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有統計數字顯示,自殺是美國15歲到24歲亞裔婦女死亡的第二個重要原因。在美國的亞裔婦女的自殺率為白人婦女的2.5到3倍,而亞裔婦女的自殺死亡率比任何其他美國族裔都高。原因何在呢?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亞裔美國人研究中心」副教授愛莉薩-諾談到,美國社會的「模範少數族裔」觀念是導致亞裔美國婦女自殺率高的因素之一。愛莉薩說,她曾經和一些亞裔學生聊過天,他們說,他們的壓力不僅來自父母,而且他們的老師和同學也認為亞裔學生聰明,沒有任何問題,與白人、黑人和拉美人相比,亞裔學生最好。她說,美國社會的這一觀念對亞裔美國人來說,可以是一把雙刃劍:
但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院社會學教授、專門研究自殺問題的張傑則認為,「模範少數族裔」的單方面壓力不會造成心理負擔,只有當這種壓力與其它壓力一起形成一種相互拉扯的扭力時,才會產生心理負擔。張傑教授說,據他的研究結果,其實美國第一代亞裔移民的自殺率並不高,而主要是第二代和第三代移民。那麼第一代亞裔移民與第二代和第三代移民有哪些不同呢?張傑教授說:
「第一代移民是保持著當時他來的那個亞洲國家的傳統,沒有受西方社會的影響太大,但是第二代移民就受了很大影響,第一,家裡迫使他要服從亞洲的或者是儒家思想的一些道德規範,比較傳統的亞洲價值觀但在社會上又接收一種西方的觀念,這兩種文化是有衝突的。這種衝突在第二代移民身上顯得尤為突出。因為在家裡是一種約束,在外面又是另外一種文化。第一代移民都是2,30歲以後才移民,世界觀已經形成了。西方文化對我們沒有多大的不協調的壓力。抑鬱症的發病率是很低的,第二代的發病率就很高,自殺率也很高。」
因此,張教授說,在美國,亞裔移民的傳統文化與美國當地文化產生不協調而產生一種扭力,造成抑鬱症的增加和自殺率的增高:
「比如學習壓力,亞洲家長對孩子們要求很嚴,但這種壓力在南韓,日本也很高,卻只是在中國在亞洲文化當中只是壓力,還沒形成扭力,到了外面就形成扭力了,兩種壓力不協調,往兩個不同方向拽承受不了了,就形成了巨大的心理上的痛苦和折磨。」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亞裔美國人研究中心」副教授愛莉薩-諾不同意張傑教授提出的美國第一代亞裔移民自殺率低的看法:
「實際上我看到的統計數字是,這些生長在外國的第一代移民的自殺率甚至比生長在美國的第二代移民還要高」
愛莉薩說,雖然第一代亞裔移民的傳統價值觀已經固定,沒有兩種文化的衝突,但他們仍然面臨巨大的壓力:
「沒有生長在這裡的亞裔美國人確實感受到很大的壓力,正因為他們是移民,他們有語言和文化的障礙,而且缺乏來自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和幫助。」
不過愛莉薩同時承認,亞裔傳統文化價值觀與美國當地文化的不協調,確實給生長在美國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亞裔子女帶來很大的壓力和衝擊。那麼,在經歷了幾代的移民後,亞裔的傳統文化是否會淡化、從而會改變亞裔婦女自殺率高的狀況呢?愛莉薩說:
「在我的研究中,我曾經採訪了許多各種來自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婦女,其中主要是第二代移民。我發現發現,這第二代移民在作了父母之後,仍然在用亞裔父母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教育他們的下一代,仍然要求他們的孩子在學校要表現突出,讓父母高興和驕傲。所以看起來,第三代、第四代的這種背景仍然十分強烈。」
愛莉薩說,雖然在美國呆的時間越長,亞裔文化背景會更多地與西方價值觀相融合,但只要「亞裔是少數族裔模範」的觀念存在,在學校裡要作好學生、在工作中要作好僱員的壓力就不會消失。
美國韓裔學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亞裔美國人研究中心」的教授伊萊恩-金說,作為第二代韓裔美國人,她對自己兒子的教育也是延續她父母的做法,現在兒子已經長大成人,是一位電腦工程師,不過金教授說,兒子對工作似乎並沒有多大熱情。回想起來,金教授說,兒子小時候曾表現出在藝術方面的興趣和天賦,如果能重新開始的話,她會鼓勵兒子向自己喜歡的領域發展。不過金教授也同時表示她不會忘記自己的根和文化背景,她至今還感謝父母在她少女時代時對她的關注和指導:
「在我是少女的時候,是個不大好的女孩,經常在夜間溜出,還學會了抽煙,但我還是非常感謝我的父母。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的父母總是囑咐我早點回家,比其他的白人孩子都要早。現在回想起來,我的父母關心我的安全,所以不會讓我在外面呆到清晨兩點鐘,而有些美國父母整個週末甚至都不知道他們的孩子在哪裡。」
金教授說,在兩種文化中生存,有消極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如果認為所有的亞裔孩子都在兩種文化中掙扎,也是一種片面的看法。
以上是自由亞洲電臺含青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