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是很多現代人生活的|必備品
10多天前,香港挂8號風球,全香港的手機攬路大塞車。颱風成了突如其來的召集人,成千上萬的人,同一時間打電話,父母打給子女,情人打給情人,朋友打給朋友,上司打給下屬,關愛的情感全堵塞在電訊網路中,連簡訊也發不出去。
此時,你心中一陣茫然,你根本無法知道如何才能找到你想找的那個人,連他家裡和工作地的座機電話號碼都不知道。你這才驚覺,原來你和他的聯絡,這麼多年來只是依賴一個手機,外加一個電子郵件地址,你根本不知道他家在哪兒,他工作地在哪兒。
往前8個月,即2006年12月底,臺灣南部地區強烈地震,國際海底電纜遭受嚴重破壞,中國大陸地區、美洲地區、東南亞的對外通信及數據網路遭受嚴重損害。在這場災難中,網民度過無法上網的一段日子。網斷了,焦慮中這才發現與世界如此緊密。沒有了網際網路,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多了,不能上網,在家一起聊天的時間顯然也多了,不少人終於給自己的心靈放了一次"長假"。網路中斷,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不便,工作不便,娛樂不便,溝通不便,說白了,是被迫摒棄於信息社會之外的不便。但人們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沒有大影響,這些"不便"一旦長期存在,習慣了,人們也依舊過日子。
對手機說「No」
當代人沒法與外界割斷聯繫。網際網路、手機是人們主要溝通工具。以手機為例,這年頭沒手機的人少之又少,他們或自閉在通訊不發達網路無法覆蓋的鄉村人家,或沒有消費能力的低收入家庭,或對手機保護不了的人,如七、八歲以下的兒童。當今中國,沒有老婆的多,沒有手機的少,沒有耳朵會讓人們同情,沒有手機的卻會讓人覺得不解。當號稱"第四媒體"的網路、"第五媒體"的手機迅速改變人們生活時,大都市出現這樣一群人:受過良好教育、生活富足,卻拒絕使用手機、網路等當代通訊工具,他們被稱為"拒電族"。當越來越多的人折服於網路、手機的魅力時,這些人卻對高科技通訊手段說"不"。" 拒電族"各有不同,有人拒絕使用手機,有人迴避電子郵件,有人從不上網,有人乾脆不用計算機,更有甚者,以上幾樣統統不沾邊。
當人們不想與外界過多聯繫時,"拒電族"的行為成了一種時尚,他們以"不聯絡"為生活信條。"拒電族"不用高科技產品,並非因為經濟、年齡和教育因素,而是他們有意識抗拒某些東西。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放棄所有高科技產品,而是只用他們覺得必須用的東西。人們的生活正被無邊無際的信息淹沒,信息就像看不見的液體,無孔不入地滲入生活的每個角落,而他們正盡力控制它滲入的流量。手機、網際網路等媒介究竟帶來什麼?他們令人際溝通更方便,卻也縮小了私人空間。過於依賴他們,對多數人而言,過多聯繫是一種不能忍受的負擔。
愛恨交加
對網路、對手機這些東西,人們真是又愛又恨。上海友人邱峰就是圈中人都知道的"拒電族"。他說他的同族正在越來越多。他從不上網,不過,他有手機。最初用手機時,總是時不時查看手機裡有沒有新的簡訊,變得神經兮兮的。"真有這個必要嗎?其實,我從沒有遇到什麼特別緊急的事。 "他說。手機越來越普遍,他卻嫌它越來越騷擾自己的生活。2年前,他回老家休假,將手機關了一個月,很享受沒有手機的日子。從老家回來後,手機一直沒有再長時期開過。別人很難聯繫到他,除非他主動開手機打電話給別人。
他說:"有手機的時候,應酬太多,很少能回家吃晚飯。朋友、同事常常搞突然襲擊,打手機約去吃飯。沒有了手機,找我就不那麼方便了,更沒有人搞突然襲擊了。真正的朋友不會因為沒有手機而失去聯繫的。手機才出現幾年,難道以前的人沒手機就不能活了?當我將手機號碼告訴別人,我就有種說不清的感覺,似乎將木偶的牽繩交到對方手裡。"
有"拒電族"稱,最初是嘴巴、耳朵和手支配手機,漸漸地變成手機支配嘴巴、耳朵和手。許多人只要某天忘記隨身帶手機,就會頗為失落,總覺得生活中少了什麼,相當不自在,那情形仿如喪失了朋友,喪失了話語權,甚至是與世隔絕。有人稱之為"手機強迫症"。在這個年代,有了手機,有了網際網路,要與他人密切聯繫非常簡單。但你可以選擇與眾不同的生活,只做自己想做的事。
有人說,"拒電族"是智者。智者的簡單,並非因為貧乏或缺少內容,而是繁華過後的一種覺醒,是一種去繁就簡的境界。"拒電族"不是拋棄物質需求而自封為"精神貴族"的自戀。"拒電族"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價值觀,是一種從容不迫,是一種徹悟的安詳,是一種對人生的高度自信,是一種清醒的期待,是一種富得充實而窮得快樂的寫照,是一種讓人生充滿快樂的社會文化生態。你讚不讚同如此評判,願不願趕時尚而加入"拒電族",當然只在於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