的N1號火箭的最初目的,是將代號為「蘇聯月亮」的人造衛星送入太空。但是,從空氣動力學角度來看,一枚火箭由數十臺使用煤油和液氧作燃料的大型發動機組成,存在著致命的缺陷,極易出現事故。結果,這種滿載著蘇聯人太多期望的「巨無霸」,在拜科努爾航天發射中心總共試射了四次,每次都以悲劇和災難收場……
美國人最初也出師不利。在馮·布勞恩的主持下,1958年8月,美國第一次用「尤諾號」運載火箭,發射了「開拓者」月球探測器,同年10月、11月,又兩次發射月球探測器,均以失敗告終。次年3月,發射的運載火箭終於擺脫了地球的引力,卻有著6000公里的誤差,仍沒能把探測器送上月球……
但在科羅廖夫逝世的1966年,馮·布勞恩只有五十四歲,他還活得很健康,而且躊躇滿志,他相信失去科羅廖夫的蘇聯,已是泥足巨人,用不了幾年,太空和月球上,將會更多地響起山姆大叔的聲音……
但隱沒在這場白熱化爭鬥後面的兩個人——馮·布勞恩與科羅廖夫,直到冷戰結束後的許多年過去,才由英國BBC電臺一部名為《太空競賽》的記錄片披露出來。
冷戰時期的太空爭霸戰
「導彈鼻祖」——馮·布勞恩
說起冷戰時期美蘇兩國的太空爭霸戰,必須知道兩個人。
一個叫馮·布勞恩。1912年3月23日,馮·布勞恩出生於德國的維爾西茨。其父親曾任政府農業大臣。他從小對天文和火箭極有興趣。13歲時,一天傍晚,他用6支特大焰火綁在自己的滑板車上,點燃導火索後,滑板車受衝力飛了出去,柏林使館區內的寧靜氣氛一下被爆炸的巨響打破,濃煙從街心衝天而起,為此他在警察局關了一夜。回家後,又被極為震怒的父親關進書房,他卻津津有味地讀起著名科學家奧伯特的《通向航天之路》。
1930年,18歲的馮·布勞恩進入柏林大學,大學期間,他獲得飛機駕駛執照,並受聘為德國陸軍工作。
1934年,馮·布勞恩獲得柏林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在一些專家的幫助下,他設計改進了液體火箭發動機,研製成功發射高度為4200米的A-2型火箭。三年後,他即任佩內明德大型火箭試驗基地技術部主任,領導了德國的「復仇使者」V-2火箭的研製工作。
1942年,火箭發射成功,重13噸,最大射程320千米,被命名為「V-2」導彈。「V-2」導彈是世界上最早的實用導彈,直至今天,人們也公認它是現代火箭、導彈的鼻祖。
同年底,V-2火箭開始投入生產。情報很快被盟軍間諜獵取,英國皇家空軍先後派出300架次的轟炸機,對該基地進行地毯式轟炸,欲徹底去之而後快。陸軍被迫將其轉移到哈茨山區的諾德豪森廢棄礦井中繼續生產。從1944年8月到1945年2月,共生產3000多枚「V-2」導彈。其中,1944年9月,有1300枚「V-2」導彈飛過海峽,對霧都倫敦突襲,炸死近萬人,炸毀建築物無數,一度英國朝野上下人人談之色變。
當盟軍士兵日益逼近柏林時,美國和蘇聯各自的先頭部隊都負有一個暗中使命,即不惜一切代價蒐羅納粹科學家,馮·布勞恩成了頭號追捕目標,然而雙方的搜捕計畫全都落空。
不過,美國人很快大喜過望,聽到希特勒在柏林總理府地下室自殺的消息後不久,布勞恩害怕遭到蓋世太保的殺人滅口,帶著他的火箭班子集體投奔美軍。美國人立即用飛機將布勞恩一行護送到美國境內的一個軍事基地,隨之,制定了一個叫「紙夾行動」的計畫,用以向公眾掩蓋布勞恩的過去。
二戰結束後,蘇聯也俘獲了一批德國火箭專家和V-2導彈的資料、部件。於是,希特勒慘淡經營多年、本以為能最後讓世界俯首稱臣的奇門暗器,連人帶物被美蘇兩國瓜分,為這兩國後來的導彈武器和空間技術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十年後,馮·布勞恩加入美國國籍。次年,即任美國陸軍導彈局發展處處長。
1958年,布勞恩的火箭班子研製併發射了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探險者號」。還先後研製成「紅石」、「丘比特」、「潘興式」導彈,其中「丘比特」C型火箭,是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的關鍵保障。
1970年,布勞恩升任為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主管計畫的副局長,並兼任馬歇爾航天中心主任。在這一任期內,他完成了太空梭的初步設計。
「運載火箭之父」——謝爾蓋·帕夫洛維奇·科羅廖夫
1906年12月30日,謝爾蓋·帕夫洛維奇·科羅廖夫出生在烏克蘭的日托米爾的一個農民家庭。18歲考入基輔工學院空氣動力學專業,兩年後轉學到莫斯科鮑曼高等工藝學院學習。畢業以後,科羅廖夫正式加入了聞名遐邇的飛機設計師圖波列夫飛機設計局,成了一個出色的飛機設計師和新飛機試飛員。
科羅廖夫卻不滿足於在大氣層中飛行,他的理想是到宇宙空間中去翱翔。30年代初,他結識了著名的火箭理論家齊奧爾科夫斯基,開始研究大型火箭。1932年成為這個小組的負責人,次年,科羅廖夫擔任新成立的噴氣科學研究所的副所長,很快取得火箭研究和試驗的許多成果。1936年,他成功地設計出蘇聯的第一代火箭飛機,還相繼出版了《火箭發動機》和《火箭飛行》等著作。
1937年開始,在斯大林一手策劃的大清洗中,科羅廖夫因莫須有的陰謀顛覆罪遭到指控,被判十年徒刑,押解到西伯利亞罰做苦役。這位年僅而立之年、風華正茂的年輕設計師,來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成了一個開挖金礦的苦工。
幾年後,經有關部門多次申請,科羅廖夫獲得減刑,被調到一家監獄工廠,以待罪之身進行軍用火箭研究。在一次試驗中,液體火箭發動機爆炸,他被炸得頭破血流,卻慶幸因自己身在現場,終於找到了爆炸的真正原因。1944年,科羅廖夫被提前釋放。
二戰結束後,科羅廖夫和同事們利用德國專家的智慧和V-2火箭的大量資料,在一年時間裏,研製、發射成功蘇聯第一枚彈道式導彈。1947年至1953年間,已是導彈總設計師的科羅廖夫,取得了一連串重要成果,包括仿製和自行設計的近程、中程、遠程和戰術導彈,中程導彈試驗成功後即開始裝備部隊。
從1953年開始,他開始領導研製P-7洲際彈道導彈,1956年又將P-7號導彈改裝成準備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運載火箭。1957年8月3日,這枚行程可達7000公里、能夠打到美國本土的洲際導彈試飛成功。
齊奧爾科夫斯基可以說是影響了科羅廖夫一生的人物,在一次會面中,他提出了「火箭列車」的設想:「一列火車可以有十節車廂,也可以有十五節車廂,一切就看載客量大小而定。這火箭,是不是也來個‘列車’呢?」
科羅廖夫豁然開朗,此後他不斷完善「火箭列車」的設想,最後,發射衛星用的運載火箭由P-7洲際導彈改裝,定名為「衛星號」運載火箭。它由中央芯級和四個助推級火箭捆綁而成,共用20臺主發動機和12臺游動發動機。火箭全長29.167米,最大寬度10.3米,起飛重量267噸,起飛推力達398噸,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運載火箭。1957年10月4日上午火箭發射成功,人類從此進入宇宙航行時代。
不及一個月,為了給載人航天預作試驗,蘇聯又發射了一顆載有名叫「萊依卡」的小狗乘坐的「衛星」2號。
在科羅廖夫幾近狂熱、頑強地推動下,蘇聯航天部門在圍繞一個目標加速運轉,即將人真正送入太空。
為準備首次載人太空飛行,前蘇聯宇航局從1960年3月開始招募宇航員,這期間訓練了至少20名宇航員,但大多數受訓人員因種種原因被淘汰,最終只剩下6人,其中包括尤里·加加林。
加加林得以選中的原因是,他駕駛過雅克-18、米格-15、米格-17、米格-21、伊爾-14等機型的飛機,頭腦清醒,技術全面,他的各種測驗和考試成績幾乎都是優秀。加上他無可爭辯的品格:堅定的愛國精神、對飛行成功的堅定信念、隨機應變的智能、果斷、鎮靜、謙遜和熱忱。
1961年初,儘管「東方號」飛船的總設計師向科羅廖夫指出,運載火箭和宇航飛船的安全指數目前只能達到50%,但科羅廖夫還是決定鋌而走險:必須領先美國人數週,進行第7次「東方號」載人飛船發射。
1961年4月12日上午,重約4.73號的「東方號」飛船由火箭送上太空。官方急於表明蘇聯又將美國甩在了後面,塔斯社奉命向全世界發布了一則消息:「尤里·加加林少校駕駛的飛船在離地球169千米和314千米之間的高度上繞地球運行。飛船的軌道與赤道的夾角是64.95度。飛船飛經世界上大多數有人居住的地區上空。」
其實,返回途中險像環生:先是飛船氣密感測器發生故障,接著通信線路一度中斷。第三級火箭脫離後,飛船出現急劇旋轉。接近大氣層時,飛船幾度胡亂翻滾,令地面上的科羅廖夫血噴心懸……
因披肝瀝膽的勞累,精神上長期的亢奮,以及複雜的人事糾葛,科羅廖夫的心臟病越來越嚴重了。1966年1月,因心臟病突然發作去世。
美蘇之間的太空競爭
通常認為,美蘇兩國對於月球的競爭,始於1961年加加林飛入太空之後。其實,在首次發射地球衛星後,他們都把目光轉向了月球。
1958年到1976年間,蘇聯科學家完成了繞月衛星、登月車的試制、試運行,發射了無人飛船環繞月球飛行,實現了無人月球探測器在月球表面的登陸和漫遊。其中,1966年至1969年,「聯盟」號飛船和「宇宙」號衛星在地球軌道上完成了登月飛行器的測試工作;1965年9月,首次實現無人飛船繞月球飛行並成功返回地球;1970年至1973年,研製成功了由地面遙控的無人月球探測器,三部無人月球探測器不僅拍回了大量月球背面的照片,還從月球表面採集了土樣,並將它們運回了地球。
在冷戰期間美蘇兩國的太空競賽中,蘇聯人一度佔盡了風流,總是與一連串的「第一次」聯繫在一起:第一次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第一次拍攝到月球背面的照片,第一次載人太空飛行,第一次太空漫步,第一名女宇航員上天……
蘇聯人力求再創造一個「第一次」,即率先實現載人登月。可謂是「萬事具備,只欠東風」了。
蘇聯為登月計畫而設計的火箭名為N1號,共製造了十枚。設計這種「巨無霸」式的N1號火箭的最初目的,是將代號為「蘇聯月亮」的人造衛星送入太空。但是,從空氣動力學角度來看,一枚火箭由數十臺使用煤油和液氧作燃料的大型發動機組成,存在著致命的缺陷,極易出現事故。結果,這種滿載著蘇聯人太多期望的「巨無霸」,在拜科努爾航天發射中心總共試射了四次,每次都以悲劇和災難收場……
美國人最初也出師不利。在馮·布勞恩的主持下,1958年8月,美國第一次用「尤諾號」運載火箭,發射了「開拓者」月球探測器,同年10月、11月,又兩次發射月球探測器,均以失敗告終。次年3月,發射的運載火箭終於擺脫了地球的引力,卻有著6000公里的誤差,仍沒能把探測器送上月球……
但在科羅廖夫逝世的1966年,馮·布勞恩只有五十四歲,他還活得很健康,而且躊躇滿志,他相信失去科羅廖夫的蘇聯,已是泥足巨人,用不了幾年,太空和月球上,將會更多地響起山姆大叔的聲音……
但隱沒在這場白熱化爭鬥後面的兩個人——馮·布勞恩與科羅廖夫,直到冷戰結束後的許多年過去,才由英國BBC電臺一部名為《太空競賽》的記錄片披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