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向來以理智、冷靜著稱,一夜致富的股市夢想很難打動德國老百姓。」在柏林證交所工作的王岩首先從民族性格出發給了我們一個解釋。長期從事德國經濟報導的自由記者奧爾舍夫斯基女士則介紹,「炒股不是德國家庭理財的主要選擇。完善的保險制度給了德國人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教育、養老等也都不需要大量資金,德國老百姓並不把股票投資當作收入的主要來源」。在美國,法定養老金佔一個普通退休人員家庭收入的比例為45%,企業養老金為13%,私人投資獲益為42%。而在德國,這一比例為法定養老金佔85%,企業養老金佔5%,私人投資獲益佔10%。從上述數據可以清晰地看出,私人投資對美國人老年生活的重要性,而德國人則完全側重於法定養老保險金。
另外,德國現有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使得德國老百姓月收入的大部分必須用於繳納各種社會保險金,德國就業者每月要繳納各種保險費用佔月收入的比例分別是,醫療保險約14%、護理保險2%、養老保險19%、失業保險6%。因此,普通工人手裡能夠用來投資股市的「活錢」、「熱錢」並不多。長期以來,德國老百姓所謂的投資方式都相當保守,資金投向大都是風險較小收益平穩的人壽保險、傳統儲蓄或購買住房。
「德國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是銀行,通過在證券市場上市直接融資不是德國企業融資的主要選擇,」德國一家投資諮詢公司首席執行官比恩施蒂爾介紹說。因此,德國企業、銀行發行股票數量較少,老百姓也就「無股可炒」。
德國實行「全能銀行制」,銀行既可以經營存貸款業務,又可以經營證券業務。這使企業感到在證券市場上直接籌資不如從銀行貸款簡單易行。同時,銀行也希望通過貸款來直接控制企業,而不鼓勵企業參與證券市場。除少數巨型企業外,中小企業實際上是德國經濟的骨幹,佔全國企業總數的99%,就業佔全部就業人口的 70%以上。但這些企業主要是家族企業,考慮到上市透明度限制和收購威脅等,這些企業大都拒絕公開上市。
德國政府和證券交易所也曾試圖吸引普通老百姓參與股票投資。在1996年到2000年,在聯邦政府私有化改革的推動下,德國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炒股熱。然而,好景不長,法蘭克福DAX指數從8136點跌至2188點。全民炒股的熱潮以慘敗告終,直到現在,很多當初孤注一擲的小股民還沒有恢復元氣。(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