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08-25 04:41:15作者:南匈奴
「風暴」之後靜悄悄
二○○七年六月二十七日,國家審計署長李金華在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上作了《二○○六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報告》,一口氣點了包括國家發改委在內的五十六個有違規行為的部門(含其下屬),涉及金額四六八億元。此前此類報告從未如此詳細地涉及到違規部門與違規項目,全國人大也是「姑妄聽之」。最後,一切又都不了了之。
《二○○六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報告》全文公開後,社會各界均翹首企盼,要看看哪些官員為此被問責並摘了官帽。結果令人極為失望:有關部門「迅速匯報整改情況」,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就已「糾正三五八?七億元違規金額」,比上海社保案的「銀行兜底」的操作還迅速。北京一家頗有影響的大報試圖採訪「整改效果良好」的各部委或其下屬,結果一律待以閉門羹,這讓人想起「防火防盜防記者」的官諺所傳非虛。
最令公眾驚奇的是,竟然沒有一位涉及違規資金操作的官員被問責,倒是北京新聞圈子的一些資深人士說得好:「誰糾誰呀?中紀委三十天大限令後怎麼沒見一個貪官自首?你們都讓李金華給『忽悠』啦!」
一夜之間,李金華由北京最敢說狠話的高官變成了「中國第一大忽悠」。
「這個人上學時不這樣呀!」
一九六二年,李金華以平民子弟身份考入中央財政金融學院(外界稱之為「中央財金」),在金融系學習。當時的流行觀點是「一工交,二財貿,實在不行去文教」,所以中央財金只能算個二流大學。但是鄧小平啟動改革以後,情況為之大變,財貿專業的畢業生用上了排場,中央財金更是因大多數校友在金融經濟領域施展拳腳而風光無限。李金華與其同學戴相龍(六二)丶金人慶(六三)被外界目為「中央財金三大精英」。
中央財金的學生一向以低調丶務實而著稱,戴相龍的行事風格堪稱「代表之作」;金人慶雖然說官運亨通,在北京官場上無論職任北京副市長乃至後來當了財政部長,也是以少說多做而有稱於同事間。說到李金華,中央財金六二級老校友們說:「這個人上學時不這樣呀!」言外之意,他今天怎麼變成這樣了。憑李金華本心而論,他也不願變成「中國第一大忽悠」,甚至在比較私下的場合他對校友們說:可別再提什麼審計風暴啦,那不是搞運動嗎?官場上現在都出現「審計疲勞」了,有的地方審計官員甚至讓被審計單位給(用酒)灌死了。
他完全沒想到自己在民眾中間一夜變成「中國第一大忽悠」,更不知道自己成了官場的異類。新聞出版署的一位主管財務的低級官員就私下譏議李金華說:「他這不是故意整人嗎?我們才一千來萬的小金庫,清水衙門!文化部也不富,人家弄了將近兩個億。他要是真敢整,整海關總署丶發改委呀!整得馬凱當不成副總理,那算本事!」此公牢騷不無道理,有錢的單位確實如此,比方說教育部以虛列項目丶虛報支出及多報在冊人數方式,挪用財政資金超過了一百億元,倒也安然無恙。
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整個審計報告所涉及的違規金額四六八億元不過是毛毛雨,老百姓卻真的「拿雞毛當令箭」,認為「這次是要抓幾個典型的」。據專業人士估計,實際上違規金額中僅小金庫一項就不少於一千億元。因此,官場恥笑李金華不懂行,查出四百多億就開始「忽悠」老百姓。真實的情況是,權力部門正在開展一場「比膽運動」,即所謂「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比如有錢的電監會一次動用財政資金一點七五億進行本系統福利性投資謀利活動,而後又通過假賬戶陸續套出三千萬元,用於不到一百人的額外獎金開支,人均三十萬元,相當於人均年工資的七倍。「膽小的」環保總局為彌補開展環保調查的費用之不足,重複申報三千萬元開支,也被指為嚴重違規。
一個為私利套取,一個為公務虛報,差之天壤。為公者,不願被問責;為私者,也得以搭便車矇混過關。
國家信息中心是清水衙門,為向有錢的單位看齊,給職工弄些外快,將以財政資金投入建起的寫字樓向外出租,年收入租金四千萬元,全部充作福利開支。公平而論,這算是「膽小」的單位,但「膽小的」單位卻有膽大的道理,一位職務不低的官員說:「都是集體決定,領導拍的板,問誰的責?法不責眾。哪個部門不靠這套養人?」由此可見,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中的「合法的腐敗收入」越來越成為他們養家餬口的一部分。在他們論來,這總比貪官污吏到處去「敲錢」要好。
審計署硬起來得猴年馬月
官方媒體一直以來都在鼓吹所謂的審計風暴,意在說明執政黨的偉光正,但是,對於「已糾正」的細節從來不做報導,於是,也就出現了北京一家大報記者被所有「整改效果良好」部委拒之門外的尷尬。如此,就不用說沒有整改或邊改邊犯的權力機關了。
李金華一夜成為「中國第一大忽悠」,固然為個人名聲之不幸,但是官媒不斷吹噓審計風暴,確實是在「忽悠」全國民眾。北京一位頗具憤青色彩的審計學者非常粗俗地說:「他李金華怎麼沒審出上海社保案來?國家大劇院違規不下一百個億,他怎麼不去審。他要去審大劇院,那日本鬼子進中國就是我領進來的!」審計署確實還是塊「軟牌子」,甚至被一些正直的官員譏為「滅害靈」。言外之意,它專打蒼蠅而不敢打老虎。
該機構自一九八三年掛牌,至今已有二十四年,馬上走過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歷程。在中共官僚機構中,這裡一直是個養老的好去處。如一九九三年朱鎔基整頓金融時,被從人民銀行常務副行長(正部級)位子上「發配」到審計署當副署長的郭振乾,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郭在一九九四年任正署長,在此位上混了四年,轉到人大財經委任副主任委員。
李金華把「滅害靈」噴滿了國務院,竟然不見一隻「蒼蠅」落地,殊其悲乎!他的高調,他的「忽悠」,也許為他走上郭振乾之路鋪墊了些什麼。曾幾何時,人民網民意調查顯示有百分之七十六的網民為高調的李金華擔心,擔心他會遭受打擊報復。
明年李金華的接任者肯定面臨著難以處理的尷尬局面:沒有問責結果的審計風暴不過起鬨而已,而已被官媒高調吹捧丶已被「愚民」們寄以熱望的審計部門已經走上了「上房抽梯」的不歸路。
審計風暴,在未來如果還有,也將會以重大政治鬥爭的面目出現。誰為刀俎,誰為魚肉,國人靜心等待。
二○○七年六月二十七日,國家審計署長李金華在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上作了《二○○六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報告》,一口氣點了包括國家發改委在內的五十六個有違規行為的部門(含其下屬),涉及金額四六八億元。此前此類報告從未如此詳細地涉及到違規部門與違規項目,全國人大也是「姑妄聽之」。最後,一切又都不了了之。
《二○○六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報告》全文公開後,社會各界均翹首企盼,要看看哪些官員為此被問責並摘了官帽。結果令人極為失望:有關部門「迅速匯報整改情況」,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就已「糾正三五八?七億元違規金額」,比上海社保案的「銀行兜底」的操作還迅速。北京一家頗有影響的大報試圖採訪「整改效果良好」的各部委或其下屬,結果一律待以閉門羹,這讓人想起「防火防盜防記者」的官諺所傳非虛。
最令公眾驚奇的是,竟然沒有一位涉及違規資金操作的官員被問責,倒是北京新聞圈子的一些資深人士說得好:「誰糾誰呀?中紀委三十天大限令後怎麼沒見一個貪官自首?你們都讓李金華給『忽悠』啦!」
一夜之間,李金華由北京最敢說狠話的高官變成了「中國第一大忽悠」。
「這個人上學時不這樣呀!」
一九六二年,李金華以平民子弟身份考入中央財政金融學院(外界稱之為「中央財金」),在金融系學習。當時的流行觀點是「一工交,二財貿,實在不行去文教」,所以中央財金只能算個二流大學。但是鄧小平啟動改革以後,情況為之大變,財貿專業的畢業生用上了排場,中央財金更是因大多數校友在金融經濟領域施展拳腳而風光無限。李金華與其同學戴相龍(六二)丶金人慶(六三)被外界目為「中央財金三大精英」。
中央財金的學生一向以低調丶務實而著稱,戴相龍的行事風格堪稱「代表之作」;金人慶雖然說官運亨通,在北京官場上無論職任北京副市長乃至後來當了財政部長,也是以少說多做而有稱於同事間。說到李金華,中央財金六二級老校友們說:「這個人上學時不這樣呀!」言外之意,他今天怎麼變成這樣了。憑李金華本心而論,他也不願變成「中國第一大忽悠」,甚至在比較私下的場合他對校友們說:可別再提什麼審計風暴啦,那不是搞運動嗎?官場上現在都出現「審計疲勞」了,有的地方審計官員甚至讓被審計單位給(用酒)灌死了。
他完全沒想到自己在民眾中間一夜變成「中國第一大忽悠」,更不知道自己成了官場的異類。新聞出版署的一位主管財務的低級官員就私下譏議李金華說:「他這不是故意整人嗎?我們才一千來萬的小金庫,清水衙門!文化部也不富,人家弄了將近兩個億。他要是真敢整,整海關總署丶發改委呀!整得馬凱當不成副總理,那算本事!」此公牢騷不無道理,有錢的單位確實如此,比方說教育部以虛列項目丶虛報支出及多報在冊人數方式,挪用財政資金超過了一百億元,倒也安然無恙。
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整個審計報告所涉及的違規金額四六八億元不過是毛毛雨,老百姓卻真的「拿雞毛當令箭」,認為「這次是要抓幾個典型的」。據專業人士估計,實際上違規金額中僅小金庫一項就不少於一千億元。因此,官場恥笑李金華不懂行,查出四百多億就開始「忽悠」老百姓。真實的情況是,權力部門正在開展一場「比膽運動」,即所謂「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比如有錢的電監會一次動用財政資金一點七五億進行本系統福利性投資謀利活動,而後又通過假賬戶陸續套出三千萬元,用於不到一百人的額外獎金開支,人均三十萬元,相當於人均年工資的七倍。「膽小的」環保總局為彌補開展環保調查的費用之不足,重複申報三千萬元開支,也被指為嚴重違規。
一個為私利套取,一個為公務虛報,差之天壤。為公者,不願被問責;為私者,也得以搭便車矇混過關。
國家信息中心是清水衙門,為向有錢的單位看齊,給職工弄些外快,將以財政資金投入建起的寫字樓向外出租,年收入租金四千萬元,全部充作福利開支。公平而論,這算是「膽小」的單位,但「膽小的」單位卻有膽大的道理,一位職務不低的官員說:「都是集體決定,領導拍的板,問誰的責?法不責眾。哪個部門不靠這套養人?」由此可見,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中的「合法的腐敗收入」越來越成為他們養家餬口的一部分。在他們論來,這總比貪官污吏到處去「敲錢」要好。
審計署硬起來得猴年馬月
官方媒體一直以來都在鼓吹所謂的審計風暴,意在說明執政黨的偉光正,但是,對於「已糾正」的細節從來不做報導,於是,也就出現了北京一家大報記者被所有「整改效果良好」部委拒之門外的尷尬。如此,就不用說沒有整改或邊改邊犯的權力機關了。
李金華一夜成為「中國第一大忽悠」,固然為個人名聲之不幸,但是官媒不斷吹噓審計風暴,確實是在「忽悠」全國民眾。北京一位頗具憤青色彩的審計學者非常粗俗地說:「他李金華怎麼沒審出上海社保案來?國家大劇院違規不下一百個億,他怎麼不去審。他要去審大劇院,那日本鬼子進中國就是我領進來的!」審計署確實還是塊「軟牌子」,甚至被一些正直的官員譏為「滅害靈」。言外之意,它專打蒼蠅而不敢打老虎。
該機構自一九八三年掛牌,至今已有二十四年,馬上走過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歷程。在中共官僚機構中,這裡一直是個養老的好去處。如一九九三年朱鎔基整頓金融時,被從人民銀行常務副行長(正部級)位子上「發配」到審計署當副署長的郭振乾,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郭在一九九四年任正署長,在此位上混了四年,轉到人大財經委任副主任委員。
李金華把「滅害靈」噴滿了國務院,竟然不見一隻「蒼蠅」落地,殊其悲乎!他的高調,他的「忽悠」,也許為他走上郭振乾之路鋪墊了些什麼。曾幾何時,人民網民意調查顯示有百分之七十六的網民為高調的李金華擔心,擔心他會遭受打擊報復。
明年李金華的接任者肯定面臨著難以處理的尷尬局面:沒有問責結果的審計風暴不過起鬨而已,而已被官媒高調吹捧丶已被「愚民」們寄以熱望的審計部門已經走上了「上房抽梯」的不歸路。
審計風暴,在未來如果還有,也將會以重大政治鬥爭的面目出現。誰為刀俎,誰為魚肉,國人靜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